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滴体积法测定了几种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单链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比较其表面活性,初步筛选出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室内模拟驱油试验,主要结果如下①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具有最低的表面活性(54mg/L)和最低的表面张力(30.72mN/m),双子表面活性剂确实比单链表面活性剂具有更优秀的表面活性。②驱油试验表明,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比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好的驱油效果。其驱油效率随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其浓度在500mg/L就能提高采收率6.45%,总采收率可达67.75%。③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可能更适合于中、低渗和均质性较好的油藏。  相似文献   

2.
针对埕东油田西区强化泡沫驱先导试验区的油藏特点及水驱开发现状,利用加拿大的CMG数值模拟软件,对强化泡沫驱注入主段塞大小、注入泡沫剂浓度、聚合物浓度、前置段塞大小、注入方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并依此制定了开发方案。优化的注入前置段塞0.02PV(1800mg/L聚合物+0.75%泡沫剂)+主段塞0.3PV(氮气+1600mg/L聚合物+0.5%泡沫剂),注入方式采用气液交替注入,交替周期10d。矿场实施后,注水波及体积扩大,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提高1.18%,累积增产原油1.4×104t。  相似文献   

3.
亚硝酸盐氮和氨氮是养殖水体恶化的主要成分。从对虾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出2株分别对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耐盐芽孢杆菌菌株T905和T301。在模拟淡水和海水条件下,当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初始浓度分别为44 mg/L和20 mg/L时,3 d后菌株T905对亚硝酸盐氮降解率分别达到72.10%和92.10%,T301对氨氮降解率分别达到55.18%和52.00%。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鉴定2株菌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经前期试验验证鹅膏菌菌株AV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金黄壳囊孢菌有抑制作用,通过比色法和生物量测定结果得出其抑菌物质产生的最佳营养条件。在供试营养物质中,乳糖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碳源是鹅膏菌AV生物量及其抑菌物质产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与其他营养元素差异显著(α=0.05)。培养基最佳组合为:①乳糖30.0 g/L,蛋白胨0.5 g/L,MgSO41.5 g/L,KH2PO44.5 g/L;②乳糖10.00 g/L,蛋白胨0.50g/L,MgSO40.75 g/L,KH2PO44.50 g/L;③乳糖30.0 g/L,蛋白胨2.0 g/L,MgSO41.50 g/L,KH2PO43.0 g/L。液体发酵培养时,菌株AV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值5~6,温度25℃,接种量1.25%,装液量50%,摇床转数180 r/min,培养时间20 d。当温度超过75℃,pH大于9或小于4时,或者紫外照射时间超过4 h都会使抑菌物质活性降低。小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饲喂菌株AV菌丝体,LD50为418.70 mg/kg,95%可信限为453.11~386.90 mg/kg,抑菌物质控制在2 g/L以内对小鼠无影响,因此,在进行病原菌防治时,为减少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菌株AV抑菌物质质量浓度应低于2 g/L。  相似文献   

5.
以秋唐一号黄瓜为试验材料,比较了MS(MS+2,4-D 1.0 mg/L+BA1.0 mg/L+IAA0.5 mg/L+蔗糖50 g/L+琼脂7 g/L)和B5(B5+2,4-D 1.0 mg/L+BA1.0 mg/L+IAA0.5 mg/L+蔗糖50 g/L+琼脂7 g/L)两种培养基,以及不同大小花蕾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76.2%);在B5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较慢,成活率较低(49.6%)。经细胞学显微观察,当花蕾长度为0.9~1.5 cm,花药处于单核中后期时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6.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材料,以充空气作对比,分析液态氧增氧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设置充空气(6-9mg/L)、液态氧I(6-9mg/L)和液态氧II(15-20mg/L)3个处理,定期检测水环境因子及大菱鲆生长相关指标。溶解氧(DO)含量在6-9mg/L范围内,液态氧增氧系统大菱鲆的体重(37.35g〉34.86g)、存活率(100%〉99%)、肥满度(4.50〉4.33)及饵料转化率(FCE,14.3%〉13.3%)等均高于充空气系统;DO含量为15-20mg/L时,大菱鲆的体重(32.03g)、存活率(94%)、肥满度(4.25)及FCE(11.1%)等均低于两6-9mg/LDO组。说明较低DO含量(6-9mg/L)下,液态氧促进大菱鲆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和FCE。7个月的养殖试验发现,液态氧系统中大菱鲆体长(21.71cm〉19.16cm)、体重(500.20g〉305.92g)、成活率(98%〉87%)、肥满度(4.90〉4.35)和FCE(118%〉62%)均显著高于充空气系统。DO含量6-9mg/L范围内,利用液态氧养殖大菱鲆可以加快生长、提高成活率和FCE。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庆油田王窑加密区长6油藏特征,开发出一种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有机溶剂乙醇复配而成的表面活性剂SAS体系,并从油水界面张力、热稳定性、静态吸附性能(吸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和吸附量的测定)、天然岩心进行驱油效率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55℃及50000mg/L矿化度的条件下,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在0.05%~0.4%的范围内,油水界面张力可在30min内快速降至10-3 mN/m;SAS体系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地层中能长期保持低界面张力,能够起到较好的驱油作用;SAS体系在吸附11次后界面张力仍然超低(小于10-2 mN/m),并且不同质量分数下的吸附损耗量均低于5mg/g,抗吸附性能优异;SAS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采收率4.5%、5.54%,有效提高驱油效果,满足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需要。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颐和园的古柿树当年新生的嫩芽切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表明,不定芽启动培养基为1/2MS+0.8 mg/L 6-BA+0.1 mg/L NAA+0.5 g/L PVP。将无菌苗转接到最适分化培养基( 1/2MS +5.0 mg/L 6-BA+0.2 mg/L NAA+0.5 g /L PVP)上,组培苗分化效率较高,但小苗矮小。将分化较好的组培苗转接到壮苗培养基(1/2MS+2.0 mg/L ZT+0.1 mg/L IAA+0.5 g/L PVP),待组培苗长至 2~3 cm 转到生根培养基(1/2MS +0.6 mg/L NAA+0.3 mg/L IBA+0.5g/L PVP),暗培养9~10 d后转接到生根培养基( 1/2MS + 0.5 g/L PVP),生根率为30%。而将组培苗茎段预先用250 mg/L 的IBA或IAA浸泡2min,生根率可提高到40%。生根组培苗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60%。  相似文献   

9.
  目的  立足于溶剂法,通过对比超声波、微波、光波单独处理较短时间的红松籽油的得率,以及处理后单独浸提红松籽油得率的增加情况,明确在红松籽油提取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方法,同时确认4种提取方法对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照GB/T 5009.229—2016《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T 5532—2008《动植物油脂 碘值的测定》和GB/T 5009.227—2016《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分别测定4种方法提取的红松籽油的酸值、碘值和过氧化物值,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红松籽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质量分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松籽油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  结果  正己烷作为最佳提取溶剂,当提取温度25 ℃,液料比18 mL/g,浸提时间5 h红松籽油得率为65.52%。超声波法(300 W,10 min)、微波法(380 W,100 s)、光波法(400 W,11 min)单独处理时的红松籽油得率分别为67.63%、62.26%、58.25%。上述3种方法处理后再单独使用正己烷浸提,使总提取时间达到5 h后的红松籽油得率分别增加了2.18%、4.50%、6.10%。4种方法提取的红松籽油符合GB/T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中酸值(≤ 4 mg/g)、过氧化值(≤ 0.25 g/100 g)的限量标准。溶剂法制备出的红松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低(P < 0.05)。脂肪酸质量分数由高到低分别是亚油酸(44.54% ~ 46.32%)、油酸(28.29 % ~ 28.83%)和皮诺敛酸(13.15% ~ 14.51%)。溶剂法、超声波法、微波法、光波法所提取的红松籽油清除DPPH·和ABTS+·的IC50值分别是9.41、8.80、9.43、9.61 g/L和5.10、5.51、6.10、5.43 g/L。  结论  对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光波法单独作用及浸提后得率进行比较,发现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光波法在提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与溶剂法、微波法和光波法相比,超声波法提取的红松籽油得率高,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抗氧化能力强,能够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此方法应用于红松籽制油工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海洋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M-1-2菌株是在连云港海域海水中分离得到的GM-1菌株的自发突变菌株,对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提高GM-1-2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效果,以GM-1-2菌株发酵液的D600 nm及其无菌滤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GM-1-2菌株生长及产生抑菌物质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200.00 g/L马铃薯、17.50 g/L葡萄糖、12.50 g/L酵母膏、0.12 g/L硫酸亚铁。最佳发酵条件:p H值为7,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180 r/min,培养时间为30 h,装液量为60 m L(250 m L三角瓶),种子液浓度为108CFU/m L时接种量为10%。优化后,菌株GM-1-2的抑菌带宽度和菌体生长量均有明显提高,D600 nm由1.228 0增加至1.672 7,抑菌带宽度由20.00 mm增加至38.67 mm。  相似文献   

11.
高产醋酸菌的筛选及其形态生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天然发酵醋醅中分离得到了32株醋酸菌,经初筛、复筛产酸试验,筛选出了J4和J82株醋酸菌.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始发J4菌株,经分离筛选获得产醋酸能力高的醋酸菌J4-1和J4-4,产酸量分别为85.44 g/L和87.56 g/L,J4-4产酸量比菌株J4(84.19 g/L)提高了4%,并对J4-4菌株的形态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四株维氏网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中,以菌株N_(13)的发酵周期短(1~2天),海藻酸合成最大(5.82 g/L),产海藻酸活力强(活力系数为2.60);不同条件下,菌株N_(13)在所试菌龄内,海藻酸合成最均高于其他菌株,其一天菌龄的浓度高达5.45±0.43 g/L,不同发酸液的海藻酸合成最仅在pH 8.0时低于菌株14~#,尤以pH6.0时,高达8.61g/L.在旋转式摇床或往复式摇床上,亦以菌株N_(13)的海藻酸合成量最高(3.61±0.26 g/L和4.39±0.12 g/L),试验温度范围内,也以菌株N_(13)的海藻酸合成量最高,32℃时达到最大值(6.41 g/L),菌株N_(13)以2~8%(V/V)的接种量试验表明:旋转式摇床为2%,往复式摇床为2~4%。  相似文献   

13.
高产类胡萝卜素红酵母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然环境中水池边红色附着物、公共浴室红色附着物、空气、果园土壤、汽车修理厂土壤、醪糟、葡萄汁为红酵母菌株初分离材料,采用酸热破壁法提取菌株类胡萝卜素,根据单位体积发酵液类胡萝卜素产量确定了一株高产红酵母(Rhodotorula sp.)菌株R3-2,进一步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最适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R3-2菌株为红酵母(Rhodotorula sp.),其所产色素主要为β-胡萝卜素,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30 g/L,蛋白胨5 g/L,酵母粉5 g/L,装瓶量30 mL/250 mL,起始pH 6.5,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96 h。在此发酵条件下其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达到17.6 g/L、639.8μg/g,11.3 mg/L,较原始培养基生物量有所降低,但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44.0%和31.39%。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6-苄氨基嘌呤(6-BA)对棉花现蕾成铃和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6-BA喷施浓度,减少蕾铃脱落和增加棉花产量。【方法】以鲁棉研24号为供试材料,2018年在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四分场三连进行叶面喷施6-BA试验,设置 0(CK)、20 mg/L(T1)、30 mg/L(T2)、40 mg/L(T3)四个浓度梯度。【结果】随着6-BA喷施浓度的增加,棉花果枝数和果节量增加,与CK相比,T1、T2、T3处理果节量分别增加了9.8%、13.2%和18.7%,且T2处理显著增加下部果枝外围果节数,上部外围果节数T3极显著高于CK达16.9%;浓度越高现蕾增加越多,而且可以延迟最大现蕾时间;T1、T2、T3分别增加了花后16~26 d、26~36 d、26~36 d的棉花成铃数,均提高了上部果枝内围果节的成铃概率;T2对铃数和铃重分别提高了12.4%和13.7%,籽棉产量增加27.82%。【结论】蕾铃期叶面喷施6-BA可以增加棉花成铃数和铃重,提高籽棉产量。6-BA浓度为30 mg/L时,棉花籽棉产量最高,达5 359.6 kg/hm。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臭氧水浓度对鲜切菠萝的保鲜效果,分别采用0 mg/L、0.87 mg/L、1.1 mg/L、1.4 mg/L、1.8 mg/L的臭氧水浸泡处理鲜切菠萝2 min,装在塑料托盘中并用聚乙烯保鲜膜包裹,在冷藏(5℃)过程中每3 d测定鲜切的菌落总数、抗坏血酸、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结果表明:经0 mg/L、0.87 mg/L、1.1 mg/L、1.4 mg/L、1.8 mg/L臭氧水处理的鲜切菠萝的菌落总数,在处理当天分别为5.3×105 CFU/g、9.3×104 CFU/g、2.6×104 CFU/g、3.6×103 CFU/g、2.5×103 CFU/g;第9 d分别为4.7×108 CFU/g、2.4×107 CFU/g、4.5×106 CFU/g、4.1×105 CFU/g、2.3×105 CFU/g;臭氧水处理可以抑制鲜切菠萝的褐变,减少失重和可溶性固形物消耗,对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有一定影响。臭氧水处理可以延长鲜切菠萝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16.
水杨酸对切花菊保鲜效果和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切花菊品种夏黄为试材,研究了水杨酸对切花菊保鲜效果和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B(20g/L蔗糖+200mg/L 8-羟基喹啉+200mg/L柠檬酸+55mg/L水杨酸)保鲜效果最好,切花菊瓶插10d左右达到最大花径,与初始花径相比增大5.234cm,花枝鲜质量最大增加29.11%,瓶插寿命比对照(蒸馏水)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提高山葡萄坐果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提高新品种“北冰红”及品系94-7-75、98-8-165、2001-6-135坐果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雾一次矮壮素1000mg/L+0.3%硼酸水溶液、0.3%硼酸水溶液、野生山葡萄雄株花粉25g+硼酸30g+尿素50g水溶液和0.3%硼酸水溶液+0.5%砂糖水溶液等试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分别比对照(CK)提高11.3%、12.2%、14.1%和16.1%。其中,0.3%硼酸水溶液+0.5%砂糖水溶液坐果率最高,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柽柳嫩枝为外植体,分别进行8 种激素组合(2 水平NAA 和4 个水平6-BA)及5 种类型培养基(MS、 1/2 MS、NT、B5 和WPM)处理,研究柽柳组培苗生长和次生产物含量积累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及不同培 养基类型均对柽柳组培苗生长和次生产物积累有显著影响,其中柽柳丛生芽最佳生长培养基为MS 附加激素6-BA 1.0 mg/L + NAA 0.05 mg/L。各处理下柽柳丛生苗组织中总酚含量均较高(136.84 ~ 353.58 mg/g),其次为总三萜 (17.65 ~63.13 mg/g),总黄酮含量相对较低(11.10 ~18.92 mg/g)。在附加激素为6-BA 1.0 mg/L + NAA 0.05 mg/L 的不同类型培养基条件下,柽柳组培苗一个生长周期(30 d)内的总酚产量以1/2 MS 最高,可达60.76 mg;总三萜产 量以MS 培养基最高,可达9.13 mg;总黄酮产量以1/2 MS 和MS 培养基较高,分别为3.25 和2.50 mg。   相似文献   

19.
绿原酸是一种珍贵的传统中药,主要从植物中提取。建立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红薯叶发酵枯草芽孢杆菌RP5产绿原酸的新方法。该株细菌是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利用高效液相和液质联用方法,研究了红薯叶粗提液作为主要液体培养基对RP5合成绿原酸产量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蔗糖40 g/L、NH4Cl 10 g/L、Cu SO40.04 g/L以及新鲜红薯叶200 g/L。该方法表明,RP5使用红薯叶提取物作为主要培养基材料能够导致绿原酸大量积累,RP5发酵产绿原酸产量提高了37.75 mg/L,是RP5基础发酵(1.58 mg/L)的23.90倍。总绿原酸包括绿原酸及其两种同分异构体产量提高了55.22 mg/L,是菌株用PDB发酵(1.74 mg/L)的31.74倍。用红薯叶和内生菌共同发酵产绿原酸这种珍贵的药物是首次报道,该方法简单、迅速且可以应用于其他材料。该结果可为绿原酸的大规模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加快了植物内生细菌和红薯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更加快了农作物副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