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花生油(1∶1)为脂肪源,糊精做糖源,统糠做填充物,α-淀粉为粘合剂,氯化胆碱为胆碱源,加入适量的鱼用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配制成胆碱含量分别为0.00%、0.20%、0.40%和0.60%的4种饲料,饲喂平均体重6.86±0.11g的斑点叉尾鮰幼鱼。经49d的试验,结果表明,胆碱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产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以饲料的胆碱含量为0.20%时饲养效果最好,斑点叉尾鮰幼鱼的增重率和生长比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2.
配制蛋白水平为35%的6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试验饲料。以进口鱼粉作为动物蛋白源,豆粕、棉粕、菜粕为植物蛋白源(棉粕和菜粕的比例固定),其中动物蛋白分别占总蛋白的0%、20%、40%、60%、80%、100%。在室内循环水簇缸内经过50天的人工饲养,研究了体重50g左右的斑点叉尾鮰配饵中适宜动植物蛋白比的需要。试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占饲料总蛋白的比例为0(鱼粉含量为0%),斑点叉尾鮰的瞬间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优于动物蛋白占总蛋白20%、40%、60%的3个试验组(p<0.01),但与动物蛋白占总蛋白80%、100%的2个试验组相比,斑点叉尾鮰的瞬间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改善(p<0.05)。另外,不同的动植物蛋白比对斑点叉尾鮰的品质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斑点叉尾鮰可以使用无鱼粉的配合饲料,同样能取得较好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生长需要的钙源为配制全价配合饲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饲料中的钙源和不同含量对斑点叉尾(1.7g)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5%-2.0%的CaCO_3、2.0%的CaCl,·2H_2O、2.0%的CaHPO_4·2?..  相似文献   

4.
以斑点叉尾鮰为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酵母培养物[达农威水产益康(DVAQTM)]对其幼鱼成活、生长和饲料系数的影响。基础饲料蛋白含量为32%,赖氨酸含量为需要量的85%(斑点叉尾鮰赖氨酸在饲料蛋白质中的适宜含量5.1%),其余必需氨基酸均满足其需要量,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0.03%0、.06%和0.12%,且基础饲料中减少一定量的玉米,制成试验饲料,进行为期12周的生长试验。试验在水族箱(75 L)中进行,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尾鮰幼鱼(平均体重为4.5 g)。研究结果表明0,.06%和0.12%添加组鮰成活率均为100%,略高于对照组(97%)。0.06%添加组鮰幼鱼增重率较对照组平均提高19%,饲料系数降低13%。0.12%添加组较对照组增重率平均提高22%,饲料系数降低15%。因此,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提高斑点叉尾鮰幼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1:1)为脂肪源,统糠为填充物,糊精为糖源,淀粉为粘合剂,添加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料,制成蛋白含量约30%、脂肪含量约10%、胆碱含量分别为0.00%、0.20%、0.40%、0.60%的配合饲料。喂养平均体长20.00cm、平均体重140.91g的倒刺喜巴。经过50d的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胆碱对提高倒刺喜巴的增重率和生长比率、降低饲料系数均有显著效果,但不是越多越好,在本试验中以0.20%时饲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酸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磷排泄的影响,以确定植酸酶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选取初始均重为(1.74±0.02)g的斑点叉尾鮰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00、500、1 000、l...  相似文献   

7.
班点叉尾鲴商品饲料主要含植物蛋白,而植物蛋白含磷量低,通常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为提高鱼对植物蛋白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对2龄班点叉尾鲴进行了投饵试验。试验饲料中添加磷0.40%或添加真菌植酸酶1000和3000国际单位。测定结果表明:班点叉尾鲴对磷酸钠、磷  相似文献   

8.
以国产鱼粉替代进口鱼粉,设计2种等蛋白且等能量的配合饲料,投喂斑点叉尾(鮰)进行饲养对比试验,经过55 d的饲养,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投喂A料和B料)的尾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50.4%和148.5%,尾平均日增质量分别为3.12和3.07 g,饲料系数分别为1.52和1.51,斑点叉尾(鮰)增质量1kg所需饲料成本分别为4.79和5.21元.试验组和对照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丰满度和内脏比差异也不显著.通过配方调整,国产鱼粉可替代进口鱼粉而不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肉质.  相似文献   

9.
配制三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饲养规格为7.14~7.69g/尾的健康斑点叉尾细幼鱼2个月,以探讨三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的增重率、饵料系数、肥满度和肝体比均有显著影响。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鱼体增重率显著高于32%、和28%饲料组(P〈0.05);蛋白水平40%的饲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32%和28%饲料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40%的饲养组肥满度与32%和28%的饲养组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肝体比逐渐减小,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肝体比与其他两个饲养组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斑点叉尾鱼回饲料成本,使用植物蛋白代替鱼粉进行了158d 的养殖试验。投喂颗粒饲料分别含蛋白质26% 、28% 和32% ,其中鱼粉等动物蛋白含量分别为0% 、2 % 、4% 、6 % 。全植物饲料中棉籽饼占40 % 、豆饼占20 % ,并添加适量赖氨酸,连续养殖二年半。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饲料的斑点叉尾鱼回的增重、产量、饲料转换率和成活率等均无显著差异。投喂全植物饲料的商品鱼脂肪含量低、耐贮存,且饲料成本降低了15 % 。  相似文献   

11.
陈鹏飞  何张萍  伍莉 《中国饲料》2011,(21):15-18,27
试验探讨了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比对丁鱥(Tinca tinca)幼鱼生长和消化酶的影响.以鱼粉作动物蛋白源,豆粕、菜饼为植物蛋白源,选择均重(6.5±0.22)g的丁鱥幼鱼900尾,随机分为Ⅰ、Ⅱ、Ⅲ、Ⅳ、Ⅴ、Ⅵ 6组,分别饲喂鱼粉为0%、20%、40%、60%、80%、100%的饲料56 d.结果表明,用鱼粉为60%...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鲴是我市大中型水库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仅贵阳市乌江库区息烽水域2006-2008年养殖网箱就达300余口,为库区渔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一般每口网箱纯收入可达8万元左右。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水域环境恶化,斑点叉尾鲴传染性套肠症频繁发生,危害很大,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90%以上,严重的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3.
任维美 《饲料工业》1999,20(12):42-45
为降低斑点叉尾Hui饲料成本,使用植物蛋白代替鱼粉进行了168天的养殖试验。投喂颗粒饲料分别含蛋白质26%、28%和32%,其中鱼粉等动物蛋白含量分别为0%、2%、4%、6%。全植物饲料中棉籽中40%、豆饼占20%,并添加适量赖氨酸,连续养殖二年半。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饲料的斑点叉尾Hui的增重、产量、饲料转换率和成少封闭我无显著差异。投喂全植物饲料的商品鱼脂肪含量低、耐贮存,且饲料成本降低了1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胆碱水平对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胰脏胆碱蓄积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配制胆碱水平分别为45.1、308.9、540.5、946.0、1 486.5和1 756.8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7.4±2.5)g的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胆碱水平≥308.9 mg/kg时,试验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饲料胆碱水平为45.1 mg/kg时(P0.05);1 486.5 mg/kg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肥满度最大,显著大于45.1 mg/kg组(P0.05)。540.5 mg/kg组试验鱼的脏体比最小,显著小于除1 756.8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1 756.8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946.0 mg/kg组(P0.05)。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肝胰脏粗脂肪含量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胆碱水平≥946.0 mg/kg时,试验鱼血清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45.1 mg/kg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力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且均在1 756.8 mg/kg组最低;饲料胆碱水平对试验鱼血清总蛋白与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胆碱蓄积量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通过折线回归分析,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625.42 mg/kg;以肝胰脏胆碱蓄积量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胰脏胆碱蓄积量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1 118.61 mg/kg。  相似文献   

15.
刘祥  易新文  胡毅  钟蕾 《中国饲料》2023,1(3):95-103
为精确斑点叉尾鮰蛋白需求量及其饲料中喷浆玉米皮的添加量,试验以初始体重(50.0±0.2)g的斑点叉尾鮰作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上添加0%(对照组,CON组)、3%(CG3组)、6%(CG6组)和9%(CG9组)的喷浆玉米皮配制成蛋白含量依次为34%、35%、33%、32%的四种饲料,研究其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体色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各组间斑点叉尾鮰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CG3、CG6、CG9组斑点叉尾鮰腹脂率显著降低(P <0.05),但CG3、CG6、CG9组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b*值均显著提高(P <0.05);CON、CG3组斑点叉尾鮰肠道肌层厚度显著高于CG6、CG9组(P <0.05);各组间斑点叉尾鮰肠道优势菌门均为梭杆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CG9组使斑点叉尾鮰肠道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下降,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上升。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喷浆玉米皮低于9%(粗蛋白质水平32%)时不影响班点叉...  相似文献   

16.
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属鲇形目鲴科的鱼类,又名美洲鲇、沟鲇,在广东叫美国鲴,原产于美洲,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盐度0.8%以下的咸淡水中,除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外,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也有分布。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制种较容易、起捕率高等很多优点,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和膨化菜籽添加量对斑点叉尾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600尾平均体质量为(42.56±0.13)g的健康斑点叉尾,随机分为10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试验配合饲料以鱼粉、豆粕、菜粕和棉粕为蛋白源,设28%、32%和36%3个水平,以膨化菜籽为脂肪源,设7%、11%和15%3个添加量。结果表明:膨化菜籽组与对照组相比,当蛋白水平为28%、膨化菜籽添加量为7%时,对斑点叉尾促生长效果最好,日均增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P0.05);膨化菜籽组与对照组相比,对斑点叉尾脏体指数、肝指数、胆指数、脾指数和腹脂指数及斑点叉尾血清中总蛋白(C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等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在实用饲料(含铜11.1 mg/kg)中分别添加0(对照)、5、10、20和40 mg/kg铜[以五水硫酸铜(CuSO_4·5H_2O)形式],制成5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98.1±0.5)g的斑点叉尾42 d,研究实用饲料中补充铜对斑点叉尾生长和体色的影响。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 mg/kg铜显著提高了鱼体的增重率(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饲料铜添加量进一步增加到40 mg/kg,鱼体的增重率则较添加量为10 mg/kg时显著降低(P0.05),同时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和骨骼铜含量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20、40 mg/kg铜添加组的肝脏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 mg/kg铜添加组(P0.05),40 mg/kg铜添加组的骨骼铜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铜含量保持基本不变(P0.05)。饲料中添加0~40 mg/kg铜对斑点叉尾背部皮肤、肌肉色度值、总叶黄素含量及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各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0 mg/kg铜添加组具有最高的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实用饲料中铜的添加量建议为10 mg/kg(饲料铜含量实测值为20.2 mg/kg)。  相似文献   

19.
植酸酶预处理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体外预处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旨在探讨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初始条件一致、平均体重为(1.74±0.02)g的450尾斑点叉尾鮰(Icralurus punctatus)稚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完全分组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D0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  相似文献   

20.
王崇 《饲料研究》2023,(3):56-59
试验旨在分析澜沧江叉尾鲇(Wallago attu)肌肉营养成分。采用生化方法分析叉尾鲇幼鱼和成鱼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评价其营养品质。选取人工繁殖的叉尾鲇幼鱼30尾(体长为11~13 cm,体重为10.12~12.34 g),取背部肌肉分成3个混合样本检测分析,选取性成熟的叉尾鲇成鱼9尾(体长为40~45 cm,体重为2 480.56~2 678.80 g),取背部肌肉分成3个混合样本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叉尾鲇幼鱼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成鱼(P<0.05),幼鱼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成鱼(P<0.05)。幼鱼和成鱼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7.68%和62.49%。叉尾鲇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幼鱼肌肉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高于成鱼,叉尾鲇幼鱼和成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6.75和81.04。在叉尾鲇幼鱼和成鱼的肌肉检测出30种脂肪酸,总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3.64%和24.22%,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76.36%和75.77%。研究表明,叉尾鲇具有食用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