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对内蒙古1949~2007年的粮食生产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粮食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内蒙古的总人口基本呈现直线增加趋势;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但总体上仍呈现增加趋势;粮食单产明显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空间上还存在着差异,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态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陕西省50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陕西省当前的人口-粮食-耕地系统处于“系统相悖”的状态:耕地人口密度大大超过其承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粮食供给紧张;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使系统的矛盾更为复杂化。依据预测理论,构建出系统相关因子模型,对该系统未来30a的耦合态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下去,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将会并发,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该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外粮食安全判定的相关指标和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特点,选用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作为区域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的指标;从全国粮食安全层面考虑,确定了区域各预警指标的警限.为了综合反映东北三省的粮食生产安全状况,建立了综合各预警指标的粮食生产安全指数,并在各指标警限基础上得到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指数的警限.然后借助GIS建立空间处理模型,实现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和辽宁两省2000年粮食生产安全程度低于2003年,而黑龙江省则相反,其在2000年的粮食生产安全程度则高于2003年.东北地区的粮食贸易数据验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粮食安全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方面构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1998~2007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最近10年里陕西省粮食安全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各地市差异明显。由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F的大小可以将陕西省粮食安全大致分为3类地区: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宝鸡属于粮食安全区;铜川、榆林、安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其他地区属于粮食基本安全区。影响陕西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分布不平衡、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等。认为应该从保护耕地、水利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储备以及粮食预警等方面保障陕西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区域粮食安全;根据粮食产量高低和生产稳定性特征,将陕西省分为高产低变型(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低产低变型(安康、商洛)、高产高变型(西安)、低产高变型(榆林、延安、铜川)四个粮食类型区;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铜川、西安和商洛粮食紧缺,宝鸡、咸阳、渭南和榆林粮有盈余,延安、汉中和安康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重心移动的阶段性明显,总体呈"北上东进"的移动趋势;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小麦、玉米和大豆、稻谷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分别在关中、陕北、陕南。研究结果以期为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区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优化以及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及全球变化引起的粮食供需变化不稳定,是区域粮食安全生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运用1981~2008年天水市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夏、秋粮生产季节气候因子变化资料,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近30年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供需及耕地安全等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水市人口以4.09...  相似文献   

8.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区域、西辽河区域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区;粮食种植情况受耕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及粮食种植意愿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区域不应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需更多的考虑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将对区域粮食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需在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9.
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该县2010年的粮食供需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相比,米脂县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5.15%,耕地压力指数增加了7.99%;粮食供需预测显示,2010年米脂县粮食总供给量为42522 t,当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90kg、230kg、260kg时,粮食总需求量为39847 t、48236 t、54527 t,粮食盈余率为6.29%、-13.44%、-28.23%。这说明在低的需求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对该县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需求水平提高粮食安全威胁迅速加大。因此,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并据此提出了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耕地的数量、质量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 ;科技进步等人文因素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单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陕西省 1 1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水平的分异。本文从陕西省各个区域 1 949~ 2 0 0 2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农业统计资料出发 ,分析了陕西省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 ,并简要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从而为陕西省的农业发展 ,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麦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最大值,后期快速下降;对不同灌浆期籽粒体积和最大籽粒体积,小偃22大干小偃503,不同栽培模式其大小顺序为:集雨面栽培>全程覆膜>常规栽培,施氮对其影响不显著,各处理达到最大籽粒体积时间变化在24.3~25.7 d间,差异不大.各处理粒重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 生长模型;小偃22的最大粒重大干小偃503;而不同栽培模式的最大粒重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施氮对小偃503最大粒重有促进作用,而对小偃22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小偃503的灌浆速率大干小偃22;常规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的灌浆速率大于覆膜栽培;施氮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对粒重的影响相反.不同小麦品种粒重的差异与灌浆进程有关,在灌浆前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不明显,在中后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童差异逐渐增大,灌浆结束时小偃22粒重显著大干小偃503.从收获时粒重和全灌浆期平均粒重看,均以集雨面栽培最大,全程覆膜栽培次之,常规栽培最小,与最大粒重有所不同.籽粒含水量随灌浆过程推进几乎均呈直线下降,但小偃22籽粒含水量大干小偃503;栽培模式和施氮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小.小麦粒重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能源富集区。建国以来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但仍不稳定,波动较大。而且榆林地区的粮食生产与外部联系越来越密切。影响因素有人口、基本农田建设、科技投入、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作对籽粒灌浆特性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汕优63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研究水稻灌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覆膜旱作(T1)和露地旱作(T2)生育期和有效分蘖终止期较常规水作(CK)延迟,籽粒最大干重到达时间提前,T1、T2以强势粒灌浆为主,弱势粒很少灌浆,CK灌浆强势粒和弱势粒并重.抽穗前对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影响不大,生育后期有较大抑制作用,不同处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大小不同.单株有效分蘖数虽较常规水作有所增加,但分蘖成穗率、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旱作汕优63应该采取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弱势粒的灌浆并提高其结实率.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was evaluated against four psocid pests of stored grain. This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because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socids in stored grain and the need to identify methods for their control. The mortality and reproduction of adults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L. entomophila (Enderlein), L. decolor (Pearman) and L. paeta Pearman in wheat treated with imidacloprid were determined. There were five application rates (0.5, 1, 2, 5 and 10 mg AI kg(-1) grain) and an untreated contro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application rate on both adult mortality and reproduction for all four species, but the effect of imidacloprid was sometimes more pronounced on reproduction. Imidacloprid was most effective against L. bostrychophila, with 100% adult mortality after 7 d at 5 mg AI kg(-1), 14 d at 2 mg AI kg(-1) and 28 d at 0.5 and 1 mg AI kg(-1). No live progeny were produced at 2 mg AI kg(-1). For L. decolor, there was 100% adult mortality after 28 d at 10 mg AI kg(-1) and no live progeny were produced at 2 mg AI kg(-1). For L. entomophila, there was 100% adult mortality after 14 d at 10 mg AI kg(-1) and 28 d at 2 and 5 mg AI kg(-1). No live progeny were produced at 10 mg AI kg(-1). At 10 mg AI kg(-1) there was 100% mortality of L. paeta adults after 28 d exposure and no live progeny developed. Because reproduction at some application rates occurred only in the first 14 d of expos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cation rate leading to population extinction was 1 mg AI kg(-1) for L. bostrychophila, 2 mg AI kg(-1) for L. decolor and L. entomophila and 5 mg AI kg(-1) for L. paeta. This study shows that imidacloprid has potential as a grain protectant to control all four Liposcelis species in stored grain.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自然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本研究在山西闻喜县旱地麦田将休闲期耕作与覆盖相结合,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前茬小麦收获后15d或45d进行深翻,而后立即采取渗水地膜或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及其构成、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试图探索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新途径。结果表明,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较15 d可显著提高麦收后65 d至孕穗期10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显著提高播前至孕穗期0~300 cm总土壤蓄水量,且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开花期,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覆盖较15 d可显著提高穗数、产量、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且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此外,播前80~200 cm土壤蓄水量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播前和开花期12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相关,播前80~280 cm、开花期40~60 cm、100 cm、24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谷醇比显著相关。总之,休闲期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有利于优化产量结构,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品质,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合河西灌区的机械粒收玉米品种,于2014、2015和2017年在凉州区和肃州区开展了6组适合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试验,共获得了72个品种122个品次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适宜机械粒收的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以籽粒含水率与单产2个因素按双向平均作图法进行分析,获得籽粒含水率低于平均值、单产高于平均值的品种(次)33个,占比27.0%;其中在2个点次以上表现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有7个,包括迪卡517、登海618、先玉335、迪卡519、农华101、农华106和联创808;进一步以籽粒含水率与破碎率2个因素按双向平均作图法分析,筛选出破碎率低于平均值且籽粒含水率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次)有 11个,包括破碎率低于5%的德单1002、中种8号、迪卡519和迪卡517(肃州区);破碎率在5%~8%之间的迪卡517(凉州区)、登海618、真金318、真金308、丹8201、M753和正德305。综合评价,推荐籽粒含水率低、耐破碎性能好和单产水平高的迪卡517、迪卡519和登海618为河西灌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相似文献   

17.
18.
略论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粮食生产和安全的角度,总结我国近半个世纪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1总量快速增长,达到并占有1/4的世界份额;2人均占有数量实现世界水平的赶超;3由于单产和总产显著提升,粮田面积稳中有降,使种植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成为可能。指出由于受:“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持续地压粮扩经、国际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影响,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回落。据此认为:1政策保障;2发展战略;3复种多熟;4科技创新;5加大投入等方面应作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和增进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