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巴禾丝苗是利用粤禾丝苗与巴太香占杂交后,运用改良组群筛选法选育的感温型优质抗病常规籼稻新品种,2021 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 20210045)。该品种米质达部标优质 1 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耐寒性中等,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2.
桂育2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优质常规稻品种.2008年3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造种植,桂北稻作区作中、晚造种植,早稻生育期124d,晚稻全生育期103d。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出适合广西稻作区的早晚兼用香型优质常规籼稻品种,提高广西香米市场品牌竞争力。以传统香稻品种‘田东香’和‘早香1号’为母本和父本,杂交后以系谱法选育,并通过广西常规优质稻组区域试验和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米质鉴定,育成浓香型高档优质常规稻品种‘广粮香2号’。2019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广粮香2号’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产量较高,两年区试平均产量为6912.0 kg/hm2,比对照增产11.81%;早、晚稻米质均达部标优质二等,香味值83分;适应性广,可在桂南、桂中和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并已获广东、江西、湖南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是2020年唯一入选广西农业农村厅首批确认的7个水稻绿色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是“广西香米”公共品牌建设主用品种,深受各地种植户、米商青睐。‘广粮香2号’兼具产量高、米质优、香味浓、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广西及长江中下游稻作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桂育7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特高产且米质达国标优质二级标准的优质常规稻品种,兼具高产稳产、品质优良、耐肥抗倒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造种植,桂北稻作区作中、晚造种植,早造生育期约127 d,晚造全生育期约115 d.  相似文献   

5.
伍世坤 《耕作与栽培》2023,(2):112-113+116
鼎香占是广西鼎烽种业有限公司利用广东农科院水稻所引进的“丰矮占1号”作母本,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玉美占”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4年7代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香型常规水稻新品种。鼎香占米质达部标优质一等,香味分值为72分,有效穗多,株形适中,后期青枝腊秆熟色好等优点,2021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21176号),适宜在桂南、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优质稻新品种力源占1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源占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特高产优质常规稻,2005年3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早稻生育期125d,晚稻生育期108d.  相似文献   

7.
优质常规水稻新品种桂育1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育1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相结合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品种,产量高,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449.0kg/667m^2,比柳沙油占202(ck)增产6.83%,米质特优,符合部标优质一等食用长粒形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5.8~6.3,201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适中,建议适宜种植区域为:桂南、桂中早、晚造种植,桂北一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赣优9812(赣香A/中种恢9812)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联合肇庆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8年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粤审稻20180025)。该组合具有丰产性突出、米质较优、抗稻瘟病能力强等特点,适宜在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9.
禅银丝苗是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早粳占和五山丝苗进行杂交,选育出的常规稻品种,于 2020 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 20200051。禅银丝苗丰产性较好,米质达部标优质 1 级,抗倒力中强,中抗稻瘟病,产量、品质和抗性兼顾。对禅银丝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为禅银丝苗在广东省内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作父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作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高大韧稻育种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大韧稻育种论是水稻育种上的一个新学说,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主攻高产的目标.阐述了水稻由高秆到矮秆,现又由矮秆返高粗韧秆的有着本质不同的新飞跃.利用多年来实践获得的结果说明培育根发达、茎粗韧、秆适高、叶挺坚、穗长大、结实高、谷饱满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也是今后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MAS技术培育高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航恢117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交及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抗源H4的一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i46导入到优良恢复系航恢173中,并在BC2 F4群体中选育到一个株叶形态较好的株系,暂命名为航恢1173。分析结果表明,航恢1173比航恢173的抗谱得以明显拓宽,并无显著的农艺性状差异,且所配杂交组合的抗性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6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为主季稻的1/8~1/5,穗粒数和产量为主季稻的1/3左右,但齐穗至齐穗后10 d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20%~70%,孕穗至成熟期再生稻净同化率是主季稻的2.7~6倍;再生稻与主季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大,再生稻剑叶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主季稻,而残留在茎鞘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再生稻外观品质优于早稻与晚稻,而加工品质介于早稻与晚稻之间。本试验条件下,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为使再生稻高产,应选用穗粒数较多的品种,充分发挥再生稻光合速率与净同化率高的优势,采取积极的栽培措施,促进再生稻叶面积的扩展、穗粒数的提高与物质运转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4.
水稻84—15的细胞胚胎学研究:兼论无融合生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光春  倪丕冲 《作物学报》1996,22(6):657-660,T003
对1380个水稻84-15子房系统的细胞胚胎学研究表明,84-15约97.3%的子房内,大孢子发生及其胚囊的发育过程与普通水稻品种相似,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四分体,绝大多数四分体成线型排列,少数成T型排列。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消失,合点端的一个为具功能的大孢子,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典型的八核蓼型胚囊。在受精、胚及胚乳的发育过程中未见异常现象;约2.7%的子房内有珠心细胞、胚囊及幼胚败育等细  相似文献   

15.
一个粳稻来源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01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粳稻两用核不育系,对来自全国不同稻区的22株稻瘟病菌系均表现为高度抗性。通过构建7001S/80-4B F2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表明,F2分离单株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呈明显的抗、感双峰分布,抗感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说明粳稻7001S对稻瘟病菌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或一个显性QTL位点控制,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进一步通过扩大遗传群体和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基于BSA的隐性群体分析技术,将目的基因精细定位于P21-2415和RM27322之间约310 kb的范围内,并获得了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紧密连锁和共分离分子标记,同时对目标基因所在区域进行基因预测,初步确定了候选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和抗病机理研究,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稻84-15的细胞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三角形强化栽培在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等方面的特点,找出最具增产潜力的栽培方式和技术,为其今后在水稻生产应用中提供实践依据。试验以‘D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和密度下,水稻三角形强化栽培与正方形强化栽培、抛秧栽培、常规栽培水稻群体和个体关系、群体库源建成特征、水稻后期衰老及产量形成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1)三角形强化栽培和抛秧栽培在个体产量性状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依靠群体有效穗的提高达到高产目的,但适宜密度的三角形强化栽培显然要优于抛秧栽培;而正方形强化栽培则以强化个体生长发育为目标,在个体产量性状得到大幅提高的基础上,群体足够就能达到很好的增产效果,但增产效果不如三角形强化栽培。(2)适宜密度的三角形强化栽培、正方形强化栽培在生育后期能保持较高的LAI,抽穗期能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且其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输出量、输出率及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抛秧栽培和常规栽培,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3)高肥处理(纯氮225 kg/hm2)比中肥处理(纯氮150 kg/hm2)产量增加6.36%,表明适当提高施氮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强化栽培产量。  相似文献   

18.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共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由真菌 Magnaporthe oryzae 所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抗病基因能够识别病原无毒蛋白而导致抗病反应。抗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它是通过基因复制或基因多样性而产生的。近几年来,由于抗病基因的不断克隆和功能分析,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抗病机理。本文总结了目前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进展,并对抗病基因的进化,抗病蛋白和病原无毒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进化以及无毒因子的结构进行了剖析,同时指出这些理论对植保的潜在含义。  相似文献   

19.
高大韧稻茎秆的抗折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过审定的高大韧稻新组合特优1012、中优253与2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高大韧稻与非高大韧稻的农艺性状和茎秆结构性状。结果表明,与矮秆水稻相比,高大韧稻特优1012、中优253的株高、剑叶长、宽,穗粒数、产量等都明显的高于其他的2个杂交组合;第一、二、三节间的抗折力更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抗折力与节间长度呈负相关,与节间粗度、厚度及干物重间呈正相关;其中抗折力与小维管束数目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