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微生物制剂在幼蟹生态培育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幼蟹培育中应用微生物制剂可明显提高幼蟹产量、规格,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培育池获得规格幼蟹4 210.5 kg/hm2,产值168 420元/hm2,比未使用微生物制剂分别增产、增收27%、58%,利润增加56%。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三疣梭子蟹传统养殖方式中的同类相残、雌雄争偶以及集中上市而价格低迷等问题,2002年,分别在河蟹幼蟹培育池、虾池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竹笼吊养及散养对照试验。2003—2004年,利用河蟹幼蟹培育池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的笼式吊养生产,养殖面积13.34hm2,收获0.300kg/只以上商品蟹分别为104720.0kg和118625.0kg,商品蟹平均产量分别为7850.1kg/hm2和8892.4kg/hm2,产值分别为628006.00元/hm2和711394.30元/hm2,利润分别为368227.80元/hm2和407940.50元/hm2,年养殖平均成活率分别为68%和73%,2004年产量、利润及成活率分别较2002年虾池散养对照试验提高了70%、87%和52%,增收189867.00元/hm2。该项技术利用空闲的河蟹幼蟹培育池,采用笼式吊养全雌梭子蟹,方式新颖,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国内先进。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吴中区中华绒螯蟹扣蟹优质高产培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苏州市吴中区中华绒螯蟹1龄蟹种培育操作规程进行了阐述,总结了该操作规程的关键技术.该扣蟹培育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扣蟹产量3 750 kg/hm2左右,最高能达到6 000 kg/hm2,平均规格在120~140只/kg,该模式适合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贺兰县进行的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2009—2010年共培育扣蟹8 402.5 kg,平均单产484.5 kg/hm2,规格达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141 800 kg,平均单产8 175.0 kg/hm2,产值4.03万元/hm2,纯利润1.6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65。扣蟹在池塘中暂养2个月左右,起捕率达到80%,说明其适应该地生长环境。2009—2010年共起捕成蟹30 037.0 kg,平均单产312.0 kg/hm2,规格达9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759 400 kg,平均单产7 911.0kg/hm2,产值4.72万元/hm2,纯利润2.0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73。  相似文献   

5.
在广泛调查长江下游地区稻渔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稻渔共作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蟹苗放养主要以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为主,体重绝对生长曲线均呈"S"形,1龄蟹种体重随体宽的增加呈指数式生长;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的环境适应期分别约为1个月、2个月,增重最快期分别为9月、8月;河蟹放养规格不同时,其日增重与体重的增加随放养规格的提高而提高,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产量比1龄蟹种分别高17.58%、13.20%;栽培植物为常优1号水稻时,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商品蟹规格最高,分别为58.2%、72.5 g/只。蟹产量以种植水草为高;稻渔(蟹)共作各模式的纯收入差异显著,以"常优1号 1龄蟹种"模式为最高,达2.507万元/hm2。  相似文献   

6.
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放养规格为17.5 g/尾的黄颡鱼鱼种,平均密度为12.72万尾/hm2,投喂黄颡鱼浮性专用饲料,采用微孔增氧和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措施,黄颡鱼产量为17 954.41~18 375.00 kg/hm2,成活率90%~92%,平均盈利125 947元/hm2,利润率可达40.2%~41.3%。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健康苗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3~2003年在不使用任何抗生素,利用海捕亲蟹、活体饵料、微生物制剂进行了三疣梭子蟹健康苗种的繁育,研究了水温与变态时间的关系,比较了池塘养殖的亲蟹与自然海区的亲蟹的育苗的效果,海区亲蟹育成率比池养亲蟹育成率高6.9%,采用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变态率提高39.4%,采用微生物制剂比使用抗生素育成率提高1.7%,单位平均水体出苗率提高到0.82万/m3。  相似文献   

8.
利用鳜鱼生物学特性在蟹虾池塘进行套养,2月17日投放规格800~1 000尾/kg越冬青虾种150 kg/hm2;3月26日投放规格160~200只/kg蟹种7 500只/hm2;6月7日7#池塘套养规格6 cm鳜鱼种225尾/hm2,8#池塘按套养规格6 cm鳜鱼种300尾/hm2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2月22日干塘收获,平均产商品蟹858.0~880.0 kg/hm2,产虾量622.5~639.0 kg/hm2、商品鳜鱼106.7~115.0 kg/hm2,投入产出比1.00∶1.41。  相似文献   

9.
利用鳜鱼生物学特性在蟹虾池塘进行套养,2月17日投放规格800~1 000尾/kg越冬青虾种150 kg/hm2;3月26日投放规格160~200只/kg蟹种7 500只/hm2;6月7日7#池塘套养规格6 cm鳜鱼种225尾/hm2,8#池塘按套养规格6 cm鳜鱼种300尾/hm2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2月22日干塘收获,平均产商品蟹858.0~880.0 kg/hm2,产虾量622.5~639.0 kg/hm2、商品鳜鱼106.7~115.0 kg/hm2,投入产出比1.00∶1.41。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幼蟹培育成本总体上比往年低,且目前规格及成活率还较为理想,这为今年幼蟹培育户获得好收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幼蟹必须顺利销售才能获得效益.为促进幼蟹销售,希望广大养殖户抓好幼蟹培育的后期管理,生产高质量的幼蟹,确保购苗户满意,并愿意购买.  相似文献   

11.
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放养规格为17.5 g/尾的黄颡鱼鱼种,平均密度为12.72万尾/hm2,投喂黄颡鱼浮性专用饲料,采用微孔增氧和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措施,黄颡鱼产量为17 954.4118 375.00 kg/hm2,成活率90%18 375.00 kg/hm2,成活率90%92%,平均盈利125 947元/hm2,利润率可达40.2%92%,平均盈利125 947元/hm2,利润率可达40.2%41.3%。  相似文献   

12.
采取室内小型试验和温棚培育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密度对育成V期幼蟹存活率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Ⅴ期幼蟹存活率随大眼幼体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即幼蟹存活率与大眼幼体密度呈负相关。室内小型试验条件下大眼幼体的适宜密度为8~12只/L,Ⅴ期幼蟹存活率达43%以上,温棚培育池中大眼幼体的投放密度应低于3818只/m2。  相似文献   

13.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  相似文献   

14.
GPIT生物制剂对不同种植密度黍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42-1446
GPIT生物制剂对黍稷的光合生理会产生明显影响,对不同种植密度黍稷使用GPIT生物制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GPIT生物制剂处理的,在6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不喷施GPIT生物制剂的对照,12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处理比对照增产19.33%。说明GPIT生物制剂在黍稷上的应用,种植密度比常规密度减少50%时,作用最明显,不仅增产效果显著,还能节省播种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型水库的 10 6 .6 7hm2 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的增养殖试验 ,放养 70万只 ,密度约为6 5 0 0只 /hm2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完全依靠天然饵料。当年收获的蟹规格为 15 0g/只 ,回捕率在 12 %左右 ,实现产值近 10 0万元。  相似文献   

16.
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Z1幼体,分别投喂微绿球藻、三角稿指藻、钝顶螺旋藻粉,培育3天后,测定各试验组幼体变态成活率、发育期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虽然微绿球藻组幼体发育期较其他组延长23.5h±5.5h,但培育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为50~200×104/mL。在自然海水及消毒海水中,适宜浓度的藻类对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净化稳定水质的能力以微绿球藻组为好,能抑制有害藻类过度繁生,提高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微绿球藻不失为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一种良好饵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绒螯蟹Z1幼体,分别投喂微绿球藻、三角稿指藻、钝顶螺旋藻粉,培育3天后,测定各试验组幼体变态成活率、发育期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虽然微绿球藻组幼体发育期较其他组延长23.5h±5.5h,但培育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为50~200×104/mL。在自然海水及消毒海水中,适宜浓度的藻类对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净化稳定水质的能力以微绿球藻组为好,能抑制有害藻类过度繁生,提高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微绿球藻不失为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一种良好饵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塑料大棚幼蟹培育技术浙江水产学院林平采用土池大棚和水泥池大棚放养河蟹早繁苗培育幼蟹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每公斤蟹苗经大棚培育30天左右,能产出幼蟹2~3万只,成活率20%,获纯利2万元以上。且土池大棚优越于水泥池大棚。一、池塘的选择及规格选择避...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利用3口池塘,面积分别为1 667、2 600、2 000 m2,主养黄颡鱼,放养的鱼种规格为17.5 g/尾,平均密度为12.72万尾/hm2,投喂黄颡鱼浮性专用饲料,采用微孔增氧和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措施,试验自3月开始至11月干塘出鱼,结果表明:6#、7#和8#池塘产量分别为17 958.6、18 098.8、18 369.0 kg/hm2,商品规格均超过150 g/尾,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养殖总产量为11 373.2 kg,产值272 956.8元,扣除总成本194 069元,利润为78 887.8元,平均盈利125 878.1元/hm2。  相似文献   

20.
李建鑫 《新农业》2004,(1):37-37
在幼蟹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性腺早熟现象。性早熟的个体规格只有10~40克,且不再长大。当年即达性成熟的一龄幼蟹一般占5%;二龄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个体占20%~30%。性早熟的幼蟹难以蜕壳而死亡,给养殖者带来巨大损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