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西安市污灌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控制污灌水质,改善污灌规程,调整作物种类,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等系统生态工程方法解决污灌区的作物受害,食品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本的立题。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宁夏污水灌区基本情况及污灌对农产品产量、质量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宁夏自治区进行污灌管理,保证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和人畜健康,促进全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农业部的通知精神,自治区农业厅于1996年5月开始对全区污水灌区进行了调查工作,目前此项工作业已完成.  相似文献   

3.
污水灌溉对土壤浸提液元素浓度变化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壤化学元素的变化趋势关系到污水灌溉农业的可持续性。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条件下2种灌溉水质和3种灌水量对土壤浸提液元素浓度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大水量污灌增加土壤盐分而中、小水量污灌则降低土壤盐分。试验用污水不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碱化。土壤中的Ca、Mg、Fe和Zn含量在试验期间增加而P、Mn、Cu、Cd和Ni减小。大水量污灌增加土壤中的Na和B含量而小水量污灌则降低其含量;K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污灌可补充土壤中的作物营养元素K和P,但降低污水灌水定额可有效抑制盐分、B和Zn在土壤以及重金属元素在作物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述了小凌河污灌区的效益及长期污灌带来的问题。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解决污灌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同市主要污灌区域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并针对土壤修复及防治做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文献数据库,统计发表的我国各地污灌污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近30a来我国污灌污水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及年代变化规律。文献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近30a来我国污灌污水中重金属Pb、Cr、Zn、Ni的含量均值或中位值随年代逐步降低,Hg、As平均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u、Cd平均含量则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30a来污灌污水中8种重金属浓度的平均值或中位值均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但污灌污水中重金属浓度的90%分位值均超过该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灌污水中重金属浓度75%分位值20世纪80年代Hg、Pb、Cd超标,90年代Hg、Cr、As超标,近10aCd、As超标。对污灌污水中Hg、Cd、As在污染源头控制中需要优先控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农业区山东禹城的农田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Pb、As、Hg、Cd、Cu和Zn的含量,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不同人类活动的关系并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黄河下游潮土区的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当地的农田土壤Cr、Ni、Pb、As、Cu、Zn有轻度的生态风险,Hg和Cd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城市化进程、畜禽养殖和污灌是造成土壤Cd高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和污灌也是造成土壤Hg高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禹城各区域土壤受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小依次为城郊农田〉污灌农田〉典型施肥农田〉井灌农田〉引黄灌农田,不同人类活动区域土壤Cd生态风险和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长期污灌对土娄土镍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用土壤镍形态作为指标评价土壤镍污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污灌带入到土壤中的镍聚集在土壤耦层,未向下迁移转化,污灌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镍的量,对残渣态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埋深是影响污灌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室内污水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污灌污染物氯离子在土壤中的运移特性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不同,导致了土壤内水分分布的差异,同时造成了污灌污染物迁移路径的不同,从而影响了污灌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特性。土壤氯离子增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增大,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减少,埋深越浅,氯离子污染地下水环境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正> 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上充分利用净化的多数食品企业、某些轻工、化工、石油工业、矿山和畜牧综合体与饲养场的污水进行灌溉,是可能的和合理的。当前,全苏污水灌溉面积达到23万公顷,在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预计增加污灌面积12.5万公顷。通过设立卫生保护带、污灌地段下端筑埂、地面平整、修筑排水渠等农业措施,可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溶液浓度土壤间歇入渗实验.研究了溶液浓度对污灌和灌施条件下波涌灌溉土壤间歇入渗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间歇入渗量随溶液浓度增渗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污灌和施肥条件下土壤间歇入渗溶质运移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选取福州城郊典型蔬菜种植区,调查分析了猪粪农用和污灌对土壤和蔬菜铬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及污灌条件下菜地土壤铬含量是未施用猪粪菜地土壤的1.35~2.75倍;蔬菜各器官铬浓度顺序为根〉叶〉茎;施用猪粪及污灌后,蔬菜不同器官铬浓度提高到未施用猪粪的1.14~5.82倍,尤其是食用块茎铬浓度提高最大;施用猪粪及污灌后,铬元素在蔬菜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发生改变,根部份额减小,茎、叶份额增大(尤其食用部位),以马铃薯食用块茎铬浓度份额增大最明显。因此,畜禽养殖废物农用增加了蔬菜食用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通过初步净化的伏罗希洛夫城污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把它用于灌溉时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试验小区为100米~2,四次重复。在生长期灌水三次,定额分别为300、600和800米~3/公顷。从每个污灌小区及河水灌区的100厘米深的剖面采取土样进行分析。三年的污灌和河水灌溉没有造成土壤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污灌引发死秧死稻现象的调查剖析,提出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严肃监管,常抓不懈;建立专职机构,明确职责,健全网络;提高监测农业污染的科技水平;推广应用生物测试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污水灌溉的生态效应与损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我国北方污灌历史较长的太原污灌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农作物品质和地下水质的影响,并对污水灌溉的经济收益与损失进行了全面估算。结果表明,长期利用污水灌溉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单从经济角度考虑污水灌溉的收益大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田污水灌溉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现阶段以至未来一段时期内,被动污水灌溉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农田污水灌溉的现状,在第二次污水灌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补充信息等方式明确了我国131个典型污灌区的分布情况及总体污灌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就污水灌溉对耕地、农产品及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科罗拉多州“Loveland”地区Larimer及Weld两县的地区政府委员会,分析了农田灌溉对该地区水质的影响;并证实,为了控制农田灌溉所造成的污染,需要一定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机构。该地区有五十万亩灌溉农田,约占该地区总需水量的90%。除了对农业资源进行分析外,对该地区控制农业污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肥条件下农业非点源田间产污强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灌水量和施肥量对田间产污强度的影响程度,基于已有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田间产污模型和该项研究监测试验资料,计算分析了不同灌水量、施肥量和施肥方案下水稻田的田间产污强度。结果表明,灌水量与田间产污强度呈指数增长关系,施肥量与田间产污强度呈正相关;其次,即使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施肥方案田间产污强度也有较大差别。综合对比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现阶段农田灌溉、施肥现状,讨论分析了田间水肥过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最终研究提出,田间水肥过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产出具有较大影响,应将开展节水灌溉与科学施肥、合理调整田间水肥过程等作为当前减轻和缓解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污灌对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对农田污灌区污水和土壤监测结果表明 ,土壤中Cd、As、Hg、Cu、Pb、Cr和Zn等含量为当地环境背景值的1 5 5~ 5 2 9倍 ,其中Cd和As含量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 2级标准的 3倍和 1 4 2倍。污水中 7种重金属含量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 4 8~ 34倍 ,部分有机污染物含量为灌溉水质标准的 1 1 0~ 1 87倍。以 3级标准为最大容量限值 ,土壤重金属达土壤环境容量的污灌年限估算结果依次为Cr>Hg >Pb >Cu >Zn >Cd。污土清灌和污水直接灌溉均影响盆栽水稻的正常生长 ,其中污染土壤持续污灌可导致部分秧苗死亡  相似文献   

20.
以土霉素处理废水灌溉玉米和谷子试验结果表明 ,农作物适量灌溉土霉素处理废水可缓解农业用水短缺 ,增加作物产量 ,且土霉素处理废水污灌未对种植土壤造成污染 ,并具改良土壤和增加肥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