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矮秆性状研究及矮源育种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水稻植株矮化机理以及矮源的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水稻矮源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 60 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 年 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 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 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 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 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 60 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的 品种有 15 个,先后获得国家、省 ( 部 ) 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 15 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但是,跟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量相比,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本文试用遗传学原理,剖析育种史,就育种策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矮基因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上誉为“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水稻方面始于我国。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培育矮秆水稻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取代高秆,产量也就相应有了一次飞跃。 矮秆品种丰产的遗传学原理,详见“图1”所示。 矮基因遗传效应不仅是“矮”,还有多方面的表现。据研究,水稻矮化育种所利用的矮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控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相对于“高基因”有效高的活性水平。“吲哚乙酸氧化酶”  相似文献   

4.
作物育种的发展史表明,育种上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的结果。五十年代,我国首先对水稻矮化育种作出了贡献,关键在于导入矮脚南特和矮仔占的矮源;六十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由于利用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矮源,从而育成了一系列矮秆水稻高产品种;同期,美国创高产纪录的小麦品种和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的一系列墨西哥小麦矮秆高产品种的育成,是导入日本农林10号矮源的结果;我国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利用走在世界前列,与原产广东崖县的野生稻的胞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农书关于禾谷类作物株型及其生态表现的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禾谷类作物育种工作中,通过改变株型以提高产量潜力是一卓见成效的途径,其特出表现是矮化育种。上一世纪九十年代,西方育种学家在小麦杂种后代中曾发现过矮化现象,但当时认为是“杂种衰退”。真正的矮化育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许多遗传矮源原产于我国。例如水稻低脚乌尖、小麦大姆指矮都被世界各国广为应用,培育出了许多矮秆和半矮秆高产品种。人们认识了改变株型可使作物得到产量进益之后,进一步改良株型以期改善群体光合态势,取得更大的增产潜力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因而人们对作物株型给以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水稻矮行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平  阮洪家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198-200,20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水稻株形育种始于矮化育种。虽然说矮秆由来已久,但有意识地进行矮化育种则自五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先是育成广场矮系统,接着又育成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到了六十年代我国南方广大籼稻地区便基本上矮秆化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1962年进行了“Peta×低脚乌尖”的交配,1966年才育成IR8,到六十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及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它接受非矮秆品种的花粉,后代分离的矮秆株为雄性不育,非矮秆株为雄性可育。矮败小麦在轮回选择和矮化育种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从六十年代矮化育种的矮秆品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矮、丰、抗、早、优”五字育种目标提出以后,国内水稻育种工作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有着各种设想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株形育种沈阳农学院杨守仁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的水稻育种实践和总结国内外育种的经验,提出了“理想株形”育种。即在耐肥抗倒、生长量大(适于密植)和谷草比大等特点基础上要求分蘖强而穗头整齐,上部叶片坚挺直立,这种株形还要因地理生  相似文献   

12.
小麦矮化效应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4年度在晚播条件下,以北京地区的新老品种及相对较好的矮秆亲本为实验材料,分析该地区小麦育种中的矮化效应。本文不对矮化效应及大面积育种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矮化育种是通过缩短节间长度或减少节数来降低植株整体高度,以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农作物品种为主要目的的育种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使作物耐肥、抗倒,而且改变了株型,提高了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4.
不同高粱基因型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上由于选育出矮秆水稻和小麦后,出现了轰动世界的“绿色革命”,为了不断提高高梁产量,有人曾设想通过矮化高梁育种来提高产量,特别是看到外国如美国粒用高梁都是株高在1.2米以下的矮秆,这种矮化设想就更加有诱惑力。株高1.2米左右的高梁到底能否增产?  相似文献   

15.
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等的广泛利用,不仅增强了小麦的抗倒性,而且提高了产量。明确矮秆基因的分布,可以为小麦矮化育种提供分子信息。采用STS和SSR标记检测257份小麦品种资源中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57份材料中,Rht8基因分布频率最高(106个品种,41.2%),Rht-D1b次之(88个品种,34.2%),Rht-B1b最低(70个品种,27.2%)。此外,部分材料中含有不同类型的矮秆基因组合,且分布频率不同,其中Rht-D1b+Rht8(25个品种,9.7%)>Rht-B1b+Rht8(24个品种,9.3%)>Rht-B1b+Rht-D1b(9个品种,3.5%)>Rht-B1b+Rht-D1b+Rht8(5个品种,1.9%)。上述结果为小麦抗倒伏育种以及矮化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稻矮秆性状的研究现状,包括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水稻植株矮化机制研究,以及水稻矮化材料的利用情况;综述了水稻矮秆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包括图位克隆法的原理,以及图位克隆法、生物信息学与突变体资源在水稻基因精细定位与克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矮秆基因定位和克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矮秆性状的研究现状,包括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水稻植株矮化机制研究,以及水稻矮化材料的利用情况;综述了水稻矮秆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包括图位克隆法的原理,以及图位克隆法、生物信息学与突变体资源在水稻基因精细定位与克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谷子矮秆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加快谷子矮秆育种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分析赤霉素对植物的调控过程、植物矮化与赤霉素敏感性关系,综述了谷子矮秆类型、谷子矮秆基因研究进展、谷子矮秆材料对赤霉素敏感性研究及谷子矮化育种现状等,得出了矮秆材料赤霉素敏感性鉴定是研究植物矮秆类型的基础,通过赤霉素敏感性鉴定,可以初步确定矮秆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稻育种,迄今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2~3年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就能培育成功,其日产量潜力为6.5公斤/667米2(1亩),要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水稻高30%左右,中熟组合每667米2可超过800公斤.  相似文献   

20.
1光身杂交稻育种意义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整理农家品种,6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70年代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推进了水稻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常规稻改杂交稻的三次革命,实现了水稻单产的三次突破,为解决10多亿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