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土壤颗粒组成、水分、盐分、pH值和速效养分(氮、磷、钾)、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与砂粒为主,土壤质地以粉砂质壤土与砂质壤土为主;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湖周湿地>河流入湖口>泉眼分布区>荒漠的规律;艾比湖湿地不同类型土壤盐分存在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盐化、碱化严重;艾比湖湖周土壤pH值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艾比湖东部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南部速效钾含量最低,北部速效磷含量最低,与此同时,艾比湖湿地速效养分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剖面中的含量具有一致性;土壤有机质与碱解N含量相关性较强,其空间分布的特点是环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阿其克苏河沿岸土壤有机质含量,梭梭荒漠表层及平均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弱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典型绿洲于田绿洲为靶区,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分析,研究干旱区绿洲灌漠土、棕漠土、盐土和风沙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矿化特征,并探究有机碳矿化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于田绿洲不同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依次为灌漠土>棕漠土>盐土>风沙土,灌漠土和棕漠土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漠土有机碳总矿化量最高,达到0.245g·kg~(-1),风沙土最低,仅有0.145g·kg~(-1);各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和矿化率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艾比湖湿地泥炭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艾比湖湿地泥炭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分析化学的手段,对泥炭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等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现出较强的表聚性,养分含量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其它养分含量较低;泥炭土壤中表层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存在显著相关性,泥炭深层土壤的有机质与碱解氮、有效磷相关性较强;空间变异特征显示,土壤各养分指标均表现为中等空间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白杨河-艾里克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白杨河—艾里克湖湿地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包括土壤颗粒组成、水分含量、盐分、pH值和养分等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范围分布的土壤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少数由粗砂粒组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白杨河河谷沿线局部干旱的现象;在艾里克湖周边发育着盐土和盐渍化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胁迫作用;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总体贫乏,全K含量较高,并且有机质和水分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的相关系数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反映出干旱区湿地水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勤绿洲耕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1980年土壤普查样点布设图,利用GPS定位,2006年采集民勤绿洲耕地土样209个,应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民勤绿洲25年来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80年土壤普查结果比较,2006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2%,4%和230%,而速效钾均值下降了26%;除有机质变异系数增加4%外,其余养分均表现为下降,且速效磷变异程度高于其他养分;1980-2006年各土壤养分块金值/基台值增加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相关性减弱,表明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高于由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速效氮、速效磷在北偏东-南偏西方向均呈现出较强的向异性,前者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后者主要受石灰性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西南(昌宁、环河灌区)-东北(泉山、湖区)呈降低趋势,绿洲中部(坝区)呈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从西南-东北方向向中心递增,不同灌区化肥投入、种植结构的差异是引起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和80 cm土层属于强变异;20 cm、40 cm和60 cm土层属于中等变异。② 有机质含量为0.03%~4.19%,差值较大;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递减规律显著;5层(0~1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土壤之间有机质含量垂直方向的相关性特征显示,60 cm深度与其他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弱正和弱负相关,0 cm与80 cm、20 cm与40 cm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③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pH、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WTBX]R[WTBZ]=0.934)。④ 通过对土壤样品养分含量分级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4%和1.99 mg•kg-1,均属于极缺乏型;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0.07%和39.78 mg•kg-1,属于很缺乏型;pH平均为7.47,属于中性。  相似文献   

7.
富锦市湿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以2012年富锦市实地调查和采样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富锦市土壤表层(0-20cm)中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空间置换时间法,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富锦市土壤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各土壤属性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结构分析表明,4种土壤养分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富锦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有效磷含量由西向东逐渐增加,速效钾含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在本研究的时间尺度内,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变化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速效钾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在开垦50年以上的地块,速效钾平均含量最高为202.44mg/kg。研究表明,富锦市土壤养分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土壤养分性状出现退化现象。掌握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状况,对保证区域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银川平原不同类型及程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特征,文中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及比色测定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及盐渍化不同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碱化土壤pH值和盐化土壤全盐含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碱化土壤显著高于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差异不显著。0-20cm深度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碱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8月>6月>9月;碱化盐化土壤转化酶活性、碱化土壤脲酶活性、盐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随着取样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即9月>8月>6月。碱化、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了连续4 a施氮磷钾肥对黄土丘陵区山地枣园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 aNPK1施肥处理能够明显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土壤剖面中总的趋势是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在0~20 cm土层,磷酸酶与有机质、速效磷,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在20~40 cm,脲酶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酸酶与速效钾,过氧化氢酶与速效磷,蔗糖酶与有机质、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在40~60 cm,脲酶与全氮、速效磷,磷酸酶与有机质、速效氮,过氧化氢酶与速效磷,蔗糖酶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南泥湾湿地6种不同作物类别的农田为样地,并设荒野次生林地为对照,分0~10、10~20cm和20~30 cm土层深度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多样性及其孢子密度。结果表明:0~30 cm土层范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54~17.23 g·kg~(-1),蔬菜地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类;土壤速效氮含量为12.01~27.10 mg·kg~(-1);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为3.08~9.67 mg·kg~(-1),云杉和林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地类;土壤速效钾含量为98.61~152.51 mg·kg~(-1);南泥湾农田养分含量偏低,尤其缺乏土壤速效氮和土壤速效磷。试验共分离出3属10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6种,占60%;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占30%;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占10%。林地AM真菌物种丰度最大,其次是云杉,水稻地AM真菌物种丰度最小。地球囊霉(G.Geosporum)是优势种类,美丽盾巨孢囊霉(Scu.Calospora)属于偶见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只出现在耕作土壤。不同地类孢子密度差异显著,以0~30 cm土层平均值比较:林地土孢子密度(2.24个·g~(-1))云杉幼苗地土孢子密度(2.18个·g~(-1))谷子地土孢子密度(1.46个·g~(-1))玉米地土孢子密度(1.31个·g~(-1))蔬菜土孢子密度(0.76个·g~(-1))水稻土孢子密度(0.73个·g~(-1))黄豆土孢子密度(0.67个·g~(-1))。  相似文献   

11.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典型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阿齐克苏河河谷沿线西部较东部干旱的现象;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且碱化现象较明显,土壤pH值垂直分布无明显特征;有机质含量,P含量均贫乏。2)含盐量与含水量呈正相关(R=0.584),与P含量相关性不明显(R=-0.1...  相似文献   

12.
节能日光温室光照强度的分布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充分考虑了温室结构和植株生长影响的基础上,对日光温室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冠层上部辐射强度的南北差异比东西差异大;冠层下部光照条件东西差异明显,南北差异不大。总体上讲,辐射强度上下差异比南北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库姆塔格沙漠南北两侧洪积扇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的野外实测降水数据,对其降水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1)受地理位置、地形等的影响,库姆塔格沙漠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北侧北山洪积扇三垄沙地区的年降水量最小,为21.6 mm;南侧阿尔金山洪积扇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多,胡杨沟上游、乌什喀特、赛马沟和多坝沟的年降水量分别为73.0、75.2、176.0 mm和137.4 mm;南侧阿尔金山洪积扇降水量大致自北向南逐渐增多,胡杨沟下游和中游年降水量分别为58.0 mm和56.4 mm,小于胡杨沟上游。(2)库姆塔格沙漠南北两侧洪积扇的降水主要发生在5—8月,累计降水量占到全年90%左右。(3)库姆塔格沙漠南北两侧洪积扇年降水次数介于11~26次,数量较少的大降水事件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率大。  相似文献   

14.
应用重要值计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植被分布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域内可划分出10个群落,其中多枝柽柳群落(Form.Tamarix ramosissima)分布最为广泛。② 湖岸植被表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并且群落物种多样性随地势发生变化,地势高的地方,物种多样性较高,均匀度较好。③ 在南北断面内,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物种种类趋向单一,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相反物种多样性随着土壤盐分的减少而增大。④ 受风况和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南北断面植被组成差异较大,且在近湖岸范围内,南断面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长状态明显优于北断面。  相似文献   

15.
灌溉前后沙质裸地表层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建立的表层土壤日蒸发量和含水率间的函数关系,估算了灌溉前后3个时段的土壤日蒸发量,并以多种数学方法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灌溉后前期(1周)与后期(3周)的土壤蒸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余各时段蒸发量的相关性不显著;(2)灌溉前土壤蒸发量的总体差异较大,空间关联性很弱,呈随机的斑块状分布,灌溉后总体差异明显减小,空间关联性增强,分布类型转为区域化分布;(3)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在灌溉后则更多地受空间自相关控制;(4)由于林带、芦苇丛和微地形的影响,灌后1周时采样区西边的土壤蒸发量大于东面,其余两个时段东西向无明显差异;灌溉前南部区域土壤蒸发量较北部区域大,灌后1周时该种情形被逆转,灌后3周时又转为向灌溉前回归。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定量判定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水肥主要竞争区域,以核桃-谷子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采用移动窗口法定量判定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域。结果显示:当窗口宽度为2时,移动窗口法能有效地判定出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域。40~100 cm土层,距树行不同距离处的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相异性较小,难以判定影响域;综合0~40 cm、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影响域范围是距树南侧1.75 m到距树北侧1.25 m,影响宽度为3 m,即主要竞争区域为距树南侧1.75m到距树北侧1.25 m;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影响域的范围不同,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的四个不同指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及其在0~40 cm、0~100 cm两个土层的分布情况,土壤养分的影响域是距树南侧2.25 m到距树北侧2.25 m,影响宽度为4.5 m,即主要竞争区域为距树南侧2.25 m到距树北侧2.25 m。建议在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主要竞争区域,采取改变垄沟、起垄覆膜、选择性施肥等措施,缓解核桃、谷子之间的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次区域反向演变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黄土高原1961~2000年近40a气候生产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南北部有反向变化趋势,其演变过程在1984年明显转变,南部转向降低、北部升高;东西变化过程在1982年存在变点,有东部减少、西部增多的趋势;生产力在时间演变中以2~4a和8a左右的年际振荡为主,4a左右的振荡最突出。  相似文献   

18.
保护艾比湖生态环境的目标与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通过对艾比湖生态环境现状的具体分析,从绿洲外环境与绿洲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对该地环境整治的目标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保持该地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必须保证该湖500km2左右的水面面积。资料分析表明,近期(公元2000年)经济开发方案可满足此目标;远景年(公元2020年)时,必须考虑跨流域调水方能满足此目标。文章最后还就该地绿洲环境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如下意见:1.调整绿洲内部作物结构,扩大苜蓿和枸杞种植面积;2.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绿洲生产力,维持其稳定性;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力争早日达到覆盖率为6%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classical statistical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soil water,salinity and organic matter was carried out for 0-70 cm soil layers in Manas River watersh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data from all soil layers exhibited a normal distribution,with average values of 14.08%-21.55%.Geo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moisture had a moderat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ith the ratios of nugget/sill ranging from 0.500 to 0.718,which implies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moisture is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tructural factors and random factors.Remark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s with stripped and mottled features were found for soil moisture in all different soil layers.The landform and crop planting had a relatively big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moisture;total soil salinity was high in east but low in west,and non-salinized soil and lightly salinized soil appeared at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Under the effect of reservoir leakage,the heavily salinized soi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tudy area.The areas of the non-salinized and lightly salinized soils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soil depth increment,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case for saline soils that reached a maximum of 245.67 km2 at the layer of 50-70 cm.The types of soil salinization in Manas River watershed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lasses:the sulfate,chloride-sulfate,sulfate-chloride and chloride.The sulfate salinized soil is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urface layer.The areas of chloride-sulfate,sulfate-chloride,and chloride salinized soils increased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increment of soil depth;the variation range of the average valu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between 7.48%-11.33%.The ratios of nugget/sill reduced gradually from 0.698 to 0.299 with soil depth increment,which shows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as a moderat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ll soil layers met normal distribution after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moisture were similar;the areas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 area,with the lowest contents in the midd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