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解决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组合型孔排种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护种带容易跑偏、打滑,导致护种带磨损严重、伤种率偏高的问题。方法 对护种机构同步原理进行分析,优化设计了轴套结构(A)和护种带硬度(B)。以水稻品种‘培杂泰丰’和 ‘秀水134’ 种子为试验材料,设计了以不同轴套结构[尼龙轴套结构(A1)和滚针轴承&铜套结构(A2)]和不同护种带硬度[40(B1)、45(B2)、50(B3)、55(B4)和60 HA(B5)]为变量的双因素试验。结果 A和B对水稻种子伤种率影响极显著(P<0.01),且A与B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 0.05);A2B2和A2B3对伤种率影响最小;A1与A2之间差异极显著,且A2组的伤种率明显小于A1组,说明A2优于A1;B2与B3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著。A对穴径影响显著,B对穴径无显著影响,且A2B2、A2B3和A2B4对穴径影响较小;A1、A2对穴径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且A2明显优于A1。工作100 h后,试验组A2B3、A2B4和A2B5的护种带磨损量较小;试验组A2B3最优,其护种带磨损体积为72.6×10?3 mm3,伤种率为0.04%,成穴性最好、播种效果最佳。结论 优化设计的滚针轴承&铜套的轴套结构合理,可以显著减小轴套与转轴之间的摩擦系数,且更耐高温、更耐磨;有效地提高了护种带的同步性,显著地提升了排种器的可靠性和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 200 m3/hm2,施氮总量为210 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1)、5∶5(B2)和7∶3(B3),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进行等量追肥和灌水,测定2个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中,B1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穗数,B3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B2处理则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因而产量最高;2)B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进而提高了加工品质;3)B2处理显著增加花后氮素吸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为210 kg/hm2、氮肥基追比例为5∶5可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提升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具有生防功效的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以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并有效防治植物病害。【方法】通过对可产芽孢的11株纤维素降解菌(X1~X11)、17株半纤维素降解菌(B1~B17)、19株木质素降解菌(M1~M19)及1株生防菌(L)间亲和性的测定,构建复合菌系。测定复合菌系对玉米秸秆的降解能力,筛选出最优的复合菌系;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对组成最优复合菌系的菌株进行鉴定。以小麦种子发芽指数(GI)为指标,利用模拟堆肥试验研究最优复合菌系对玉米秸秆腐熟进程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最优复合菌系对番茄生长、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通过亲和性试验初步构建了Z1(LM5X4B2)、Z2(LM3X7B5)、Z3(LM3X10B2)和Z4(LM5X10B12)4个复合菌系,其中复合菌系Z1综合效果最好,其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率最高(45.9%)。喷施复合菌系Z1的发酵液可加快玉米秸秆腐熟进度,堆肥第25天时GI值超过85%,玉米秸秆完全腐熟,腐熟进程较喷施清水的对照提前了4 d。秸秆还田时喷施Z1发酵液,可促进番茄生长,提高番茄产量,并且对番茄灰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为27.92%)。经16S rDNA测序,鉴定组成复合菌系的L为类芽孢杆菌、X4为枯草芽孢杆菌、M5和B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结论】构建的复合菌系Z1具有生防和降解秸秆的双重功效,且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攸县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干物质积累动态、分配规律、各生育期生长曲线特征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随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后降”趋势,并在始粒期(R5)达到最大值,而干物质积累总量不断增加,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出现在盛花期(R2)至始粒期(R5)期间,且干物质积累最大生长速率的出现时间(Tm)及各阶段的速率大小(V)对大豆产量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8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33),研究了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鄂马铃薯1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马铃薯产量、株高、单株块茎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追肥>底肥。9个处理组合中A3B3C1(密度60000株/hm2,底肥750kg/hm2,追肥150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33390.00kg/hm2,分析发现A3B2C1处理组合(密度60000株/hm2,底肥600kg/hm2,追肥15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是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6.
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新乡市,选用5个不同基因型的谷子品种(‘济谷 20’、‘中谷 5号’、‘冀谷 31’、‘豫谷 18’和‘豫谷 28’),设置4个施氮(尿素)时期,分别为T0(不施氮)、T1(播种期施氮)、T2(拔节期施氮)、T3(开花期施氮),测定谷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5个不同基因型谷子品种在4个不同施氮时期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3>T2>T1>T0;谷子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0>T1>T2>T3;脂肪、膳食纤维、氮素利用效率在拔节期施氮(T2)下最高,显著高于T0和T1,但与T3无显著差异,蛋白质、直链淀粉、灰分、碳水化合物和食味氨基酸含量在开花期施氮(T3)下最高,显著高于T0、T1和T2,其中‘豫谷28’表现最为突出。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施氮(T2)处理谷子的生物量、单穗重、千粒重与营养和食味品质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播种期(T1)与开花期(T3)施氮处理。综上,谷子在拔节期施氮(T2)和开花期施氮(T3)处理可以兼顾高产和优质,而且拔节期施氮(T2)是品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佳施氮时期。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种植的适宜滴灌水量,以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312(W1)、645(W2)、945(W3)、1 275(W4)、1 605 m3/hm2(W5)及雨养无灌溉(W0)6个不同滴灌水量处理,测定2019和2020年各处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滴灌水量的增加,玉米全生育时期耗水量逐渐增加,其经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滴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W4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处理。2019年玉米最高经济产量为16 952.9 kg/hm2,2020年为16 802.84 kg/hm2,2年均以W4最高;2019年W4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W4的经济产量分别比W0和W5高77.2%和7.3%。2019年W4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5,位于第三位;2020年W4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处理中最高,显著高于W0、W1和W5,但与W2、W3无显著差异。综上,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采用1 275 m3/hm2的滴灌水量可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由10个高蛋白和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经6~10代转育)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1;由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2。对B1进行混合选择(MS)和单性状集团选择(CS),对B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BS),各进行3轮选择,研究了6个性状的直接遗传进度。结果表明,利用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是有效的。对于单个性状的改良,CS是最有效的方法,且第一轮(C1)选择进度最大,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CS不利于群体的变异。MS在第2轮(C2)效应最大,BS到第3轮才显示出最大效应,而且MS和BS均有利于群体的变异。从3轮选择的平均效应看,MS是3种轮选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1991~1996年边续几年采用水稻主要品种在不同气象、不同氮肥条件下的抗病性鉴测试验研究和大田系统调查,整理分析陆良县前24年历史资料,掌握稻瘟病发生规律,成功的组建陆良穗瘟发生趋势预测式:Y1=1.41275+0.6573X1+2.3317(9-X2)-1.5433X3+2.20743X4.1994~1996年连续在3.43×104hm2(次)稻田上进行预报应用,预报精度达76.9%~94.75%.节约用工11.7万个.减轻群众负担90.2万元.挽回稻谷12427t,纯增人民币1147.96万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树龄8 a的‘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磷肥(P2O5)[0 kg/hm(P0)、133 kg/hm(P133)、267 kg/hm(P267)、400 kg/hm(P400)、534 kg/hm(P534)和667 kg/hm(P667)]研究施肥量对枸杞产量与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的适宜施磷量。结果表明P534处理枸杞的产量最高,为8 320 kg/hm,与P667处理无显著差异。P534处理枸杞总糖含量较P0增加42.86%。P534处理 0~1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28.9 mg/kg,较P667处理提高5.63%, 0~40 cm土层速效磷平均含量较P667处理增加14.26%。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0~20 cm及20~4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为P534处理,较P667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11%和11.65%。枸杞产量与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与枸杞果实磷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农民习惯施磷量(667 kg/hm2)相比,P534处理(减少20%的磷肥用量)能提高枸杞的产量、总糖、果实磷素累积量及0~4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综合评价,在柴达木地区高磷量枸杞园以施磷肥(P2O5)534 kg/hm2 为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11.
张玉兰  戴小笠  管景德  陈虹  毛万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92-12594,12597
[目的]探讨影响灵武长枣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方法]通过对历年灵武长枣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分析,研究灵武长枣不同生长阶段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影响灵武长枣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盛花期出现连续9d以上≥30℃的高温天气、成熟期连续10d以上阴雨天气,盛花期连续7d以上阴雨天气以及越冬期出现4d以上≤-22℃的持续低温天气,同时极端最低气温达到-24℃。[结论]灵武长枣不同生长时段主要气象灾害不同。出现最多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盛花期连续9d以上≥30℃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2.
易永  肖坤葵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181-182,189
基于地面历史、实时及中期天气预测资料,运用Visual Basic+Access工具设计开发了怀化市农业气象灾害监控预测平台,建立了干旱、洪涝、连阴雨、5月低温、倒春寒等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控预测模块,实现了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历史分析、实时监控和1周预测,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年引种枣树生长发育期的观测资料,并结合部分红枣产地气象资料,对且末县红枣高产、优质气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且末县温度、降水、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非常适宜红枣的生长发育及优质红枣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国家气象站长序列历史资料,对恩施二高山及以上地区烤烟生长期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恩施二高山及以上地区的烟草生产基本气象因子指标,同时对影响烟叶产量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条件在二高山烟区各时段均满足其生长条件,高山烟区在成熟后期气温较低,对烟草上部烟叶生长不利;日照条件均能满足烟草生长;各时段的降水量偏大,对烟叶生长不利,大田要注意清沟排涝;影响恩施烟草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暴雨、低温连阴雨;另外,高山烤烟生长期对低温连阴雨很敏感,而对干旱有较好的抗御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浏阳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资料,结合浏阳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影响浏阳金桔生产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干旱、暴雨等是影响金桔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根据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布局金桔种植区域,加强气象灾害的观测和预报,采用避晒、避雨、避寒技术等是获取金桔丰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枣园土壤温度、树体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设置清耕(CK)、人工种植花生(T_1)、黑麦草(T_2)、树枝秸秆碎屑(T_3)、人工种植黄豆(T_4)、黑膜(T_5)6种土壤管理模式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筛选最佳土壤管理方式。结果表明:7月份,与CK相比,各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均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在5 cm土层,T_4分别较T_2、T_5、CK降低2.87%、10.96%、12.77%,而T_5较明显地增加土层土壤温度。不同覆盖方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T_4处理最为显著,在6、7、8月份较CK分别提高21.67%、40.05%、36.08%;且T_4处理对维生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枣果横径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CK分别增加25.00%、10.70%、9.45%。对16个指标进行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后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枣树的效果为T_4T_1T_5T_3T_2CK。综上所述,采用人工种植黄豆覆盖处理是促进甘肃白龙江干热河区枣园最佳的土壤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元回归的牡丹花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菏泽牡丹多年的气象要素的测定资料,采用多元回归以及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气温、地温与牡丹花期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牡丹的实际盛花期基本吻合。该模型为确定菏泽牡丹花会的召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南浓香型烟叶产区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河南浓香型烤烟风格特点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基于河南烟区64个气象站1981—2010年30 a气候值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烟区Ⅰ区(许昌、周口、漯河、平顶山、南阳、信阳和驻马店)和Ⅱ区(三门峡和洛阳)浓香型烟叶典型生态区的气候特征及全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演变规律和匹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烟区Ⅰ区和Ⅱ区,伸根期平均气温增加迅速,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较为平稳,该时期是冰雹和大风灾害易发阶段;旺长期平均气温增加迅速,降雨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该时期易遭受高温热害;成熟期平均气温迅速下降,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显著减少,该时期易遭受连阴雨灾害。从总体上看,河南烟区光温水的变化规律与浓香型烤烟生长需求匹配协调,且表现出旺长期"雨热同期日照足"与伸根期和成熟期"温高雨少日照足"的气候优势,但也可能出现前期冰雹大风、中后期高温热害和连阴雨灾害的不利气候。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10年上杭县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结合蜜雪梨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统计分析上杭县春季连阴雨、低温冷害、冰雹等气象灾害对蜜雪梨生长的影响,结合气象灾害特点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析枫桥香榧(细榧)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31-7232
[目的]合理利用气象条件,提高香榧产量。[方法]通过了解枫桥香榧(细榧)产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气象因子与香榧产量的关系。[结果]枫桥香榧(细榧)产量年际波动大,关键是主要生育物候期的气象因子,本真阶段:2~3月寒潮及临界低温-7℃,盛夏临界高温天数20d和临界雨日12d;假真阶段:临界日平均气温15℃,中下旬低温和连阴雨临界累计日数8d,中旬低温和连阴雨临界累计日数5d;实真阶段:5~6月临界日照时数300h和临界降水日30d。[结论]开花前(本真阶段)雨水调匀、温度适宜,花期(假真阶段)和落花落果期(实真阶段)少雨多照和多雨凉夏的气候有利于香榧丰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