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麦对燕麦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基于根系产生的孢囊数量,为优化小麦抗燕麦孢囊线虫鉴定技术,分别测试了土质类型、接种次数、接种密度、接种苗龄对燕麦孢囊线虫在根系形成孢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砂质粘壤土中产生的孢囊数量最高;对于温麦4号品种,分4次接种处理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分1、2、3次接种处理,但依据传统评价标准,各接种次数处理对其抗性鉴定结果相同,均为高感;每株接1 000头二龄幼虫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性程度品种的敏感程度。小麦播后3~6d接种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播种时及播后9~15d接种处理。综合上述结果建议在小麦抗孢囊线虫的鉴定中以采用砂质粘壤土、播后3~6d每株1次性接种1 000二龄幼虫为宜。  相似文献   

2.
西藏穗螨是我区近年来在春青稞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区一江两河地区均有危害,虫株率超过2%。严重者这4%≮%,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西藏穗螨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穗螨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螨、蛹和成螨4个阶段,西藏穗螨不直接取食植物,而是雌螨背上带有两块储孢囊,雌螨膨腹时储孢囊破裂释放孢子,螨虫直接取食孢子,而孢子为害作物造成穗腐。该研究结果为以后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Heterodera avenae Wouen weer,1924),又称燕麦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是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牧草的世界性重要病原线虫,也是小麦生产上的威胁性线虫。小麦孢囊线虫属于垫刃亚目Tylenchina异皮科Heteroderidae异皮属Heterodera,为害小麦并引起小麦孢囊线虫病。它侵染禾谷类作物的根部,并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作物生长并影响产量。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地小麦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对小麦生长影响极大。其发  相似文献   

4.
蘑菇生产中常见的螨虫有粉螨、食酪螨、食菌穗螨、食菌嗜木螨、跗线螨、红色辣椒螨等.螨的侵入途径是'潜伏在稻草、米糠、麸皮等培养料中,随同培养料侵入菇房.螨的休眠体腹部吸盘吸附在蚊、蝇类昆虫的体上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5.
穗螨属(Siteroptes Kirchher,1864)是矮蒲螨科(Pygmephoridae)中一个较大的属。本属我国已记录5种:青海穗螨(S.qinghaiensis Su),小麦穗螨(S.triticolaSu),湟水穗螨(S.huangshuiensis Su),燕麦穗螨(S.avenae(M(?)ller)和肾形穗螨(S.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5点取样法,取根际5~20 cm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 g土孢囊数量,用生物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调查的39个县市中20个县市均有分布,南部县市尚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关中地区发生普遍且较重.其中,周至县、岐山县、西安市临潼区、扶风县、眉县、杨凌、三原县、高陵县、泾阳县、华县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密度较大,每100g土壤的平均孢囊含量达9.8~63.0个.小麦孢囊线虫在陕西省分布广、危害严重,呈快速传播态势.这是首次报道陕西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状况与分布,为陕西省全面防治小麦孢囊线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孵化特征及致病型测定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闫集镇群体在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2龄幼虫孵化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规格小麦种植容器和线虫接种密度对单株小麦白雌虫量的影响,优化了燕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孢囊经过低温刺激才能孵化出2龄幼虫.孢囊经5℃低温预处理8周后,在10、15和20℃条件下均能孵化,其中最适孵化温度为15℃,而25℃条件下仅有少量线虫孵化,28和30℃条件下线虫不能孵化.延长低温预处理时间有助于幼虫孵化.孢囊经14周低温预处理后置于15℃条件下,2龄幼虫的单周孵化高峰及累积孵化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22条和62%.2龄幼虫不同接种密度显著影响致病型测定中单株小麦白雌虫量,在不同规格的小麦栽种容器里每cm-3接种4条2龄幼虫时,单株小麦产生的白雌虫量最多.本研究优化的致病型生物测定条件,不仅可节约2龄幼虫接种量,而且可提高鉴别寄主抗感病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小蠹虫与真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小蠹虫与真菌共生的类型、小蠹虫贮菌器结构、小蠹虫与真菌共生机制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对小蠹虫与真菌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小蠹虫与真菌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为正确了解小麦死穗原因,适时采取有效措施,睢县农业技术人员每年深入田间调查小麦死穗原因,总结出了小麦死穗的防治方法。一、小麦纹枯病引起的小麦后期死穗1.田间表现在小麦生长后期,整个田间表现为整株死亡。田间星罗棋布,分布较均匀。如拔起死亡单株,易从基部断开,基部有梭形褐斑。2.纹枯病危害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小麦发芽后若受到病菌浸染,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起身拔节后病株率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花粉管通道将燕麦总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春4号小麦,对导入后代中筛选到的部分变异品系进行幼穗分化发育特性观察发现,小麦幼穗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营养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异品系的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与宁春4号小麦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单棱期变异品系持续时间短于受体;二棱期和雌雄蕊分化期变异品系的持续时间长于受体;药隔期各变异品系持续时间不一致.幼穗分化的特点显示变异品系具有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可能.方差分析表明,变异品系与受体在穗长、结实小穗数和主穗粒数上均有差异.幼穗分化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可能与燕麦DNA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贲守花 《现代农业》2011,(10):20-21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青海省部分地区危害逐年加重,不仅直接引起小麦减产,还会加重其它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从而进一步造成产量损失。为切实执行好农业部行业科技项目《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摸清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小麦主要产区的基本发生情况,加强小麦孢囊线虫病这一新上升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2010年根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安排,在互助县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和田间危害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地控制肾形穗螨Siteroptes reniformis对组培物的侵染,防止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污染组培物,研究分析了共生菌及温度对肾形穗螨发生的影响,以及不同的隔离措施对肾形穗螨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肾形穗螨携带有一颗或两颗黑孢霉菌孢子,分别占总数的31.6%和49.1%;只有稻黑孢霉菌能促进肾形穗螨发生及世代的繁殖;穗螨在16~30℃条件下能完成发育及繁殖,随着温度的升高,孕腹体逐渐缩小,产仔量减少,生活周期变短,在16℃下孕腹体最大,直径为1.88±0.05 mm;产仔量最多,为78.4±1.7头·雌-1,而在30℃下生活周期最短,世代时间为7.2±0.3 d。采用不同的隔离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在瓶口涂矿物油加封保鲜膜和瓶口单独包裹Parafilm@膜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隔离效果。综上所述,共生菌的存在及适宜的温度范围是肾形穗螨发生的重要条件。另外,合适的隔离措施也能有效控制穗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小麦根际线虫的鉴定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调查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等在安徽省小麦根际发生种类和分布,利用"zig-zag"法对萧县等有代表性的24个县市的小麦地进行土壤平面或分层取样,分别用FenwiekOostenbriak法和贝尔曼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和根土样中的移动线虫,并根据田间孢囊平均含卵量测算田间卵密度,用扩散系数法判断田间分布型。依据de Man法,结合雌虫阴门锥形态对比等方法进行线虫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田间为聚状分布,最高卵密度为42.8粒.g-1,其二龄幼虫(J2)垂直分布集中在0~100 mm土层,占该层线虫总量36.1%,J2在该层虫口密度为2.8头.g-1。在萧县等8个县市发现CCN,其中萧县70.6%调查点发现CCN。另外,在小麦根际还发现咖啡短体线虫和剑线虫等重要植物线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麦、燕麦秸秆对连作黄瓜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秸秆对连作黄瓜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为连作蔬菜土壤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瓜为试材,以连作4年的瓜类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瓜类连作土壤分别添加质量比为2%小麦秸秆、2%燕麦秸秆和小麦、燕麦各1%混合秸秆对黄瓜生长及不同生长期土壤细菌、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定植20 d后不同秸秆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条带数,与对照和小麦秸秆处理相比,添加燕麦秸秆、小麦和燕麦混合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定植30 d后,燕麦秸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条带数,不同秸秆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真菌条带数,小麦秸秆处理土壤的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燕麦、小麦和燕麦混合秸秆处理,燕麦和小麦、燕麦秸秆处理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小麦秸秆和对照处理(P<0.05)。定植40 d后,小麦、燕麦混合秸秆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条带数,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同秸秆处理对土壤真菌条带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影响。添加小麦、小麦与燕麦混合秸秆能显著增加黄瓜的株高、茎粗以及全株鲜重(P<0.05)。【结论】小麦、小麦与燕麦混合秸秆对连作黄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秸秆处理在不同时期均不同程度的影响连作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条带数、提高了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连作瓜类土壤中添加作物秸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连作障碍的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研究:Ⅱ.病原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湖北天门小麦病田土壤中分离的燕麦孢囊线虫接种,并种植小麦,待小麦收割后,于不同时间内分离孢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旬平均9-12℃x孵出的幼虫总数多。在15±1℃恒温下,孢囊孵出的幼虫显高于20℃,10℃,5℃的处理。黄棕壤土浸液,小麦根汁5倍液有抑制孢囊孵化的作用,小麦根叶汁10倍液对孢囊孵化无显影响,小麦根汁20倍液对孢囊孵化有利。室外自然条件下,6-10月线虫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在大田施用条件下抗小麦孢囊线虫的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及增产效果,以田间试验为基础,设计7个处理,包括100、200、300、400、500 kg/hm~2等5个不同剂量的施肥处理及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 kg/hm~2和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研究其对小麦生物学性状、成产因素、产量及对小麦孢囊线虫防效的影响。底施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剂量为300~500 kg/hm~2时,拔节孕穗期对小麦的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影响,并且剂量为500 kg/hm~2时能显著提高小麦次生根数和孕穗数。在收获期,底施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的处理与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相比,虽对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穗数及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但是施用剂量为400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均以施用500 kg/hm~2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的防效最好,并且收获期与空白对照相比平均有效孢囊数减少70.73%,与施用30 kg/hm~2 0.5%阿维菌素颗粒剂的处理相比平均有效孢囊数减少47.83%。结果表明,小麦底施供试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剂量为400~500 kg/hm~2时,不仅能显著改善小麦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并有较好的增产作用,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并以施用剂量为500 kg/hm~2时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春(Chinesespring2n=6x=42)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L.2n=6x=42)杂交成功,中国春穗较小,无芒,叶片较窄,而中国春与光稃野燕麦的杂种穗形较大,有短芒,籽粒饱满,且叶片宽大近似于野燕麦,表现优势很强,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发现大部分为单体(2n=20Ⅱ+1Ⅰ=41),在其中仅看到极少数二体和缺体,比例不到1%,杂种中有2对普通小麦所没有的端着丝点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在西安地区每涉农区县按东西南北方位选40块麦田,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株,调查病田率、发病点率、病株率和孢囊数;采根际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用生物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在西安地区3个区县(长安、周至、阎良)发生,其中阎良区、长安区发生相对严重,阎良病田率分别达到50%,长安发病株平均孢囊数10.36个。小麦孢囊线虫在西安地区呈快速传播态势,研究小麦孢囊线虫在西安地区的发生状况与分布,为全面防治小麦孢囊线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麦孢囊线虫病概况及江苏省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在江苏省的扩散蔓延将直接威胁全省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安全.本文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危害性、症状与诊断,以及小麦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对小麦孢囊线虫在江苏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病害的防治对策.在江苏省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系统研究,对于指导全省小麦种植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研究 Ⅰ.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湖北天门等地病麦田中取土128份,用漂浮法分离获得大量同型孢囊,解剖后获得的卵粒达1.2~63.0粒/g土.将孢囊、2龄幼虫制片镜检,按de Man公式测量计算虫体大小,表明所分离的线虫形态特征与Willians所描述的Heterodera avenal的相似.用此孢囊回接盆栽小麦,小麦出苗后40天即表现病症.麦根和盆土中分离出的孢囊是接种量的1.25倍.由此证明,天门等地小麦有孢囊线虫病,其病原为Heterodera aven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