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炭基肥配施有机肥对风沙土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3年连续田间试验,研究炭基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适宜炭基肥用量及有机替代的最佳配比,为减少化肥投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低量炭基肥(C40)、基准用量炭基肥(C50)、高量炭基肥(C60)、有机肥替代20%基准用量炭基肥,以下简称为20%有机替代(C40+M)、40%有机替代(C30+M)和60%有机替代(C20+M)。结果表明,增施炭基肥和炭基肥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均能显著增加花生产量,其中C20+M处理产量最高,为4324.83kg/hm~2。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但在单施炭基肥时,表现为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等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处理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其中40%有机替代处理效果最佳;配施有机肥处理也可提高苗期土壤脲酶活性并延缓土壤蔗糖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综上所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酶活性和增加花生产量的最佳有机肥替代炭基肥比例为40%。  相似文献   

2.
张鹰  曹国军  耿玉辉  叶青  王聪宇  李佳 《玉米科学》2014,22(1):132-136,14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吉林省东部地区不同施氮量对高产春玉米氮素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影响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各生育器官氮素的阶段累积量,对累积趋势与分配规律无明显影响,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各器官氮积累量影响均表现为N300>N450>N150>N0,表明适宜的氮肥用量不仅能有效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累积,而且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子粒氮素的积累量,从而促进高产的形成。春玉米花前是大量累积氮素的时段,其积累量占吸收总量的67%~88%。各处理间子粒产量均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子粒产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养分积累分配等因素,该地区高产田块春玉米的推荐施氮量为300~330 kg/hm2。  相似文献   

3.
以陕科9号为材料,2019~2020年在陕西榆林灌溉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传统施氮(拔节肥40%,N1)、氮肥后移10%(拔节肥30%+花粒肥10%,N2)、氮肥后移20%(拔节肥20%+花粒肥20%,N3)和氮肥后移30%(拔节肥10%+花粒肥30%,N4),分析各处理子粒灌浆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2年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传统施肥,N3处理产量最高。氮肥后移增加子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延长子粒灌浆活跃期;氮肥后移过量(N4),子粒灌浆参数受到不良影响。同时,N3处理子粒生长素(IAA)含量达到峰值时均较N1处理显著增加51.7%,玉米素(ZR)含量显著增加16.7%,赤霉素(GA3)含量显著增加28.9%,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18.2%。在陕西灌溉春玉米区,总施氮量270 kg/hm2时,拔节期追肥54 kg/hm2、大喇叭口期追肥108 kg/hm2、花后7 d追肥54kg/hm2为该区玉米高产的优化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黑土区玉米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吉林省黑土区玉米种植过程中氮肥用量偏高导致的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残留高等问题,在习惯施氮量的基础上设降低10%、20%、30%、40%的不同氮肥减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子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无机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伏龙泉和米沙子试验点降低20%氮肥用量、开安试验点降低30%氮肥用量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降低,减氮处理显著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降低氮肥用量可减少玉米收获后耕层土壤中无机氮的积累(硝态氮)。玉米施氮量在223 kg/hm2时玉米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播种前基本一致。吉林省黑土玉米种植区适当降低氮肥用量不会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同时会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玉米收获后耕层无机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素水平(0、150、200、250、300、400 kg/hm~2)对春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吸氮量、农田矿质氮平衡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矿质氮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硝态氮在20~40 cm和100~120cm各有1个积累峰值。在0~40 cm土层深度内,N0和N150处理铵态氮含量低于其他处理。当施氮量264.16 kg/hm~2时,玉米植株吸氮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当施氮量≥264.16 kg/hm~2时,施氮量对玉米植株吸氮量增加不显著(p0.01)。0~120cm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施氮量呈正相关,当施氮量221.36 kg/hm~2时,氮肥供应不足。本试验条件下,化学氮肥施用阈值为221.36~264.16 kg/hm~2,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52.93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水分和氮素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150和225kg N·hm-2 3个施氮水平以及不灌水(CK)、越冬期灌水80mm(WF)、越冬期灌水40mm(WS)、秸秆覆盖+越冬期灌水40mm(MWS)、秸秆覆盖+拔节期灌水40mm(MJS)和拔节期灌水40mm(JS)6个水分调控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施氮量150与225kg N·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水分调控模式中JS的产量最高,但与MJS差异不明显;水氮处理中,以施氮150kg N·hm-2条件下JS的产量最高。施氮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提高了速效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水分调控模式中MJS改善耕层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以施氮150kg N·hm-2水平下MJS处理的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李玮 《玉米科学》2013,21(6):101-106
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杨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李峰  王苗  董飞 《玉米科学》2016,24(6):136-143
施等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养分吸收及0~20 cm和21~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均不同程度增加夏玉米产量,增产16.48%~48.15%,收获指数增加7.81%~15.52%。缓控释肥处理对夏玉米产量提高作用明显,最高达9 697.50 kg/hm2。缓控释肥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残留量呈低-高-低的趋势,能较好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较高,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在两种不同养分状况的土壤(土壤Ⅰ和Ⅱ)上,研究了氮钾配施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合理配施氮钾肥能够显著地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在土壤Ⅰ上,处理N180K150(施氮和施钾量分别为180和105 kg/ha)获得最高产量5 023 kg/ha;在土壤Ⅱ上,处理N180K90(施氮和施钾分别为180和90 kg/ha)获得最高产量5 145 kg/ha.在两种土壤上,氮肥对产量的效应均大于钾肥效应,在土壤Ⅰ上氮钾对小麦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两种土壤上,增施氮肥均显著降低了弱筋小麦的专用品质,而在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土壤Ⅱ上,配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品质.氮钾肥配施对弱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无明显影响.土壤基础肥力对弱筋小麦的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在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的土壤Ⅱ上种植弱筋小麦,并适当降低氮肥用量有利于改善弱筋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1.
张秀芝  高洪军  彭畅  李强  朱平 《玉米科学》2012,20(6):123-127
以1989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氮磷钾肥配施(NPK)及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牛粪+NPK、秸秆+NPK)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与不施肥(CK)相比,分别提高192.0%、218.3%和192.6%。NPK、牛粪+NPK及秸秆+NPK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处理。经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与试验初期相比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碱解氮含量,以牛粪+NPK处理效果最好,分别增加46.6%、28.6%和36.8%。施用牛粪及秸秆后土壤pH值年纪间变化不大,长期施用化肥土壤pH值降低。  相似文献   

12.
王蒙  赵兰坡  王立春  侯云鹏  李前  谢佳贵 《玉米科学》2012,20(6):128-131,136
在吉林省榆树市粮食高产示范区,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的生长、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氮量200 kg/hm2,全部用作基肥不追肥(基追比1∶0)处理前期氮素供应过量,导致氮素向子粒转运量减少,过多保留在营养体中,致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其他处理较低;氮肥1/5基施,2/5拔节期追施,2/5大喇叭口期追施(基追比为1∶2∶2)的处理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玉米生育期田间氮肥的表观损失主要由一次性过量施肥造成,增大拔节后追肥比例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对氮肥的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不同阶段需求及土壤养分供应,达到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依托28年长期定位试验,采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结合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增加玉米子粒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及氮收获指数。化肥+有机肥(NPKM)处理产量最高,较单施化肥(NPK)处理提高8.7%。各处理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硝态氮主要积累在0~100 cm土体,NPK、NPKM处理硝态氮积累量占比高于55%。因此,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淋溶。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接种菌剂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植株磷含量和吸收量以外,施肥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导致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和植株氮素与钾素含量下降,但接种菌剂能够改善农艺性状,降低减产幅度,而且能够改善玉米籽品质,提高植株氮素与钾素养分含量及吸收量。不同菌剂处理间以FSB2农艺性状较好,而品质和植株养分无明显差异。另外,化肥配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够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接种菌剂时效果更佳,在土壤养分方面以FSB2效果较好,而土壤酶无明显差异。说明接种降解菌剂有利于提高秸秆还田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包头和通辽试验点,设0、8、16、24 t/hm^2生物炭水平及0、150、300 kg/hm^2施氮水平,研究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且与氮肥存在交互作用。0~20 cm和21~40 cm土层,生物炭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土壤持水性随生物炭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物炭和氮肥均可有效降低土壤三相比偏离值。炭氮配施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氮效率,包头和通辽均以8 t/hm^2生物炭配施150 kg/hm^2氮为最大值,较单施氮肥增产20.07%和15.59%。  相似文献   

16.
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春玉米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含量,改善了玉米产量性状。随着生育期推进,玉米植株各器官氮、钾含量逐渐降低,磷含量变化无规律性。与其他施氮模式相比,二次追肥和一次深施处理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其中,产投比分别为7.78和6.93,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29.05 kg/kg和24.38 kg/kg,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0.13%和39.92%。结合玉米的生理需肥特性和肥料性质,磷、钾肥作基肥,氮肥作基肥+拔节肥追肥+大喇叭口肥追肥和氮肥一次深施为适宜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黑土区不同施氮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氮肥合理运筹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在试验条件下, 施纯N 200 kg/hm2, 1/5氮肥基施、2/5氮肥于拔节期追施、2/5氮肥于大喇叭口期追施的氮肥施用方式, 为黑土区春玉米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