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上中下游用水竞争强烈,水资源的使用权分配对解决流域内不同区域间用水冲突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提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的优化分配原则,考虑不同规划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和净需水量,以流域人均自产粮食需求需水为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的约束下限,建立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得到在不同规划水平年下分别考虑外调水和自产水情况下的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各行政分区缺水率差异明显减小,并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分水方案比较,金川区生产用水使用权分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文中旨在探讨居民用水的规律,分析水价、社会经济因素及用水行为等对家庭用水量的影响.文中从社会学的消费行为理论出发,在对北京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入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居民用水行为、居民水危机意识、水价感受等对用水量的影响,构建了影响居民用水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家庭人口、由消费水平决定的生活方式、用水行为对用水量影响显著,水危机意识和水价感受的影响也很显著,但是水危机意识越强、感觉水价越高的人用水量却越大,这进一步说明用水行为的刚性特点.因此,在引导居民节约用水的政策上,除了水价等经济手段外,节水行为的培养和引导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文中问卷调查了民勤县农民对当地水资源的认知,对强制性节水政策的态度及政策效果认知,农业灌溉节水知识的增加和滴灌设施使用情况,及节水政策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共完成问卷302份。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认识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非常短缺,但不愿意为节水做出牺牲,不支持强制性节水政策;受访者对关井压田和水票制的节水效果认可度较高,对水价上涨节水效果的认可度较低;过去十年受访者所获得的节水灌溉知识较少,而大部分滴灌设施没有被使用;相较节水政策实施前,家庭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位面积农作物年灌溉量减少了,小麦种植户大幅度减少了。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户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中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框架构建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信息干预模型,运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4省区调查数据,探讨信息干预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用水政策、水资源紧缺、水效标识、用水反馈等信息均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动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用水政策信息、用水反馈信息对于节约集约用水技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用水反馈信息对节约集约用水的习惯型行为产生直接干预作用。2)节约集约用水动机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和节约集约用水技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水资源短缺信息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干预路径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节约集约用水技能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用水反馈信息、节约集约用水动机对投资型行为影响关系中分别起到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的作用。文中研究可为探索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干预路径和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公众的水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石羊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相比较而言其上下游的耕地数量与其产流量成反比。农民普遍采取有水就灌的灌水方式,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大多数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仅凭自己的用水情况来判断。若农民灌溉河水,水资源严格受到水利部门的控制,大多数人认为水资源不够用,若利用井水灌溉,灌水者基本自己决定用水的数量和灌水时间,灌水者感觉水资源并未受到限制,水是充足的。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因有井水的支持而导致51.97%-64.06%的人认为水资源够用,也就使人认为有井即有水。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人们便疯狂的打井,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在指导和保护水资源行为的同时,应加强流域水资源现状、利用和管理的宣传,使流域内绝大多数人懂得区域水资源的现状、利用方式、开发潜力,自觉形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持续用水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通过结构用水研究,得出黑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耗用了大量的稀缺水资源,挤占了生态用水。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既是整个流域经济的主体,也是流域内用水量最大的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在分析张掖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流域生态建设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用水优先的前提下,应优化调整大耗水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系统,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 ,近几年来 ,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日益退化。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是整个流域经济的主体 ,也是流域内用水量最大的地区。本文分析了张掖市产业结构现状与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提出了应优化调整大耗水产业 ,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 ,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依据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复合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矛盾,分析了流域缺水的严重性,提出了缺水地区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首先要协调好流域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关系,遵循缺水地区经济发展规律、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规律和干旱区生态规律,拟定了作为缺水地区的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管理6项原则,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流域水资源定量分配方案、明晰水权、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并采取保护水源、加强管理、优化节水和增辟水源等措施,才能使石羊河流域走出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是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针对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天然植被、河流湖泊等生态需水特征,建立了基于天然植被、河流、湿地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定量化模型,以期为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方法。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年天然植被、河流基本生态、河流输沙、河流渗漏补给、水面蒸发和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1.90×108m3、1.00×108m3、1.11×108m3、0.83×108m3、0.68×108m3、2.70×108m3。根据目前疏勒河流域中游绿洲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应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协调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关系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部门间水资源配置量,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制定中游绿洲近期和远期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目标,确定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区,准确计算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流域中游绿洲生态需水量及阈值。  相似文献   

10.
开都-孔雀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维持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水资源短缺现状,建立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优化配置方案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开都-孔雀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二阶段区间优化算法,基于历史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水资源优化模型,对市政用水、生态用水、工农服务业用水等进行年、月、旬多尺度优化配置。该方法结合区间、概率优化的特点,可准确分析多水源来水和多用户用水的不确定性,实现不同政策情景下的水资源最优配置。研究表明:流域市政、畜牧业和二三产业需水基本能够满足,缺水主要发生在农业、生态用水和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在区域分配上,库尔勒与和静县农业缺水最为显著;生态缺水主要发生在博湖县和库尔勒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单元最为缺水,在高来水水平下仍缺水0.27×10~8~0.92×10~8m~3·a~(-1)。年内配水量最大发生在7月,最小为1月;9月缺水程度最高,农业和生态缺水量分别为0.36×10~8~1.43×10~8m~3和0.90×10~8m~3。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将导致流域系统收益发生明显变化,与其他政策情景相比,经济效益优先的情景下,系统能获得更高的用水收益,是相对最优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为水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有效利用水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动态规划模型。并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分析预测了不同水利建设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及其最大有效利用量。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内陆区废水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紧缺 ,而流域内空间水资源分配不均 ,加之人类生产活动所需水量在逐年增加 ,致使生态环境用水大量减少 ,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耕地盐渍化、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保证生态环境用水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从人类经济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出发 ,探讨在西北干旱区废水的产生量及其危害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废水 ,并且特别探讨了废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提出废水不但可以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供水量 ,同时还减轻其对城市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放大水资源总量。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但由于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挤占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形成水资源分散、高耗、低效利用的格局,导致资源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的双重矛盾。在工业化的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村劳动力多层次转移的"产业移人"模式实现其"水资源利用—劳动力占用—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得出农村劳动力只有在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移的情况下,才能够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西北干旱气候区湖泊众多 ,多盐湖和咸水湖泊 ,湖泊水资源贫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西北内陆干旱区多数湖泊水资源严重短缺 ,湖泊咸化、萎缩甚至干涸的过程加快 ,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积极节约用水、加强湖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和公众环境教育等对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以水为纽带构成一个完整的山地——绿洲——荒漠水循环系统,系统内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人类经济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影响到内陆水文状态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要考虑系统的相互联系,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和高效利用;强化科学管理和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分析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效应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水资源为主脉,以山地—绿洲—荒漠景观格局为底质,在分析水—绿洲—城镇体系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特殊规律;不同时空条件下水资源的人口、城镇、经济承载力,建立不同边界条件下水资源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的模拟模型;通过对城乡人口迁移过程和机理分析,产业聚集、转型分析和绿洲-荒漠景观格局分析,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发展规模、职能状态和空间自组织结构;揭示城镇发展与环境演变协同作用下流域不同时空的生态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流域水资源初始产权界定初探以黑河流域中游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加剧 ,可交易水权制度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的新方向。水资源初始产权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 ,产权初始配置要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 ,坚持公平、效益相结合的分配目标和配置原则。本文建立了初始水权配置指标体系 ,对黑河流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调查结果进行专家判断修正 ,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各分配指标的权重分布。以黑河流域张掖地区为例的界定结果表明 ,除上游的肃南县和山丹县外 ,其余各县市的实际用水量都超过了各自界定的初始水权 ,这种差别为水资源产权交易管理提供了现实依据 ,为开展流域上游的生态保护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中在研究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各县市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短缺程度;根据城镇用水和城镇化发展状况将研究区城镇划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库尔勒和尉犁,用水效率较高;发展水平较低的城镇浪费较严重,用水效益较低,缺水又耗水。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分析发现,开孔河流域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且极不平衡。除库尔勒和尉犁用地效益较高外,其余各县单位建成区土地产值较低,用地不经济。为了实现研究区域水土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继续推进库尉一体化进程,提出点轴空间发展模式,建议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实行集中供排水,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乌拉盖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拉盖河是内蒙古高原最大的一条内流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向西流经乌珠穆沁草原中部。水资源充沛而稳定。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3亿立方米,P=50%保证率年径流量为0.88亿立方米。根据本流域的中长期发展预测,到2000年及2020年,人口、养畜、农田与草地建设、工业等均有大幅度增长,工农牧业产值将由2.8亿元达到2000年的5.4亿元及2020年的19.5亿元。按照合理的用水定额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预计到200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0.68亿立方米;到2020年,总需水量1.2亿立方米。因此,本流域的发展中,必须多方开发各项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乌拉盖河成为草原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居民通勤外部性原理分析,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设计问卷,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调查居民对低碳通勤减少CO_2排放的受偿意愿,估算居民通勤的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利用非参数检验和Tobit模型,分析影响通勤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96.7%的受访者愿意接受低碳通勤的补贴,受偿意愿为2.22元/kgCO_2;北京市2015年通勤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占GDP的6.9‰。受教育水平和通勤耗时是正向影响居民通勤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