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我国耕地锐减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抑制占用耕地和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经济补偿制度的设想,围绕这一设想,提出了耕地土壤养分价格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并建议由所占用的耕地和可能开垦为耕地的土地的土壤养分价格之差值作为耕地培肥补偿费的参考价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现行的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反思,指出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耕地开发潜力大的省份开发耕地激励机制不足及缺乏对耕地保有量外部性的考虑等三个缺陷。然后,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建立耕地占用权的设想,并对其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较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最后,总结了建立耕地占用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新野县按照《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的要求,实施了2020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各监测点施肥量、作物带出养分量统计,分析了土壤养分盈亏情况和变化趋势,对耕地质量建设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耕地占用税税制逐渐老化,存在着税额标准低、没有考虑耕地质量因素、立法层次低、内外不统一等问题。从分析改革耕地占用税的原因入手,提出改革耕地占用税税制的措施,包括提高税额标准、税额标准中加入耕地质量因素、提高立法层次、统一内外税收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对耕地保护缺乏激励机制,许多地方政府盲目占用耕地搞开发区和形象工程等,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参照排污许可证交易理论提出耕地占用许可证交易的思想,引入耕地保护的市场机制,从而实现耕地资源更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对耕地保护缺乏激励机制,许多地方政府盲目占用耕地搞开发区和形象工程等,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参照排污许可证交易理论提出耕地占用许可证交易的思想,引入耕地保护的市场机制,从而实现耕地资源更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它包括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在坚守好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耕地质量的底线。多年来,随着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连云港市耕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虽然有较大改进,但是部分质量要素和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特别是“低(基础地力低)、费(使用肥料过量)、污(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市耕地质量新一轮的核心问题,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该文主要对连云港赣榆区塔山镇土城村的耕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耕地环境质量整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需要。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开展农地整理和废地复垦,开发宜农荒地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加快建立保护耕地的市场机制,加强对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 管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对国家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因经济建设而占用农村耕地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保护耕地,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开始实施,该政策旨在保障因经济建设而占用的耕地与补充的耕地,在数量、质量与生态方面保持平衡,集约节约合理利用耕地,达到人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1 控制耕地数量减少,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稳中有增 (1)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修编工作. (2)在严格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及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下,合理安排三项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宅基地标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和扩大村镇建设规模,如村镇建设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必须严格实施"占一补一”和"谁占用谁复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土壤切片法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茬土的土壤颗粒排列疏松,透光性好,具有多级圆形或椭圆形的复合团聚体,垒结形成彼此连通的树枝状和网状的多形态、多级孔隙。团聚体内部孔隙较多,大豆根系分解后形成的孔隙稳定性和连续性好;薄片中清晰地观察到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直接胶结土壤颗粒,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以及絮状、胶膜态和浸染态等多种形态腐殖质与土壤颗粒相互融合的情形,说明了大豆根系对土壤微结构具有良好的的改善作用,这为宏观土壤物理分析的结果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菏泽地区耕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地球化学含量分布状况的分析,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菏泽地区耕层土壤营养成分进行丰缺评价。结果表明,菏泽地区耕层土壤大面积缺乏有机质、氮及磷,钾元素较富足。在此基础上对菏泽地区耕层土壤进行了肥力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威县试验站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CK(旋耕),常量底墒水(675m~3/hm~2);T1,旋耕,高量底墒水(1 200m~3/hm~2);T2,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T3,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花铃期超量灌水(1 800m~3/hm~2)模拟涝灾;T4,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中后期不灌水;2016年降雨量偏大,各处理只灌底墒水。调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棉花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T1在干旱年份(2015年)能提高籽棉产量,在多雨年份(2016年)增产效果不明显。耕层重构提高棉田土壤20cm以下土层蓄水保墒与缓冲调节能力,在暴雨(模拟)条件下不致形成涝灾,在干旱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上移供棉花生长需求。T2棉花苗期与蕾期生长慢,花铃期生长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干旱年份(2015年)与多雨年份(2016年)分别较对照籽棉产量增加27.0%与8.7%,T4处理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4.6%与10.1%;T3与T2处理2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现出较强的耐涝能力。土壤耕层重构是棉田节水增产的有效耕作措施,具有抗旱耐涝作用,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驱动式圆盘犁耕作深度问题:根据土顺利翻转决定的最大耕深、为保证耕作质量限制的最小耕深以及综合性能最优时的额定耕深.为产品系列化设计和机具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耕作指数评价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耕作指数(TI)定量评价了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始于2005年,在湖南省宁乡县设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CT)3个处理,测定了2007、2008年水稻收获期0—20 cm土层有机质(SOM)、土壤容重(BD)、全氮(TN)及pH等理化性状指标,利用目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TI。【结果】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影响显著,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R2=0.45),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R2=0.67);可通过测定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计算得到TI,TI = 0.40 SOM' + 0.60 BD',且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67),可作为选择耕作措施的依据。试验中3个耕作处理土壤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I变化表明试验期间NT处理初期土壤质量较差(TI=0.79),但其TI增加最快,免耕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结论】利用目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TI能够较准确的定量描述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土壤质量。免耕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上的运用特点,分析了中国测土配方施肥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目前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处理的要求、任务和内容,分析了县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测土配方施肥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测土配方施肥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1)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按照标准处理和整理土壤肥料等数据和相关图件,建立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与管理系统;(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结合应用模型,建立耕地地力评价系统、施肥决策系统等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系统;(3)将网络技术与已建立的应用系统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库的共享化和测土配方施肥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张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71-9973
利用濉溪县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观测的降水量、蒸发量资料,研究表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基期土壤含水量、期间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多元直线相关关系,其中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主要取决于基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减少量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基期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5%,需降水或补充灌溉22.9~49.3 mm的水量。降水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呈多元指数曲线关系,蒸发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曲线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退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程)过后,连续11.2~47.1 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链不同地形部位的紫色土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研究发现,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链中土壤性质随地形呈规律性变化特征,与冲刷剥离、搬运扩散及掩埋沉积作用的强度有关。该区坡顶、坡中土壤由于冲刷剥离、搬运扩散作用强烈,加之农耕改造作用,理化性质恶化,因此不适于农用;而坡脚掩埋沉积作用占主导作用,农用后仍可保持良好的土壤性质,适于农业利用。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超高产稻田土壤肥力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超高产稻田土壤肥力的增产潜力,对贵州省近几年获得超高产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养分状况、酸碱反应、土壤质地结构等对超高产稻田肥力指标进行描述,侧重土壤肥力角度分析了超高产田块高产稳产的原因。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高,有机质48.95 mg/kg、全氮2.52 mg/kg、碱解氮193.80 mg/kg、速效磷23.75 mg/kg、速效钾142.87 mg/kg,耕层容重0.96 g/cm3,总孔隙度61.86%,土壤质地以粘壤为主。土壤养分缓冲性能好,生产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20.
稻田少耕轮耕体系研究,进行了两种耕作方法及其轮耕体系试验。第Ⅰ、Ⅱ报报道了这一体系的设计指导思想及其实测的经济效益和这一耕作体系对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本文则重点论述这一耕作体系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深翻深松和浅翻深松将耕作层由16厘米加深到21—29厘米,对水稻地上部及根系有良好的影响,并比对照区分别增产19.6%和11.9%。深翻深松的后效增产14.9%。由此肯定了稻田加深耕作层的必要性。但深翻深松的作业成本高于一般翻地,而且有推迟成熟的趋势。稻田间隔深松的耕作层加深至27厘米。由于它使肥沃土层位置不变,底土在原处熟化和控制适宜的透水性,导致水稻增产显著。其中间隔35厘米深松比翻地增产12.8%,而间隔70厘米深松增产不明显。间隔35厘米深松与耙茬轮耕后增产12.6%,作业成本比翻地降低50%以上。由此肯定了稻田间隔深松的少耕轮耕体系,并为研制水旱兼用的旋耕深松机提供了设计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