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箣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了丛生竹种箣竹(Bambusa blumeana)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结构特征,以期为箣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参考"毛竹林的调查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分析方法。【结果】箣竹地上各器官中,叶片含水率最高,达49.8%;竹秆的干生物量比例最大(73.5%),其次为竹枝(15.1%)和竹叶(11.4%)。秆形特征主要分析了秆高、胸径、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其中,箣竹全高(y/m)对胸径(x/cm)的拟合方程为:y=-0.419 7x2+9.074 9x-27.817(R2=0.958 6);鲜秆质量(y/kg)对胸径(x/cm)拟合的幂函数方程为y=0.145 4x2.461 6(R2=0.970 3);壁厚随竹秆高度变化的拟合方程为y=0.989 7x-1.017 5(R2=0.971 7)。【结论】在竹种的加工利用过程中,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秆形特征是决定竹材利用率及加工方向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箣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和勐腊2县版纳甜龙竹竹笋的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与云南常见10种竹种竹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版纳甜龙竹竹笋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且口感较好。其中勐海版纳甜龙竹竹笋的含水量、总糖含量均高于勐腊版纳甜龙竹,粗纤维、粗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而勐腊版纳甜龙竹竹笋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勐海版纳甜龙竹。2地版纳甜龙竹竹笋K和Ca元素含量均较高,而Fe的含量相对较少,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与云南常见竹种相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版纳甜龙竹在不同立地条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造林成活率、各年度成竹数、胸径和株高生长量以及3年生时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和经营方式与成活率和造林初期的生长关系十分密切。沟谷和坡下部的成活率和造林初期的胸径和株高的生长以及3年生时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明显高于坡上部和坡中上部,集约经营的成活率和造林初期的胸径和株高的生长以及3年生时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明显高于一般经营和一般管理。因此,在版纳甜龙竹造林时,应尽量选择沟谷和坡下部的地块,在造林初期应加强除草和肥水管理,这对于提高成活率、促进成竹数、胸径和株高的生长以及提高秆的生物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竹农间作与竹丛发笋量、成竹数、成竹秆径关系的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定植后3年内的云南甜龙竹中幼林地空间,合理套种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同时利用云南甜龙竹幼林期主枝萌发力强的特性,培育、选用基部粗度1?以上的1年生主枝作为秆枝连体扦插的种源,进行竹苗扦插繁殖;结合竹丛秆龄结构控制,间伐粗度>5 cm的竹材(秆龄在2年以上)进行竹材加工利用的云南甜龙竹幼林竹农间作及经营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厚壁毛竹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积和生物量不仅反映竹类植物生长状况,而且也是林分经济产量和生态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测量统计竹高、胸径、壁厚、含水率等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厚壁毛竹立竹材积、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厚壁毛竹秆材含水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秆基的50%降到秆梢的30%,而秆材密度则呈上升趋势,由基部的0.6 g/cm3增加至0.8 g/cm3;(2)50%的材积和生物量集中在竹秆下部全长的1/5,90%的材积和生物量分布于中下部竹秆全长的2/3;(3)构建了厚壁毛竹竹秆实际秆壁材积、外径材积、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与胸径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厚壁毛竹精确取材与生物量计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退化低丘红壤新造毛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的促进生长提供科学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和生态构件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定位调查方法研究立竹年龄、径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和生物量各组分间关系及其特征生态构件因子,结果表明:立竹胸径与竹林其它生态构件因子间呈极显著相关,与立竹度是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竹龄对竹林地上各器官含水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龄立竹竹秆、竹枝含水率较1龄立竹分别下降10.3%、9.4%,3龄始趋于相对稳定。2龄叶含水率较1龄叶含水率降低24.6%,相同叶龄竹叶含水率差异不显著。低丘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径级呈一致性增长趋势,各组分生物量构成比例随径级无显著变化,大小顺序与其它土壤类型的毛竹林趋于一致,为竹材>竹枝>竹叶,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竹林立竹平均胸径的差异。易于测量的立竹胸径与全竹干质量、竹材干质量显著相关,可作为毛竹林地上生物量分析的特征生态构件因子。  相似文献   

7.
云南4种材用丛生竹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4种云南材用丛生竹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检测分析认为,其饱湿含水率,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基本密度随竹种和秆高部位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但气干含水率,饱湿密度的差异不大;干缩率特别是径向干缩率随竹种不同而显著有异,但与竹秆部位无明显关系;径向干缩率大于统向干缩率,竹青端的弦向干缩率大于竹黄端的统向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弦向抗弯强度的竹秆部位差异竹种间的差异为大,上述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纤维和秆形是衡量竹材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了探索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的秆形特征和纤维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段解剖测量竹秆的直径、壁厚、枝下高、实心高等秆形因子,并在不同秆高处取样,采用硝酸乙醇法和显微观察手段测定纤维含量和形态。【结果】不同产地厚竹的壁厚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仅8%,厚壁性状稳定;竹壁厚度和分枝高度随着竹秆胸径的增粗而增加,壁厚率随着胸径的增粗而略有降低;竹秆纤维平均含量为40.2%,从基部到顶部逐渐下降,纤维含量与秆形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纤维平均长度1 615.0μm,平均宽度14.3μm,平均长宽比112.3,纤维长度与秆形因子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纤维宽度与竹杆高度、粗度、秆壁厚度和实心处高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纤维形态轴向变异表现为竹秆中部纤维较长且窄,基部和梢部纤维较短且宽。【结论】厚竹厚壁性状和纤维形态稳定,可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推广,应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和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培育大、中径级竹林,以提高竹材产量和质量;对竹材采用分段利用,以提高竹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绿竹不同器官含水率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绿竹不同器官含水率测定,结果表明:竹秆、竹枝和竹叶平均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1a生绿竹各器官含水率大小为枝>叶>秆,2a、3a生绿竹为叶>枝>秆,各年龄绿竹秆与枝含水率均随着竹株的升高而减少;竹根与竹蔸含水率均随着竹株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并且竹蔸含水率明显高于竹根。  相似文献   

10.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