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我站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报,主要是通过剥查稻根和稻草中越冬二化螟的发育进度来进行预测预报,但由于我地虫源类型复杂,有稻根、屋草、室内外存草等,而且虫源分布比例难以掌握,因此单纯靠调查发育进度来进行发生期预报,容易出现偏差。1986—1988年我们利用性诱剂进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试验,通过三年的试验观察,发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棉铃虫Ⅱa 性诱剂。对二化螟有很强的活性,诱捕的成虫高峰期明显,且灵敏度高。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梁伦春 《植物保护》1987,13(1):13-15
在双季稻与单季稻混栽区,早、中稻受二化螟第一代的危害愈来愈重。为做好预报工作,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期,根据本地12年有关气象条件和发生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线统计预报”法,建立了水稻二化螟第一代的卵孵化高峰期的预报方程,预报结果经检验符合率100%。  相似文献   

3.
丁建华 《植物保护》1989,15(2):9-12
本文根据将乐县24年历史资料,在微电脑上选取了与越冬代二化螟蛾发生期关系密切的7个变量,采用二次二类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越冬代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报方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代验试及对1988年实例预报,其理论值与实测值均吻合。判别预测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5.
越冬代二化螟灯下成虫代表量和二代稻苞虫花圃成虫发生量的群体动态,均属企态分布,利用前期成虫代表量来预报当代成虫发生总量,不但准确、迅速、经济,而且对下一代幼虫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的预报也起着决定作用。具体方法是:越冬代二化螟成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和发生程度,通过越冬虫量调查、成虫性诱监测、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等方式对2011—2019年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近年黑龙江省二化螟越冬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发生面积也呈下降趋势。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监测,6月上旬始见蛾,9月下旬结束;肇源、尚志、延寿、汤原、绥棱可见两个蛾峰,推测为二化螟2代或不完全2代区。根据被害株率,划分黑龙江南部为偏重以上发生区域,中南部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区域,中北部为轻发生区,黑河市北部及大兴安岭地区是未发生区域。二化螟发生范围往北扩大到北安、五大连池,向东扩大到抚远。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监测与预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测报仪监测二化螟发生高峰期明显,发生动态符合当地常年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成像效果良好,虫体图像完整、特征清晰,易于辨识计数。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雄蛾主要发生期,2019年、2020年越冬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5月11日、5月5日;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分别为第1代、2代雄蛾发生高峰期,其中2020年第1代、2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7月11日和8月24日。2019年、2020年人工识图计数准确率分别为97.50%、98.44%,2020年系统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为83.59%,系统自动识别计数、人工识图计数与实地核查数据均无显著差异,监测数据可靠,均能有效反映二化螟发生情况。基于越冬代雄蛾第2蛾峰日监测结果结合期距预测法,预测越冬代产卵进度及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生实际一致,对第1代卵孵高峰期准确率为100%,预测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9.
一代二化螟的预测预报,一般只以稻田禾蔸虫量为依据进行。这样只能预测前期蛾峰,后期蛾峰往往预测不到。为了探讨更合理的测报方法,获得较准确的预测结果,笔者于近几年在临川县湖南乡对越冬二化螟的虫源分布及发育进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本县11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级统计预报法”,对我县水稻二化螟第一代卵孵高峰期的预测进行了探讨。以第一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预报量(y),从历史资料和气象因子中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即:当年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4月上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x_1);当年越冬代二化螟蛹盛期(4月下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x_2)和当年越冬代二化螟羽化高峰期(x_3)。然后将历年观测值列表,再将观测值分级(共3个级别),根据分级标准内的数据,制  相似文献   

11.
第一代二化螟是本地的主害代,常规预测是通过剥查冬后残存基数和化蛹进度进行.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比较复杂,所以此种预测在发生期方面往往偏早,在发生量方面有时与实况差异较大.而诱蛾灯下一代二化螟的发蛾,不受越冬场所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多年资料的分析,觉得较有规律,并初步得出一些结果,可供测报参考。一、基本情况本地(灯址在宜春市郊)1964~1966年、1971~1989年共22年的资料表明,一代二化螟灯下见蛾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6月初,平均历期38.4天;盛蛾高峰在4月底或5月上  相似文献   

12.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3.
1984年以前我站对一代甘蔗二点螟的发生期预报,主要是通过剥查越冬代幼虫发育进度来进行推算,但由于越冬代二点螟有向上位移化蛹的习性,因而容易漏查蔗蔸底部的幼虫,加上受虫源田及化蛹至羽化期间的气温影响也较大,因此,单纯靠剥查发育进度来进行发生期预报,常不太准确。为了改进及完善二点螟的测报手段,我站于1985~1988年利用二点螟性诱剂作为辅助手段进行一代二点螟发生期测报,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二点螟性诱剂具有很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便,可反映越冬代玉米螟发生动态,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不同田块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的主要栖息场所是杂草地、小麦田和大豆田等植株生长茂密地块。  相似文献   

15.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27-33
水稻螟虫为重庆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常年螟害率5%左右。随着双季稻的发展,各代稻螟的种类組成有显著变化,第一、二代以二化螟为主;第三代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为三代多发型。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比常年高,越冬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越冬虫源多,耕作制改变,有利于发生量的积累,因此二化螟和大螟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本地螟害的新問題。越冬基数和以后各代的数量关系,受各稻型的面积比例和防治等情况的影响。各代发育进度不整齐主要受越冬場所、小气候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这些都是防治次数和时期的依据。防治本地区稻螟,宜采用“压低越冬基数,調整水稻布局,栽培防螟和药剂治螟相結合”的策略。药剂防治应因地制宜,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少治或不治第四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分析1981~1996年稻瘿蚊田间发生动态测报资料,认为稻瘿蚊在福建连城1年发生7代.它的越冬寄主有游草(李氏禾)、蜡烛草、再生稻、落谷苗,主要越冬寄主是游草。白茅瘿蚊(暂称)与稻瘿蚊属于两个不同种,但白茅瘿蚊是稻瘿蚊黄柄黑峰、稻瘿蚊斑腹金小峰的中间寄主。剥查幼虫发育进度推算预报发生期与定田定点系统拔乙葱法的预报结果基本相同。拔乙葱法预报化防适期是群众性决策防治的简便方法。利用积温法预报1代(冬后)成虫发生期简便实用,测报准确率达80%。  相似文献   

18.
夹色姬蜂Centeterus altermecoloratus Cushman是二化螟蛹期的一种有利用价值的寄生性天敌。我们从1979年起,进行了四年的观察,现将所获结果简报如下。越冬据多年调查结果,发现夹色姬蜂以成虫在避风向阳的杂草或枯枝落叶中越冬。代数夹色姬蜂一年发生三代。各代发生期与同代二化螟化蛹期十分吻合。其发育历期与当代日平均温度关系极大。当日平均温度在28℃左右,完成一代最长17天,最短为11天,平均为14天;日平均温度在26℃左  相似文献   

19.
早春稻田耕沤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在江西永修探究了冬闲田翻耕并灌深水沤田对早稻田二化螟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翻耕并沤田,控虫效果优于化蛹始盛期耕沤,且沤田时间越长,压低二化螟成虫基数和控制1代二化螟枯鞘为害的效果越明显,于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耕沤10 d对1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为56.5%。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在长沙地区对二化螟某些生物学特性作了进一步观察,为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现简报如下: 一、不同代别雌成虫的产卵和孵化 二化螟在长沙地区年发生3代为主,部分发生4代。第一代幼虫取食营养生长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