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亚洲百合‘普瑞头’的组织培养及休眠小鳞茎获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瑞头’百合为试材,研究了百合鳞片分芽及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对亚洲百合休眠小鳞茎的获得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鳞片分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 1.0 mg/L+NAA 0.05~0.5 mg/L,生根培养基为1/4MS和1/4MS+N从0.5 mg/L;采用最佳配方25℃组织培养‘普瑞头’百合,培养120 d获得深度休眠的小鳞茎。  相似文献   

2.
胡涛  孙红梅  谢佳 《北方园艺》2010,(18):100-102
以东方百合‘Sorbonne’为材料,研究了IBA、GA3处理在2种温度培养下对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5℃培养有利于小鳞茎的发生和膨大。IBA处理在25℃条件下小鳞茎的数量和整齐度显著提高,15℃培养不利于小鳞茎的发生。GA3处理在25℃条件下显著促进了小鳞茎膨大及增重,15℃培养繁殖小鳞茎的数量较少,发育所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以东方百合‘Siberia’与新铁炮百合‘Sayaka’远缘杂交种的组培苗为试材,用正交实验方法筛选出最适合该组培苗诱导鳞茎培养基,并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的JA、ABA对鳞茎增大的影响。结果表明:MS+0.2 mg/L 6-BA+0.06 mg/L NAA+85 g/L蔗糖为该远缘杂交种组培苗诱导成鳞茎的最适培养基,鳞茎平均直径达到10 mm;0.1 mg/L JA最有利于鳞茎的增大;0.5 mg/L ABA最适合鳞茎增大培养,ABA浓度越高鳞茎休眠越深。  相似文献   

4.
不同低温处理对百合鳞茎萌芽及花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低温处理:4、8、12℃对新铁炮百合‘雷山’(Lilium formolongi‘Raizan’)鳞茎萌芽及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冷藏期间,处理温度越高,顶芽在鳞茎内萌动越早,顶芽和新根的生长速度越快。经不同低温处理后栽植,百合鳞茎发芽所需时间和植株生育期长短分别与低温处理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鳞茎发芽快且整齐,株高、茎粗、花期的一致性好。低温处理时间不足,会导致百合鳞茎发芽和植株生长不整齐,甚至栽植当年不能出苗,从而延长生育周期。在4~12℃条件下,解除‘雷山’鳞茎休眠的合适低温处理时间是5周。  相似文献   

5.
孙红梅  谢佳  王春夏  安晶  李天来 《园艺学报》2010,37(7):1109-1116
以东方百合‘Sorbonne’为试材,研究了GA3、IBA以及温度处理对鳞片扦插繁殖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可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小鳞茎膨大,IBA处理使小鳞茎形成的时间延后,但可提高繁殖系数和整齐度。GA3、IBA分别结合5 ℃预处理可使小鳞茎质量显著增加,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小鳞茎膨大;其中IBA 100 mg · L-1,1 h结合5 ℃预处理的鳞片繁殖系数和小鳞茎整齐度依次高于25 ℃与15 ℃变温培养及25 ℃恒温培养;GA3 100 mg · L-1,2 h结合5 ℃预处理获得的小鳞茎品质最佳。鳞片繁殖过程中,GA3、IBA结合各温度处理鳞片淀粉及总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鳞片下部在25 ℃培养初期(20 d)下降幅度最大;IBA促进淀粉降解,结合低温处理的母鳞片较无低温处理的总可溶性糖含量低,为小鳞茎的诱导和形成提供了营养;5 ℃低温预处理促进GA3处理母鳞片淀粉的降解。  相似文献   

6.
百合种质资源限制生长法保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切花百合(Lilium L. ) 品种‘Siberia’ (西伯利亚) 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及保存后恢复生长的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常温( 20 ±1) ℃、光照强度1 500 lx、光照时间12 h /d的条件下, 在MS或者1 /2MS培养基中添加1.0~3.0 mg/L的脱落酸(ABA) 能够有效延长百合试管苗的继代间隔时间。离体保存百合试管苗9个月时存活率均在80%以上。在添加50~90 g/L高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中能够保存百合试管苗11个月以上, 保存过程中植株生长缓慢, 基部有紫色鳞茎生成。而添加10~50 g/L甘露醇或10~40 mg/L矮壮素(CCC) 对百合试管苗生长没有起到明显的限制作用。各种限制生长法保存的试管苗转移到恢复培养基上培养1个月左右均能长成正常的植株, 其形态特征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图谱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索尔邦百合试管鳞茎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祁宏英  徐洪国  张志 《北方园艺》2010,(10):180-181
以东方百合‘索尔邦’鳞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百合试管鳞茎的诱导及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鳞片不同部位对分化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外层下部外层中部中层下部外层上部中层中部内层下部中层上部内层中部内层上部,分化率最高的部位为外层下部;百合鳞片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1.0 mg/L+蔗糖30 g/L,最适pH 5.8,分化率为88.3%。  相似文献   

8.
不同贮藏温度下兰州百合种球淀粉代谢与萌发关系初探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不同的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兰州百合鳞茎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显著差异。顶芽6℃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10℃处理最低;鳞茎盘的淀粉含量与之相反;鳞片的淀粉含量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鳞茎各部位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顶芽和鳞片的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鳞茎盘的淀粉酶活性为6℃处理最高,2℃处理最低。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贮藏初期的34 d,顶芽在鳞茎内迅速发育,鳞茎内物质变化最活跃:淀粉含量明显下降,淀粉酶活性迅速增大,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顶芽和鳞茎盘的变化幅度大于鳞片,外部鳞片的变化幅度大于中部和内部鳞片。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之间的显著互作影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鳞茎的萌发。在本试验中,2℃贮藏101 d为解除休眠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9.
 以新铁炮百合‘雷山’(Lilium formolongi‘Raizan’)鳞茎中部鳞片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鳞茎低温贮藏和花芽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淀粉粒的数量和结构。结果表明:刚收获的百合鳞茎,中部鳞片薄壁细胞内可见大量淀粉粒充满整个细胞腔。在低温解除过程中,鳞片细胞的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在栽植后的花芽分化进程中,鳞片中的淀粉粒数量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淀粉粒主要为椭圆形和长卵形,轮纹清晰,外围由一层半透明膜包裹。  相似文献   

10.
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鳞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方百合‘索邦’(Lilium oriental hybrids‘Sorbonne’)为试材,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外、中层鳞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栽种期鳞片细胞中淀粉粒、蛋白质、脂滴数量最多,体积最大,鳞茎起着“源”的功能。随着植株的生长,靠近细胞壁和淀粉粒分布的大量的线粒体证明在此过程中鳞片细胞中以分解代谢为主,淀粉粒、蛋白质和脂滴数量呈下降趋势,至盛花期时达到最低。之后鳞茎细胞内开始大量贮藏同化产物,淀粉粒、蛋白质和脂滴的数量明显增多,在花后期鳞茎转变以发挥 “库”的功能,收球期淀粉粒和蛋白质再次充满整个细胞。同时观察到外层、中层鳞片细胞都存在大量成束出现的胞间连丝,且在盛花期时胞间连丝的通道中有成列的小囊泡,证明了百合鳞片在“库”—“源”功能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共质体途径进行物质的交换和运输。  相似文献   

11.
脱落酸在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曹永庆  冷平  潘烜  严志刚  任杰 《园艺学报》2009,36(7):1037-1042
 以白凤桃为试材,分析研究了桃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脱落酸(ABA)的变化以及外源ABA和氟啶酮(Fluridone)处理对果实发育后期离体果实后熟衰老进程的影响,探讨了ABA与桃果实成熟的关系。结果表明:桃果实生长发育后期果实内源ABA的积累构成了果实成熟的启动信号,而ABA高峰的出现启动了果实的后熟衰老进程;外源ABA处理促进了采后果实的后熟衰老进程,而Fluridone处理抑制了果实内源ABA的生物合成和乙烯产生,延缓了桃果实的后熟软化;乙烯则可能作为ABA的一种辅助因子影响果实的后熟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2.
核桃试管嫩茎生根的形态结构及激素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核桃品种‘新早丰’试管嫩茎为试材, 对其诱导生根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及相关的生长素(IAA) 和脱落酸(ABA) 变化进行了研究。证实诱导生根过程中核桃嫩茎不定根原基发生于形成层, 特别是髓射线正对的形成层部分; 根原基起始分化期为诱导第6 天左右, 伸长期是第10天; 如果12 d之后仍放在诱导培养基中, 生根率下降, 并且出现茎基愈伤化、茎尖变黑和叶片脱落等现象; 若生根诱导10 d后转入无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基, 培养5 d左右可见根尖突出表皮, 根系发育正常; 同时与不定根形态发生相应的内源IAA和ABA的变化是根原基的发生期和伸长期, 内源IAA出现高峰, 内源ABA呈上升趋势,IAA /ABA值在根原基的发生前为最大, 随后降低。本研究不仅从形态结构证实了二步生根法的合理性, 而且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不定根发生的IAA /ABA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枇杷花芽和营养芽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大田‘早钟6号’枇杷为试材, 研究了花芽分化期营养芽与花芽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激素平衡(比值) 的作用。结果表明: 低水平GA3和低水平IAA对枇杷花序原基的形成和花器官的分化起促进作用, 在花芽诱导期相对较高的ZT水平和ABA水平有利于花芽分化; 在形态分化期, 也要求较高的ZT水平和ABA水平。ABA含量在枇杷成花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最明显, 暗示其在枇杷的成花中扮演主导角色, 没有ABA的持续升高, 就不能导向成花; 另一个有可能与之起作用的是IAA, 后者在关键的时候(8月中旬) 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雄性不育板栗品种浮来无花雄花败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在雄花序发育的8个不同时期,测定了雄性不育板栗品种雄花序中IAA、GA3、ZT及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雄性不育品种“浮来无花”比可育品种“大红袍”晚3d进入花簇原基形成期,此期开始出现维管束发育不良;晚3d进入花朵原基形成期,维管束同样发育不良;花被原基形成期,“浮来无花”维管束细胞排列疏松,“大红袍”维管束细胞排列紧密而清晰;两品种相差4d进入雄花原基形成期;花药形成期“浮来无花”开始出现雄蕊退化,且停止发育,不能形成花粉粒,属无花粉囊型不育。雄性不育品种雄花序IAA含量除雄花序刚长出时高于可育品种,其它时期均低于可育品种,在雄花序即将脱落时IAA含量仅为大红袍的8%;雄性不育品种GA3含量各个时期均高于可育品种,前期差异显著;雄性不育品种ZT含量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可育品种;雄性不育品种ABA含量各个时期均高于可育品种,后期差异极显著,在雄花序即将脱落时为可育品种的44.1倍。浮来无花雄花序中的IAA/ABA值及GA3/ABA值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大红袍,而GA3/IAA值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大红袍。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下外源ABA对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源ABA调控姜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以‘莱芜大姜’为试材,采用砂培,通过模拟干旱(5% PEG)和根系外施ABA(0.05 mmol ? L-1),研究ABA对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显著增加了姜叶片内源ABA含量,且以干旱胁迫下增加量为最多;同时,外源ABA亦有利于保持姜叶片较高的相对含水量。姜根系外施ABA早期,植株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增强,进而显著降低了叶片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过氧化氢(H2O2)含量,延缓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虽外源ABA处理后期,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外施ABA处理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有所降低,但其活性氧水平及MDA含量仍显著低于单一的干旱胁迫处理。表明外施0.05 mmol ? L-1ABA有利于维持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正常进行,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强植株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甜瓜自交系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瓜自交系子叶节为试材,对不同再生能力的甜瓜自交系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子叶节接种初期诱导细胞启动分化时ZR、IAA、ABA和GA3含量均较高,细胞旺盛分裂期及芽原基形成期容易再生品系ZR含量较高,而IAA含量较低;容易再生品系ZR/ABA的比值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IAA/ZR的比值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表明甜瓜子叶节不定芽形成与其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许申平  张燕  袁秀云  崔波 《园艺学报》2020,47(7):1359-1368
以蝴蝶兰‘大辣椒’为试验材料,对花芽分化进程及期间光合特性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及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芽长度为0、2、4、8、16和24 cm时,分别处于花芽分化初始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瓣原基分化期(16和24 cm)。蝴蝶兰叶片的净CO2吸收速率在花芽发育前期(0 ~ 4 cm)没有显著变化,花芽8 cm时显著降低。花芽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片,碳水化合物在花芽长度为4 cm时达到稳定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芽8 cm时达到叶片与花芽的平衡;赤霉素(GA)的含量在花芽2 cm时达到最大值,生长素(IAA)含量在花芽4 cm时显著升高,玉米素(ZT)含量在花芽8 cm时显著降低,而ABA含量在花芽发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知,当蝴蝶兰花芽开始分化萼片原基(8 cm)时,光合生理及生化物质基本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此阶段的蝴蝶兰花芽已彻底完成成花分化。  相似文献   

18.
在巨峰葡萄果实缓慢生长期对果实外施激素和对枝条环剥处理,结果表明,外源ABA单独处理、果穗下方环剥与外源IAA或ABA联合处理均使始熟期提前到来;外源IAA(300mg/L)处理并没有推迟果实的始熟期,而外源GA3处理则使始熟延迟。分析各种处理果实的内源激素变化后认为,虽然果肉ABA浓度的升高并不总与始熟期相一致,但ABA做为始熟启动信息几乎是可以肯定的。IAA浓度在始熟期毫无例外地下降到低谷,说明IAA数量的减少也是始熟的必要条件之一。GA3处理在延迟始熟的同时减缓了IAA的下降而并未影响ABA的变化。果穗上下方环剥试验表明果实中启动成熟的ABA可以不来源于叶片。讨论了果实中内外源激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始熟启动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油菜素内酯和脱落酸调控葡萄果实花色苷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对葡萄花色苷合成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以及果实内源ABA含量的影响,探索油菜素内酯调控葡萄果实成熟及花色苷合成的机理。【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烟73’(Yan 73)为试材,在葡萄转色前分别用0.1、0.4、0.8 mg.L-1EBR,1mg.L-1Brz(brassinazole,BR生物合成抑制剂)和200 mg.L-1ABA,均匀喷施于葡萄果实,在葡萄成熟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及PAL和UFGT酶活性,同时测定果实ABA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在果实着色初期,‘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PAL和UFGT活性及果实内源ABA含量均逐渐升高,当果实接近成熟花色苷含量基本稳定时ABA含量开始降低。与对照相比,0.4mg.L-1EBR和200 mg.L-1ABA处理显著增加了果实内源ABA含量,提高了果皮PAL和UFGT活性,促进了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0.1 mg.L-1和0.8 mg.L-1EBR处理总体增加了果实内源ABA含量,促进了花色苷的合成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并提高了UFGT和PAL酶活性,但比0.4 mg.L-1EBR处理提高的幅度小,且差异显著。1 mg.L-1Brz处理使果实ABA的合成推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PAL和UFGT活性以及花色苷含量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外源EBR和ABA处理促进了葡萄成熟和花色苷合成,在不同浓度EBR处理中,以0.4 mg.L-1处理效果较好;内源ABA可能参与了EBR对葡萄成熟和花色苷合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plant hormone abscisic acid (ABA), the concentration of which increases in grape berry skins at the onset of maturation (veraison),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Preliminary tests suggested that exogenous applications of ABA could improve grape berry colour, but its high cost pre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Recently, a lower-cost ABA produc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which led to th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BA, applied at or around veraison, on the quality of ‘Redglobe’ grapes. In two of three years of tests, several ABA treatments enhanced the anthocyanin content of grape skins. ABA, applied at approx. 300 mg l–1 at veraison, may be required to reliably increase pigmentation, and improve the colour of ‘Redglobe’ grapes. Although the total anthocyanin content was increased by ABA treatment, anthocyanin composition was not affected. Applications of ABA had few effects on fruit size or composition, although they did cause fruit softening, which is undesirable. A second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the anthocyanin content of berry skins affected berry colour characteristics. Strong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hocyanin content and lightness and hue showed that these colour characteristics were saturated by anthocyanin contents over 0.02 mg cm–2 of ski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colour measurements may b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ultural practices on colour in table gra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