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从森林生态效益的公共属性出发,对私营林生态效益补偿原则、补偿主体与受体、补偿标准等补偿要素逐一分析,重点探求社会出资、发行林业彩票、征收生态税或生态补偿费附加等多种筹集资金渠道。  相似文献   

2.
论森林生态效益实现的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属于社会公共产品,从目前我国政府公共选择的手段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践来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现,必须经过3个阶段,即从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逐步过渡到开征森林生态税,进一步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3.
浅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林业投入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搞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和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必须制定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DEA分析方法,基于黑龙江森工林区的产业体系,对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生态经济模式进行产业划分,以最具代表性的营林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的产值作为产出指标,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投入指标,对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生态经济模式进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结果表明,增加林业投入,扩大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规模可以有效提高黑龙江森工林区的生态经济效益.另外,应将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投资重点.  相似文献   

5.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尚待建设完善.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探讨建立森林补偿制度的运作办法和机制.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广泛调查该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论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台江县通过4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情况表明,源于林业的财政收入基本没有,林业费金收入减少180~250万元,林业贷款无力偿还,林区返贫率达62%,造林积极性下降等.因此,只有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才能在集体林区顺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台江县森林生态效益年补偿总量为2688万元(470元·hm-2·a-1),以林权证核定经营面积由县林业局直接兑现到广大农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运作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加强对森林监测和评估,逐步推行按森林生态质量补偿.  相似文献   

6.
王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75-14476,14478
阐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核算、标准、筹集现状,并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核算、补偿基金标准的核算、补偿基金筹集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标准,强化补偿基金的征收与筹集,促进林业健康快速发展和森林生态效益的积极发挥。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东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4 a来的现状,说明生态补偿实施取得的效益,不仅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提升人们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认可性,更好地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指出了海东地区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林业生态效益的计量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科学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定,使林业生态效益的计量纳入林业经营效益评价体系成为可能。在建设生态林业和国土绿化的社会背景下,林业生态效益的货币化计量既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技术课题。林业生态效益货币化计量的基本原则是劳动价值论,系统动态分析和社会认可。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是林业生态效益实现的当务之争,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9.
试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理论、对象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孔凡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2):101-104,115
研究了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政策基础、生态效益补偿对象选择、补偿原则以及资金来源途径。(1)提出森林生态“效益源”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效益的现实存在形式;(2)从法理的角度,对生态效益国家购买、社会享有与负担、经营者经济受益的政策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森林生态价值不能作为国家行政补偿计量依据的结论;(3)提出了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和人口现状的新思路,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函数关系;(4)提出优先征收森林生态补偿附加税的资金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海省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森林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青海省深耕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实现了广覆盖、快速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青海省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取得了许多效益,可以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稳步推进青海省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青海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青海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青海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顺利实施、长效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定量分析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效应,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理论支撑作用。依据海南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海南省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情况。结果表明:海南省农业对大多数产业既有拉动力又有推动力,后向需求拉动作用大于前向供给推动作用;海南省农业对农业、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产业的前向供给推动作用较明显,对农业、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产业的后向需求拉动作用较明显;海南省农业产品价格变化对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住宿和餐饮业、木材加工品和家具制造业等产业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棕榈藤是菲律宾最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之一,在菲律宾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文章介绍菲律宾的棕榈藤资源状况及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规;基于菲律宾的林业统计数据,综合分析棕榈藤材的生产及其产品开发与贸易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发展棕榈藤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地租理论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的统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出发,讨论了立木常用三种评估方法的统一性,论述了林地、林木与森林环境评估的相关性;提出了以负地租的值作为生态效益补偿最低限及地位指数下零地租形成的等值线作为发展商品用材林界限的思路,为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兼顾碳贮量和木材生产目标的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对象,基于小班调查数据,以木材生产和碳增量净现值最大为规划目标,考虑采伐量不大于生长量、均衡采伐、生长模型等约束,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LINGO软件求解,得到了50a规划期的最优经营方案,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森林类型在不同分期间伐强度在1%~15%之间,择伐强度在1%~35%之间。规划期木材总采伐量为182.33万m3,规划期末地上碳贮增量为47.92万t;规划期总收益为95 434.40万元,其中木材净现值91 895.10万元,碳贮增量净现值3 539.30万元。多目标经营方案可以同时满足对木材生产和碳贮增量的需求,是一个折衷的方案。与木材生产经营方案相比,多目标经营方案和碳贮增量经营方案在规划期内的木材净现值分别减少2.67%、45.43%,但地上碳贮增量净现值分别增加29.88%、50.42%。因此增加碳贮增量要以减少木材采伐量为代价。分析了低、中、高3种碳价格对多目标经营方案的影响,表明整个规划期内木材采伐量随着碳价格的增加而减少,而碳贮增量随着碳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对勐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勐海县人工竹林发展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要充分发挥县内各林业企业优势、建设竹产业生态村、整合国有荒山、建立竹原料基地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欣  杨明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240-6241
竹藤家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近年来,由于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竹藤家具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竹藤家具的特点、材质、生产工艺、保养方式以及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年完成的汉中、安康、商洛3地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中栎类资源基础数据和林业及多种经营管理部门对利用消耗的统计数据,结合典型调查,对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核实,分析陕南秦巴山区栎类资源的消长情况。结果表明:1)栎类资源幼、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所占比重大;栎类资源立木蓄积净生长率为5.09%,略高于陕西北部和全省平均水平;依此计算,秦巴山区栎类资源蓄积年净生长量为63.26万m3。2)秦巴山区栎类资源利用途径主要有中药材(天麻、猪苓)生产,约占消耗栎类资源蓄积总量的35.4%;食用菌(木耳、香菇)生产,约占23.8%;群众生活薪炭消耗,约占40.8%;过去对资源消耗大的木炭生产已经消失;家具、建筑用材和小直径木材生产用量很少,可以忽略。3)以2009-2011年栎类资源逐年净生长量与当年消耗量看,秦巴山区栎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量为33.26万m3。4)目前秦巴山区栎类资源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未来重点是继续维持“天然林保护”工程效果;以最小消耗换取最大利润为原则,提高栎类资源利用效益,对中药材和食用菌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按照森林近自然经营理论,对栎类薪炭林进行矮林定向培育,对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进行提高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的乔林定向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中药材和食用菌生产所需,实现栎类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藤家具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特色鲜明.从框体形式、腿足形式、结构装饰形式、装饰形式几个方面对藤家具的常用形式进行了研究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两方面,阐述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演进历程;并运用区位商法理论对林区林业主导产业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应选择木制品制造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并对木材采运业、锯材木片加工业衰退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从培育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科技投入和推进科技创新,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方面,提出了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吉林省林业三次产业与林业主要亚产业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吉林省林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是增长性部分。其中,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经济林产品、花卉、人造板、家具、造纸、林业旅游产业对全国林业部门具有较高竞争力,木材采运、林产化学产业相对欠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