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麦棉套种,是北方棉区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夺取粮棉双丰收、双增产的新途径,也是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日益提高,“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必然趋势。一、麦棉套种迅速发展的原因我省棉区历来采取棉花一年一熟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群为了落实毛主席“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布匹抓紧”的指示,积极探索耕作制改革,曾先后试用十多种粮、油作物同棉花间套种。几年来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棉花间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我大队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共有耕地九百卤,夏熟以三麦蚕豆为主,秋熟粮棉各半,原来是粮棉轮作,麦棉套种一年两熟制地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在认其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在努力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耕作制度改革。从1967年开始进行了玉米棉花间作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68年全大队示范推开,现在已有九年的种植历史了。开始几年,由于对这项间作制度变革后所引起的农业内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加上栽培技术也有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曾出现过  相似文献   

3.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省各地贫下中农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坚持植棉技术改革,大面积丰产和高产典型大量涌现,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植棉经验,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四年我们在总结这些高产技术经验的同时,进行了几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目的在于研究两熟棉田高产的关键技术,力求找出丰产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长势长相的主要动态指标及其主要生理指标,更好地为大面积棉花丰产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热情支持新生事物,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的伟大战略方针,为普及大寨县作出新贡献,必须组织起来,疏通情报渠道,把情报工作做得多快好省。根据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商业科技会议对情报工作的要求,经全国食油贮藏科技情报会议全体代表讨论研究成立“全国粮油贮藏科技情报网”,并定出“全国粮油贮藏科技情报网试行条例”草案,供各地试行。  相似文献   

7.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麦棉多熟种植制度发展而来。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搜集和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典型模式和关键技术,分析了其生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利用生态位原理,发挥不同作物的优势和边际效应,在不降低棉花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收益和生产效率,同时具有保护地温、节水保墒、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功效。因此,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能够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我们大队共有集体耕地三千零三十六亩,粮田计划面积一千四百九十五亩,棉田计划面积一千三百二十亩。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指示指引下,在华主席“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战斗号召鼓舞下,我们大队在努力抓好开河挖沟、平田整地、培肥土质,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一九七三年以来,大面积推广了粮棉夹作的种植方式,夺得了粮棉双增产、双高产,使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九七六  相似文献   

9.
我们大队有耕地1990亩,地势平坦,黑粘土质,怕早怕涝,在我县属于中等肥地。文化大革命以前,粮食亩产300—400斤,棉花40—50斤。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生产条件不断改变,粮棉产量有了新的增长。一九六八年以来,粮食亩产上《纲要》,棉花亩产百斤上下,但几年来稳而不前。通过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开展,排除了林彪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运城地区新绛县辛保大队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认其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实验,创造了一种新的棉花耕作栽培方法——阳坡壕种,为促进农业大上快上,发展棉花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一九七四年这个大队的四个生产队共种十亩阳坡壕种棉花,都获得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1.
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缩小,特别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我国农作制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农作制度类型,如稻—萍—鱼、蔗—莱—菇、庭院间套作等立体农作模式,使我国农作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  相似文献   

12.
我国间套作持续健康发展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套作是我国农业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使间套作这项符合国情的农业措施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需注意采取以下发展对策;(1)因地制宜发展;(2)协调好与粮食和主导物生产的关系;(3)科学增加投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4)重视商品生产,产销有对路,提高经济效益;(5)处理好农机农艺结合问题;(6)加强间套作的理论研究与配套育种工作;(7)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土园仓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我省粮食战线上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是粮仓建设上的一次革命。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川革发[1971]170号文件“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粮食局《关于四川省‘土园仓’建设经验交流会的情况报告》中指出:“我省土园仓建设已逐步推广,并已初见成效。望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由于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土壤严重退化及不协调的种养业结构使得四川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粮草间套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认为:实行粮草间套作,能显著控制水土流失、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粮草间套作是适于四川丘陵区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们泥城公社地处上海郊区东南海角,是个以棉花为主的粮棉轮作地区。解放前,这里杂草丛生,盐碱满地,皮棉亩产只有二十多斤。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的广大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河挖沟,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使盐碱荒滩变为良田,一九六三年实现百斤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相似文献   

16.
我省棉区改革耕作制度,积极发展麦棉间套种,对不断提高粮棉产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在特早熟棉区是否也适合发展麦棉间套种?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院师生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五·七”光辉指示,深入到改革耕作制度比较有经验的榆次县东阳公社西范大队蹲点。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同时和贫下中农一道进行了各种粮棉间套种试验,主要探索在这无霜期短的地区获得粮棉双高产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理论依据。现将1972—1975年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商丘县谢集公社业庄一队,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故堤南侧,是全社有名的老碱窝。全队三百零八亩土地,有将近二百亩是轻重程度不同的盐碱地。过去粮食亩产仅二、三百斤,棉花亩产只有二、三十斤。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全队广大干群认真贯彻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学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搞科学种田。从一九七一年开始,连续四年在盐碱地上试种推广营养钵棉花,育苗移栽的棉田面积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间套作持续健康发展之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间套作是我国农业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使间套作这项符合国情的农业措施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需注意采取以下发展对策:(1)因地制宜发展;(2)协调好与粮食和主导作物生产的关系;(3)科学增加投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4)重视商品生产,产销对路,提高经济效益;(5)处理好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6)加强间会作的理论研究与配套育种工作;(7)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对间套作领域当前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讨论。首先,综述了间套作复合群体在光能利用特性,指出了间套作可通过增强叶片光合性能和提高光的截获率与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光能利用率。其次,综述了不同间套作复合群体在氮、磷、钾养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和互补利用现象,讨论了各种间套作类型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能机制。最后,综述了间套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间套作可以使产量提高20%~50%,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复合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关键。不同间套作类型对秸秆和籽粒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指出了间套作研究在资源集约利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稻棉间作的由来与发展湖北省谷城县北河区高潮大队农科所(即第五生产队),全所166人,常年植棉52亩,粮田87,亩,人多地少,棉田比重较大,多年来棉花单产徘徊在100斤上下,粮食不能自给,依靠国家供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指示,1973年初,大队党支部组织农科所贫下中农,总结成绩找差距,明确方向挖潜力,并认真学习了河北省成安县何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