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施肥处理下麦田水分利用过程及其效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2010—2011年),就不同施肥处理下麦田水分利用过程及其效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磷量为90kg/hm2条件下,配施氮量在0~135kg/hm2时,农田耗水率(农田耗水量占总的供水量的比率,ET/SW)和蒸腾比率(蒸腾量占农田耗水量的比率,T/ET)随配施氮量的增加逐渐提高,考虑蒸腾消耗的作物水分利用率(籽粒产量与蒸腾量的比值,Y/T)和降水利用效率(Y/P)在施氮量为180kg/hm2时达到最大。施氮量为90kg/hm2条件下,配施磷量在90~180kg/hm2时,各处理的农田水分消耗率、蒸腾比率几乎相同,但明显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只考虑蒸腾消耗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随施磷量的增加逐渐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在施磷量为90kg/hm2时达到最大值。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磷量为90kg/hm2与施氮量为180kg/hm2处理的麦田,冬小麦从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农田耗水量增加23.5%,蒸腾量增加186.8%;农田水分消耗率提高10.5%,作物蒸腾比率提高200%,作物水分利用效率(Y/ET)达到11.13kg/(hm2.mm),降水利用效率达到18.73kg/(hm2.mm)。  相似文献   

2.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轮作方式农田水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位试验,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几种轮作方式的农田水分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粮豆轮作方式(春豌豆—→春小麦—→春小麦—→糜子)能较好地调节土壤水分,使其轮作周期内的农田水分基本保持平衡状态;苜蓿参与草田轮作是可行的。当苜蓿生长到5至6年时,1m以上土层含水量基本适于耐旱作物种植(如谷子),经过2至3年种植作物后,2m以上土层含水量可得到恢复;春小麦长期连作水分亏缺矛盾不太突出,但会导致土壤肥力减退,病虫害蔓延,杂草滋生,降低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旱作农田进行合理轮作,可以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水平。本试验结果是:麦豆谷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45.8~46.8kg/亩,增产幅度36.4%~37.2%;三年增值33.81元/亩,增值幅度37.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54kg/mm,洋(芋)—糜(子)—豆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138.1kg/亩,增产幅度1倍;三年轮作产值增加153.55元/亩,增值幅度近2倍,水分利用效率比连作小麦增加0.161kg/mm。合理轮作是本类型地区调控水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宋羽  刘伟平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7):227-235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平均提高7.5%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2)政策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扩大农地流转规模、新增农机总动力和提高粮食种植专业化水平3条路径,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因此,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稳健发展农地流转市场,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粮食种植专业化,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关中平原地区探索、选择优化合理的农田轮作组合,在"商品经济"背景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的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系统的田间定位试验数据,对关中平原常见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蔬菜作物大蒜、辣椒、茄子、芹菜组成的不同轮作体系的经济产值、土地当量比、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农田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就经济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率而言,小麦和玉米组成的粮—粮轮作体系经济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率是7种轮作体系中最低的,而由大蒜和辣椒、茄子、芹菜组成的蔬菜—蔬菜体系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率最佳。(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大蒜和辣椒、茄子、芹菜组成的各个蔬菜—蔬菜体系生物产量较高,其次是小麦和玉米组成的粮—粮轮作体系,小麦和辣椒、茄子、芹菜组成的各个粮食—蔬菜体系生物产量较低。蔬菜—蔬菜轮作体系的有机物向人类所需品的转化率相对较高,其次是粮食—蔬菜轮作体系,小麦玉米粮-粮轮作体系转化率相对较低。(3)从土壤环境效应角度分析,基础养分基本表现为蔬菜—粮食轮作体系高于蔬菜—蔬菜轮作体系,传统的粮食轮作体系相对最低。各轮作体系的土壤呼吸速率,除了大蒜—辣椒体系较大之外,其余均表现为粮食—蔬菜轮作体系高于蔬菜—蔬菜轮作体系和粮食轮作体系。依据不同角度对几种轮作体系的生产效益、土壤环境效应的评估以及对关中平原地理、经济环境实际状况的调查,粮食—蔬菜轮作模式适宜引入大田轮作生产。就本研究的几种粮食—蔬菜轮作模式而言,小麦—辣椒轮作和小麦—茄子轮作模式有较好的种植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耕年限对麦季土壤水—氮动态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耕年限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江汉平原选取了3种水耕年限(2年、18年、>100年)稻—麦轮作农田,采集了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样品与成熟期的小麦植株样品,测定了土壤水分、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小麦产量等指标,分析了土壤剖面水—氮动态分布与积累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与机制。结果表明:(1)随水耕年限延长,土壤水分和氮素含量显著增加。水耕2年、18年和100年农田的0—100 cm深度剖面平均体积含水量分别为0.36,0.39,0.42 cm3/cm3。硝态氮和铵态氮在0—20 cm土层富集,水耕2年、18年和100年农田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26,12.74,14.88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6.01,8.33,11.69 mg/kg。(2)小麦产量随着水耕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水耕2年、18年和100年农田小麦产量分别为4 068,3 080,2 469 kg/hm2,主要表现为降低小麦的有效穗数和单株穗粒数。(3)长年耕作稻田形成的犁底层造成耕作层土壤水分滞留,进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而氮素含量差异未显著影响小麦产量,需要通过改善农田排水状况以降低长水耕年限农田的小麦渍害风险。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域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思懋  管晓进  王绪奎  胡锋 《土壤》2019,51(2):257-262
为研究江苏省域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根据2008年和2015年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长期监测点实测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了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化,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明了成土母质、气候、种植制度、化肥因子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影响及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2015年江苏农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7.9mg/kg,与2008年相比无显著变化;②与2008年相比,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其中盐城部分地区下降最多,达10.0~30.5 mg/kg;徐淮部分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较多,达10.1~20.5 mg/kg;③成土母质、气候、钾肥对2008—2015年江苏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影响。在钾肥超低投入下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成土母质和气候影响,在钾肥低投入及以上水平,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主要受钾肥投入影响,说明施用钾肥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侵蚀环境中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养分积累特征及其对流域面源污染的潜在威胁。在高塬沟壑区,分别采集塬面—坡地—沟道和川地—河漫滩—河道中土壤及泥沙样品,分析不同侵蚀地貌单元中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和不同团聚体中C、N、P含量变化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沟道和河道等低洼地带<63 μm粒级团聚体占比最高,川地—河漫滩—河道系统中<63 μm粒径含量显著高于塬面—坡地—沟道系统;(2)塬面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Olsen—P)含量分别为8.49,1.19,1.23 g/kg和51.80 mg/kg,是80年代初的1.39,1.49,1.76,16.27倍;川地分别为6.80,1.00,1.07 g/kg和27.40 mg/kg,是80年代初的1.12,1.25,1.52,8.13倍,磷素积累最为明显。各粒级团聚体中SOC、TN、TP、Olsen—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250 μm粒级,63~250 μm粒级,<63 μm粒级;(3)无论是从塬面到沟道,还是从川地到河道,不同粒级团聚体中SOC、TN、TP、Olsen—P都呈现了显著降低趋势,但沟道和河道<63 μm粒级团聚体中有效磷素含量已升高到塬面上世纪80年代初水平。易侵蚀迁移的团聚体(<250 μm)分布特征和CaCl2—P的突变点问题突出,成为塬面和川地农田土壤养分积累影响水体环境的潜在风险源。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施肥措施是确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对红黄壤地我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了农田粮食单产、区域粮食总产量及区域粮食供需平衡3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呈现系统层次和区域分异性,从粮暗水平的可持续,到粮食总产量水平的弱持续,再到粮食供需系统的不可持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粮食单产持结尾一较高的区域粮食总产量持续性较差。西南地区农田粮食单产和区域粮食总产量均呈较弱持续性,因此对区域粮食生产持续  相似文献   

10.
为摸清种植模式对鲁南地区潮土养分变化趋势的影响,2006~2020年在临沂市河东区开展土壤养分调查,统计分析了粮粮轮作、粮经轮作、粮菜轮作、蔬菜连作、果树连作5种种植模式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06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粮粮轮作、粮经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2006~2020年5种种植模式土壤pH值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2020年粮经轮作模式土壤pH值为5.29,达到强酸水平;2006~2020年5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粮粮轮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增量和增幅较大,与2006年相比较,2020年粮粮轮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累计增加了5.9 g/kg,增幅为32.96%;与2006年相比较,2020年粮食轮作、粮经轮作、粮菜轮作、果树连作模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其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2006~2020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先下降后又小幅回升的趋势。2020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碱解氮为302.6 mg/kg,较2006年上升了43.3 mg/kg。2020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75.6和411.2 mg/kg,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36.7和113.7 mg/kg。  相似文献   

11.
<正> 罗玉沟流域地处天水市秦城区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懿区第三副区,是渭河支流——藉河的一条支沟。流域总面积75.3km~2,海拔高程1190~1895m。流域内地貌形态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地面较平缓,大于25°的坡面仅占23.6%,年土壤侵蚀模数达7500t/km~2。罗玉沟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流域平均年降雨量537mm,年蒸发量1293.3mm;流域内冬春干旱,夏秋多暴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泉家沟流域在1980—1988年综合治理期间实践的各项措施及其减沙效益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该流域以每人平均建立2.5亩基本农田为出发点,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9年间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与1979年相比较,农林牧副总产值提高4.99倍,粮食总产增长68.9%,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3倍,农耕地退耕49.9%,林草覆盖率提高2.6倍,径流含沙量减少64.5%,土壤侵蚀模数与1979年同类地区相比降低了92.4%。  相似文献   

13.
<正> 青海省东部浅山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产量低而不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步伐,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自70年代以来,在组织人工修梯田的同时,开展了机械修梯田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在宁夏南部半干早地区引入籽粒苋试种,经过4年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籽粒苋抗旱、耐瘠性能突出,能适应引种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健壮,家畜喜食,尤其是养猪的好饲料。当年春播即能开花结实,平均亩产鲜草4472kg,最高亩产达7750kg;亩产籽104kg。故籽粒苋适合黄土高原干早、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哲里木盟主要作物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981~1995年间哲里木盟主要作物产量波动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表明,粮豆总产和单产均在波动中有较大的提高,总产增幅趋势大于单产,单产年际波动大于总产,各种作物单产的波动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均大于技术水平,气候因素中以温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在北流县清湾镇,利用冬闲稻田1.32亩,进行黄皮牛角尖椒高产栽培试验。采用培育壮苗,10月上旬移栽,苗龄25d;施足基肥,以水调肥,根际、根外施肥与防治病虫害相配合,在12月下旬寒潮到来之前,已建立起大田植株群体“大库强源”的高产架子,并采收了占总产53.76%的菜椒;大田生长期140d.总产4712.1kg.平均亩产3569.77kg,亩产值4421.85元,亩纯收入3941.85元。残枝落叶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次年早稻亩增产86kg,而且少投资18.2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探究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制约因素,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该研究基于2018年湖北农户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反事实分析框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GPSM)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流转会显著提升耕地复种指数0.244个单位,水田转入和旱地转入会分别显著提升耕地复种指数0.299和0.204个单位;土地转入面积、水田转入面积和旱地转入面积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即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的比例要比流转面积提高的比例更大,且水田转入面积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更明显;从作用机制检验来看,土地流转能够通过每公顷流转费反作用路径和要素集约促进路径提升农户耕地的复种程度,每公顷流转费起到调节作用,要素集约率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8.9%。建议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制定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水热等基本条件相差悬殊,土地资源分异非常显著,耕地资源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50多年的统计数据和近9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过程,耕地面积变化过程的地域差异及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随人均耕地的增减有较大起伏,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故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考虑,保护耕地成为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基于此,从珍惜和保护好现有耕地,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及建立耕地利用考核体系,缩减土地征用利益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16个气象观测站2005—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以及海拔高度、播种期作为主要生态气候因子,分析其对准两优527超级交杂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两优527最适宜在海拔480—750m的地区栽培,尤其是海拔620m上下地带容易获得高产;最适宜播种期为3月28日-4月7日,播种期每推迟10d,产量减少48.2~376.3kg/667m^2;最适宜积温条件为3200—3800℃·d,积温每增加100℃·d,产量减少8.32~140.43kg/667m^2;最适宜降水量条件为460~800mm,降水量每增加或减少100mm,产量减少7.41~338.36kg/667m^2;最适宜光照条件为620~730h,光照少于500h或多于900h,产量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990年的0.08hm2/hm2增加到2009年的0.13hm2/hm2。各省(市、自治区)单位面积碳足迹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最高的福建为0.27hm2/hm2,最低的黑龙江为0.08hm2/hm2。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耕地)的比例在10%左右,但随着年份的递进,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1990年为8.46%,2009年为12.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