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以下简称西牛)引入我省繁殖,已有80多年历史。1955和1976年,我省又先后从苏联、西德、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乳肉兼用(偏重于肉)的兼用型西牛。这些牛除在几个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以改良黄牛。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的牛种资源--中国西门塔尔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门塔尔牛,是由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我国地方优良黄牛品种杂交改良后经选育形成的一个大型乳肉兼用牛品种,本文阐述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的选育历程,中国西门塔尔牛的种群特性和生产性能以及该品种牛在我国草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区推广应用的现状,并已其作为新的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正> 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引入我国,但有计划引进西门塔尔牛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通过国家和地方贸易从苏联引入。1976年以来从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西门塔尔牛(蒙贝利亚牛)。这些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西门塔尔牛两万余头,各类杂交改良牛250多万头。西门塔尔牛属于乳肉、肉乳兼用种,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谷,有着良好的宜牧能力和产奶产肉性能。我国自1981年成立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以来,逐步建立和建全了纯繁体系及其杂交改良体系,在纯种繁育上,出现了9600公斤的高产个体,产奶量超过4500公斤的高产群体,平均乳脂率达到4.0%,最高可达7.2%。在杂交改良上,用西门塔尔改良我国黄牛,使其由过去单一的役用逐步转向乳、肉、役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计划地引进西门塔尔牛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通过国家贸易和地方小额贸易从苏联引入,1976年以来又从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乳肉兼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这些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以改良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3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西门塔尔牛2万多头,各代杂交改良牛210多万头。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役牛必须向乳、肉型改良。永吉县从1978年开始用西门塔尔种牛和夏洛来种牛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根据1981年测定,永吉县的黄牛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种牛改良效果比较明显。虽然改良牛的生长曲线明显高于本地牛,但是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降低。其原因是:由于改良犊牛初生重大于本地犊牛,而且对饲养条件及饲料的要求也高于  相似文献   

6.
自80年代初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开始,至今阜新种牛场有西门塔尔种牛220头,并有一部分种牛被全国奶牛育种委员会列为中国特一级种牛,该场现已成为全国四大西门塔尔牛基地之一.在阜新西北一些养牛重点乡(镇),利用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改良黄牛约占50%,其杂交后代乳肉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河北黄牛改良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根据杂交组合试验结果和生产条件,制订了河北黄牛改良区域规划;北部承德地区以肉牛为主,用夏洛来牛或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张家口坝上继续搞好草原红牛的培育,山区和广大平原区以肉乳兼用牛为主,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城市郊区和工矿区以乳用牛为主,用黑白花牛改良。  相似文献   

8.
(一)肉牛杂交改良的历史 追溯我国黄牛改良史,早在30年代就引入黑白花牛,短角牛等进行改良,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引进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先后从国外引进乳用黑白花、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肉用的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安哥斯等品种,改良我国的黄牛,使黄牛从单一役用向着肉、乳、役兼用方面发展。经多次试验研究,确定以西门塔尔牛、夏洛来、利木赞牛为改良当地黄牛的当家品种,吸收了外来品种的优点,改进了体型结构,提高了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9.
西门塔尔牛属肉乳役兼用品种。蒙城县自1984年以来采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皖北黄牛。目前,西门塔尔杂交牛存栏42351头,占黄牛总存栏31.85万头的13.31%。为  相似文献   

10.
气温对西门塔尔牛精液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门塔尔牛为大型兼用品种,体格粗壮,肌肉丰满,生长速度快,毛色多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色。一般成年公牛体重为1000~1300kg,母牛为650~800kg。西门塔尔牛的各项生产性能比较突出,有肉乳和乳肉兼用2个类型,在黄牛改良中西门塔尔牛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前言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入我国,而后在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从前苏联、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蒙贝利亚牛,引入的西门塔尔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我国西门塔尔牛育种群规模3万头,各代杂交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肉乳兼用型和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与河北省本地西杂牛杂交的改良效果,为河北省培育优质肉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MD)冻精与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DM)冻精与河北省本地西杂母牛进行杂交,测定其后代的生长发育指标,对两种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D杂交后代的初生、3月龄、6月龄及12月龄体重均大于DM杂交后代,但结果差异不显著;日增重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除4~6月龄时DM杂交后代母牛日增重大于MD杂交后代母牛外,其余时期MD杂交后代的日增重均大于DM杂交后代;MD杂交后代胸围和腹围大于DM杂交后代,体高、十字部高及体斜长小于DM杂交后代。[结论]本研究中肉乳兼用型杂交后代较乳肉兼用型杂交后代具有更好的生长发育性能,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蒙城县黄牛属于淮北小型牛。体型小,役力差,生长发育缓慢,产肉少,经济价值低。随着养牛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从1985年开始,引进肉、乳、役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牛群素质显著提高。截止1989年底,黄牛存栏31.17万  相似文献   

14.
<正> 江西省泰和县现有用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的西F_1杂种牛2165头,兹将饲养情况及改良效果介绍如下: 一体型外貌特征西门塔尔杂种一代改良牛体型结构好,呈长方形,体格大,前后躯发育良好,颈长中等,肩胛和鬐胛部及臀部肌肉较丰满,背腰平直,四肢粗壮结实。乳房发育良好,乳头较大,具有乳、肉、役兼用型特点。毛色多数为黄白花或淡黄白花,额部带星,复下白色,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黄牛改良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陕西省自1985年开始全面开展黄牛改良以来,主要采用了黑白花、丹麦红牛将秦川牛向乳用方向改良,还采用了兼用的西门塔尔或肉乳兼用短角牛将秦川牛向以肉用为主的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目前,已获得了各种杂交后代。一些乳用改良牛已开始投入生产. 陕西省富平县位于渭北旱源,曾是秦川牛的良种产区之一,1987年该县引进丹麦红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县秦川牛,目前已获得各代改良牛3125  相似文献   

16.
正种公牛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改良效果。河北省的兼用牛主要是西门塔尔乳肉或肉乳兼用牛,是通过德系西门塔尔和法系的西门塔尔兼用牛杂交改良的,纯种兼用牛存栏量很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推广黄牛改良技术工作,引进国外优质的种公牛对我国的基础母牛进行杂交改良,旨在提高我国基础母牛的质量和生产水平。当时曾经引进德国和法国的兼用牛品种。通过30多年来改良工作的开展,我国基础母牛的质量和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包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畜牧局和晋中地区畜牧局在祁县进行了一次黄牛改良评比大会。这次大会评比的是西门塔尔牛改良的效果,共有50头西杂一代和二代参加了比赛。现将该县的有关几项经济收益情况简要汇总如下: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兼用品种,过去只用它来改良黄牛的肉用性能,但最近发现西杂改良牛有很好的乳用性能,如该县西六支秦村吕积广饲养的一头西杂二代牛第二胎产奶6405公斤  相似文献   

18.
乳肉兼用牛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一直是我国牛品种改良采用的主要方式,对于提高我国奶牛业和肉牛业整体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弗莱维赫牛拥有泌乳性能高,育肥产肉率高,抗病力强,耐粗饲的特性,是产于德国的优秀奶肉兼用型牛。2008年4月1日,全国畜牧总站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德弗莱维赫牛推广项目开始实施。我市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西门塔尔牛作为改良主导品种,用来改良本地黄牛。到现在已经30多年,已经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2008年启动“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区域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来,以德系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本地杂种黄牛或西杂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数据表明,杂种优势明显,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产肉性能、产奶性能都得到很大提高.项目证明,乳肉兼用品种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 我场本地黄牛是1969年引入西门塔尔牛改良的,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现已完成杂交改良,自群选育进入横交固定阶段。一个适合于科尔沁草原自然环境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科尔沁牛群已基本形成。 我场是培育科尔沁牛的主要核心场,现有科尔泌基础母牛200头。根据我场母牛卡片及产奶记录,对杂交改良各代的外貌特征,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进行了整理,并做了数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