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稿约     
《古今农业》2011,(2):120-120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灾害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农业技术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稿约     
《古今农业》2011,(1):62-62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稿约     
《古今农业》2012,(2):99-99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稿约     
《古今农业》2009,(2):46-46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5.
稿约     
《古今农业》2013,(4):66-66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10-9812,9818
综述蛋白质组学的定义、研究策略、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在基础研究、农业、疾病研究、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种粮大户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到种粮大户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他们的研究也不计其数.纵观文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划分、特点研究、作用研究、经营研究、意愿研究、困境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总的说来,现有研究存在共时态与历时态结合不足、现象研究的深度不够、忽视农民视角的解读、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稿约     
《古今农业》2010,(2):82-82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稿约     
《古今农业》2009,(4):37-37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稿约     
《古今农业》2010,(4):49-49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生物入侵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生物入侵危害研究的深入;以及众多其他领域指标体系研究框架的成果为生物入侵危害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在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频度分析法。将众多文献中的危害指标进行筛选、整理,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提出一些新的指标。结合指标体系研究中一些比较成熟的框架,尝试构建了生物入侵指标体系。旨在为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更科学的评价生物入侵危害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生物入侵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受到关注,而鱼类入侵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日益显现。鱼类入侵不仅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不可弥补地消失,而且其对入侵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更是深远而不可估量。为减少鱼类入侵的负面影响,一是要尽快开展预测预警研究,二是采用管理手段控制入侵的发生及发生后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综述了鱼类入侵所能引起的各种效应,初步提出了鱼类入侵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视角探究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耦合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基于实际调查和统计资料数据,探讨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时空变化,并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法分析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物流经济因素,并定量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提出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外来植物入侵群落理论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受体群落的几种相关假说,即天敌假说、入侵进化假说、空生态位假说、新型武器假说、干扰假说、物种丰富度假说和繁殖体压力假说,并对今后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特点和状况,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及管理的一般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物入侵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通过分析生物入侵的传播途径与目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系统总结了预防和铲除入侵物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就生物入侵现象和合理利用入侵物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生物入侵的概念、牧草及草坪草引种所带来的杂草入侵现状,并通过分析入侵性牧草及草坪草的形成过程、危害现状与引种利用的关系,阐明了在牧草及草坪草引种利用的同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重视入侵物种引起的生态风险,并提出了我国牧草及草坪草引种造成生物入侵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入侵植物凤眼莲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礼  林艺滨  刘灿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60-62,67
介绍了入侵植物凤眼莲的生物学特性、入侵史与现状、研究现状,综述了凤眼莲的生态管理对策,包括人工和机械去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并提出了资源化管理策略:从单一的控制清除转变为有效利用;开辟集景观美学、水体净化、农牧渔需求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学经济理论,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揭示了常见灾害发生的规律;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要求,探讨了滨州市有关防灾模式,包括“上农下渔”、“暗管改碱”、“枣粮间作”、“生物发酵床养殖”及“工业生态链”等模式,并提出了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开发耐盐药用植物、利用天敌防虫害、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灌区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20.
Mechanisms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Two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buse in early childhood on the child's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re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e first is whether abuse per se has deleterious effects. In earlier studies, in which samples were nonrepresentative and family ec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poverty, marital violence, and family instability) and child biological variables (such as early health problems and temperament) were ignored, findings have been ambiguous.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309 children indicated that physical abuse is indeed a risk factor for later aggressive behavior even when the other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re known. The second question concern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antisocial development occurs in abused children. Abused children tended to acquire deviant patterns of processing social information, and these may medi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