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食用历史,并一直被推崇为皇家贡品。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了茶油的食疗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如《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润肠祛毒”;《农政全书》记载:“茶油可以疗痔疮,  相似文献   

2.
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贵天然木本植物油,是唯一从木本植物果中榨取后能直接食用的植物油,在民间,它还有很多动听的名字,“长寿油”、“月子油”、“贡油”。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它列为首推的食用油料作物加以推广。 茶油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的《山海经》,便已把它作为食用油而记载。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特殊功效:护发养颜、排毒杀菌、清热化湿、延年益寿。古时,是历代君王们宫廷御膳的专用油。民间有关茶油的美丽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3.
《湖南林业》2012,(3):33-33
茶树是宝,经加工后,不仅可作烹调油,还有很多好处,《农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茶油可润燥、清热和利头目;《农政全书》中有茶油可疗痔疮、退湿热的记录;《纲目拾遗》说,茶油可润肠、清胃和解毒杀菌。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林业》2008,(6):38-38
五谷,是我国历史上相传下来的名词,常见于我国古籍中。据研究,最早记载这一名词的是《论语》,当时的五谷是指:稻、稷、菽、麦、黍,即稻子、谷子、豆子、麦子、黍子,泛指粮食作物。《管子》中曾将“稷”改为“秫”(指高梁),《素问》中曾将“菽”改为“豆”,仍与之相同。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茶油具有药食兼备的功能,许多中成药、膏、丸和化妆品都用茶油加工,一些油性针剂和鱼肝油也用茶油作为稀释剂。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茶油性偏凉,有凉血、止血之功效,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茶籽,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农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茶油润燥、清热、息风和利头目。"明朝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茶油有治疗痔疮、腿湿热的功效作了描述。清代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茶油可润肠、清胃、解毒、杀菌"的描述。《中国药典》(1995年版)中记载茶油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食用历史,并一直被推崇为皇家贡品.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了茶油的食疗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如<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润肠祛毒";<农政全书>记载:"茶油可以疗痔疮,退湿热";<农居饮食谱>记载:"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相似文献   

7.
李虎 《甘肃林业》2005,(2):41-41
金银花是集药用经济型与水保生态型于一身的多年生藤本缠绕灌木,有“国家一枝花”的美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三日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花初开放白色,二三日后变黄,黄白相映,新旧相参,故呼金银花”。其有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栽培柳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周礼》中就有记载,《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植柳爱柳、以柳为号,为历代名人癖好,也留下众多的古柳佳话。“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热爱山水花木,不但爱菊而更爱柳。他辞  相似文献   

9.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传统节日,民间都有大张灯彩的习俗。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灯节观灯的习俗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大都认为起源于唐代,如新版《辞海》“元宵”条注:“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七、修类稿》曰:“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而《史记》则曰:“汉家祀太一,以昏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相似文献   

10.
苔藓植物形体虽微小,结构亦简单,药用历史却很长。中国本草类古籍,如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官修《嘉佑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等,曾记载了大金发藓、大叶藓具有“败热散毒、治骨热”、“壮元阳,强腰肾”的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泥炭藓由于具有吸水、抗菌作用而被大量作为棉花敷料的替代品。近年来,随着生物碱、黄酮、萜类、木质素以及酚类等越来越多的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次生物质在苔藓中被发现和分离出来,以及其抗菌性、药理和临床应用等工作的开展,苔藓植物的药用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木槿花属锦葵科,常用于城市庭院绿化,栽植历史悠久。我国《诗经》中记载:“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花,又叫美女花。木槿花不仅树枝婀娜飘逸,而且一树蓓蕾、纯白、米黄、粉红、淡紫、紫红争相斗艳,朝天幕落,天天生新、芳花不断,娇媚悦人,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12.
蓝孔雀又称百鸟之王,是野味浓郁的内用珍禽。药王李时珍对孔雀的评价甚高,据《本草纲目》记载:“孔雀辟恶,能解大毒、百毒、药  相似文献   

13.
《湖南林业》2008,(9):20-20
清代姚祖同,题赠时在西北总督松筠一联:“三德知仁勇,一官清慎勤。”上联语出《礼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下联出自宋代吕本中《官箴》:“当官知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楹联字巧意精,对仗工整,不愧联苑佳作。  相似文献   

14.
殷商至秦汉时期的兰花文化 中国的花木文化始自《诗经》,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我们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并记载花木的生态环境、物候特点,并赋予花木浓厚的象征意义。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花木是兰花。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干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他在《离骚》中多次吟咏兰花,并以兰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因此兰花又有楚兰、湘兰、楚畹、九畹之称。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米,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5.
枸杞,又名枸杞莱、枸杞子、天精、地仙、祛老、枸杞豆、地骨子等。枸杞是名贵的药材和滋补品.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的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宁夏的枸杞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6.
将军与森林     
袁伯霖 《湖南林业》2005,(11):34-34
近日看电视,偶见大型艺术纪录片《东方红》中有关“将军合唱团”的一个镜头,禁不住孩子般的欢呼了一声:李志民、李将军。  相似文献   

17.
红枣.又名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历史悠久。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  相似文献   

18.
梅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应用历史和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梅在古代首先是从梅果的应用开始由野生到栽培的。从考古发现中可判断梅有7200年以上的应用史。考古大多发现器皿中所藏的炭化梅核。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集《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9.
现在提起霍思燕,不知道人们会首先想到《泰坦尼克号》电影随片广告里那个迎风飞翔的“水晶之恋”女孩,还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妹妹大雪;是《少年天子》里楚楚可人的乌云珠,还是《我要成名》中风情万种的吴晓菲。冰火两重天,或许这就是霍思燕留给观众的感受:温婉柔和,美丽而不张扬。  相似文献   

20.
刺五加,五加科植物。它作为药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有“益气疗痺”之功效。《名医别录》指出刺五加有“坚筋骨,强意志,久服有轻身耐劳”等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指出刺五加亦有“五加治风湿瘘,壮筋骨,其功良深……”,“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及“久服轻身耐老”等记载。古代有“宁得五加一把,不用金玉满车”,可以看出古人对刺五加药用价值评价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