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16年,在北京市平谷区8 667 hm~2桃园全覆盖应用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田间调查发现,应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对梨小食心虫各代雄虫产生持续的迷向作用,迷向率95%以上,降低了成虫交配几率,减轻了幼虫为害,蛀梢防效和蛀果防效分别在93%和98%以上;迷向区比常规化防对照区减少梨小食心虫防治用药1 004 m L/667m~2,农药减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绿色防控桃园梨小食心虫的为害,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效实验。连片100×667m2以上的桃园,平均亩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6%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4%以上,蛀果防效在96%以上,全年用药次数减少4~7次。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桃树整个生育期梨小食心虫的为害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有效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黄桃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于浙江嘉善开展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迷向效果显著,对2、3代梨小食心虫迷向率分别达100%和99.83%,迷向区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和蛀梢率显著低于常规化学防治区,蛀梢率显著低于化防套袋区。迷向区、常规化防区、化防套袋区的投入产出比依次为1∶12.69、1∶2.61、1∶2.45。应用迷向法显著降低了防虫成本,增加了收入,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树的主要部位集中在桃树树冠的上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四川省苍溪县梨园进行了该技术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迷向率可达86.54%~100%,持效期长达4个月以上,蛀果防效可达84.62%.使用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减少后代幼虫为害.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果园梨小食心虫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性信息素缓释迷向剂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效果,2017—2018年在陕西关中应用梨小食心虫信息素缓释迷向剂在桃园和梨园开展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迷向处理区梨小食心虫成虫诱捕数量明显减少,桃园和梨园迷向率分别为99.57%、99.43%,蛀果防效分别为92.80%和97.33%,桃园保梢率达97%以上,且信息素缓释迷向剂持效期可达6个月。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诱剂诱捕方法,于2020年在浙北嘉兴地区梨园及混栽园悬挂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进行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应用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迷向率为100%,混栽园迷向率为100%,单植梨园幼虫蛀果率防效为89.3%,混栽园幼虫蛀果率防效为86.1%,性信息素迷向丝可较好地防治梨园及混栽梨园梨小食心虫。  相似文献   

7.
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防治梨小食心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和桃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2010年在山东省莱阳市的桃园和梨园应用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迷向防治研究。在应用信息素散发器的桃园与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园,使用密度增加,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降低,迷向率增加。每公顷施用信息素散发器450、900、1350根的桃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67.80%、80.14%、89.29%,而梨园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84.17%、93.41%、98.17%。桃园与梨园施用信息素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园,桃园与梨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在40.34%~73.57%和54.24%~92.38%之间。研究表明,梨园中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高于桃园。  相似文献   

8.
性诱技术是应用于果园的一种无公害、绿色防治技术。梨小食心虫是江西省梨产区的一种主要害虫,为了寻求适时有效的防治方法,于2012年,利用性诱剂迷向散发器(即迷向丝)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迷向法可使98%以上的梨小食心虫迷失方向,明显减少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减少了被害果,蛀果率只有1.8%,比对照降低了13个百分点,从而增加了梨果产值,同时降低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南疆新兴特色水果杏李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发生规律和迷向防治效果,于2021—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杏李园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评估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阿克苏杏李园1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存在世代重叠现象。2022年农户常规防治区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为2.46%,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区内蛀果率为0.06%; 2021年和2022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梢减退率为98.13%和88.65%,2022年的蛀果减退率为98.40%;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雄成虫迷向率在2021年为92.87%~100.00%,雌、雄成虫虫口减退率在2022年为58.75%~81.37%。表明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0.
梨园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合理使用密度,本研究于2012、2013和2014年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每根含270 m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散发器进行了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以600、900和1200根/hm2处理,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逐年提高,且高密度处理迷向效果更好;连续使用3年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显著低于对照园,单植梨园内防治效果分别为80.00%、90.00%和90.00%,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则分别为69.23%、84.62%和84.62%,单植梨园效果好于毗邻苹果园的梨园。综合防治成本和效果,建议单植梨园可使用900根/hm2密度处理,毗邻苹果园的梨园使用1200根/hm2以上密度处理,并建议大面积连片使用3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梨小食心虫是桃树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为明确梨小性迷向素饵剂对桃树梨小食心虫的影响,在其主要发生地区分别进行了对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梨小性迷向素饵剂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99%,对新稍的平均防效为87.76%,对果实的平均防效为93.16%,可以持续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1~3代成虫的危害,梨小性迷向素饵剂与常规化学药剂相比具有显著的防虫效果。本研究可为梨小性迷向素饵剂田间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著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科学评估多年迷向防治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实际防控效果,并完善优化桃园害虫性信息素科学应用技术,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5个乡镇大面积连片桃园内连续4年使用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并实时监测调查,分析各年度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抽样法调查统计桃树折梢率。结果显示,多年迷向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桃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数量,各乡镇桃园内虫口基数逐年减少;洛社和钱桥2个乡镇2021年迷向防治处理区梨小食心虫平均迷向率在94.37%以上;2021年阳山镇迷向防治区平均折梢率为1.24%。结果表明大面积且连续使用迷向防治法对桃园梨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4.
缓释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在安徽萧县的桃园使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缓释迷向丝进行了迷向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该缓释迷向丝对越冬代和1、2代梨小食心虫成虫具有较好的持续迷向效果,1次悬挂即可控制桃树整个生长期间梨小食心虫为害,迷向率在90%左右,对1、2、3代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6%.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麦芽糊精、环糊精等材料为壁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作为芯材,制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并以制备的微胶囊乳液于2013年4月底在新疆库尔勒梨园做野外迷向试验,研究该乳液对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迷向处理后,药用量(性信息素量)45、75、120及75 g/hm2(冷藏一年)4个不同处理的平均迷向率分别为89.00%、95.84%、90.70%、93.56%,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及空白对照的蛀果率分别为1.48%、1.85%、2.22%、1.85%、6.67%;4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2.26%、77.81%、66.71%、72.26%.微胶囊的梨小食心虫性信素迷向防治效果可持续约76 d.  相似文献   

16.
剂量控制是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的关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材料装置固体迷向丝和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对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期探讨新型材料和释放技术在害虫迷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在傍晚18:00―20:00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量占全天的93.7%,田间虫量监测以绿色粘胶诱捕器效果较好。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对梨小食心虫的平均诱蛾量为42.13头,平均蛀果率为2.64%,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新型材料固体迷向丝、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处理区平均诱蛾量分别为1.00头、5.31头,对成虫的迷向率分别为91.84%~100%、70.86%~98.25%,平均为97.96%、91.4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81%、0.95%,在8月采果期的蛀果防治效果分别达85.79%、77.16%,防控持效期可达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7.
性信息素迷向丝对不同果树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在宁夏果园开展了性信息素迷向丝(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长效迷向丝,有效成分占30%)对为害不同果树的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研究。试验地共5.5 hm~2,栽植有成龄苹果树、梨树和李树。试验区按树种设置3个处理区,3个对照区。处理区在边缘区域每株树平均悬挂3条迷向丝,内部区域隔树悬挂,每树悬挂1条迷向丝,悬挂高度为距离地面2 m。调查各树种全年诱蛾量、诱蛾下降率、蛀果率等指标,研究迷向丝对不同果树上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分析苹果、梨和李树分区域集中栽培下梨小食心虫为害特点。研究结果显示:3个处理区的诱蛾下降率均达96%以上,果实膨大期蛀果下降率均达50%以上,成熟期蛀果下降率均达57%以上,说明性信息素迷向丝对3种果树区域的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明显且稳定;不同果树区域梨小食心虫发生高峰期一致;梨园中诱捕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最多,说明其具有寄主选择性;李园蛀果率明显高于苹果园和梨园,李果实成熟采摘后成虫诱捕量减少,同时期苹果园与梨园成虫诱捕量增加,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迁移为害特性。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在云南大理梨主产区祥云、巍山、漾濞三县开展梨园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及性诱防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存在差异。海拔较低的祥云县梨园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发生较重。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应用性信息素开展大面积防治后,各试验梨园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的成虫数量较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蛀果率均控制在2.5%以下,相对防效(保果率)达61.9%~88.39%,挽回产量损失1 305~4 045.5 kg/hm~2。  相似文献   

19.
膏体迷向剂对苹果园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宁夏苹果园进行了复合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效的进一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3.5m、3.5m/4.5m交叉涂抹、交叉涂抹空白区域)、1个对照,2种膏剂附着方式(树干附着、膏剂填装塑料瓶悬挂)。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可有效防止梨小食心虫对果实的为害,涂抹高度3.5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量下降76.68%;交叉涂抹时,下降70.8%;交叉涂抹空白区域下降36.8%。3个处理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4.88%、91.39%、24.1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小,试验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探索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成分的合成方法,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迷向防治提供化合物。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成分是顺-8-十二碳烯乙酸酯(Z8-12:Ac)、反-8-十二碳烯乙酸酯(E8-12:Ac)、顺-8-十二碳烯-1-醇(Z8-12:OH)。以1,8-辛二醇和正丁醛等为起始原料,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通过Wittig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Z/E8-12:OH,顺反比例为94﹕6,产率达42.5%,通过红外、GC、NMR、MS进行鉴定。以合成的性信息素主要成分制备散发器(迷向芯),在桃园进行田间迷向试验。结果表明,自主合成的产物对梨小食心虫有良好的迷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