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吉林省7个主要甘薯种植区共采集85份甘薯叶片样品,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混合样品进行检测,经RT-PCR和测序验证,鉴定出样品中存在10种病毒,包括6种RNA病毒和4种DNA病毒。分别是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 (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 (SPVG)、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 (SPVC)、甘薯2号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2 (SPV2);长线形病毒科毛形病毒属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的甘薯曲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玉米线条病毒属的甘薯无症状1号病毒Sweet potato symptomless virus 1 (SPSMV1);花椰菜花叶病毒科杆状DNA病毒属的甘薯杆状DNA病毒B Sweet potato badnavirus B (SPBV-B)和甘薯隐症病毒Sweet potato pakakuy virus (SPPV)。  相似文献   

2.
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是由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协生共侵染甘薯引起的病毒病害[1].  相似文献   

3.
正病毒病是引起甘薯品质降低和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已报道30多种能侵染甘薯的病毒~([1,2])。山东省是甘薯种植大省,病毒种类近10种~([3,4])。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 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是为害甘薯的主要病毒,在全国甘薯种植区广泛分布~([5,6])。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为Potyvirus的一个暂定种,多与同属的其他病毒混合侵染~([7])。多重PCR技术由Chamberian等~([8])1988年首次提出,可实现多基因的同时扩增,具有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优点,已初  相似文献   

4.
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了4对引物,以单-RT-PCR反应体系为基础,分别对影响多重RT-PCR扩增的退火温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SPVD两种病原的多重RT-PCR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区分SPFMV的主要株系类型.灵敏性试验表明,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对SPFMV-CH2、SPFMV-CH和SPCSV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42×104、1.32×104拷贝/μL和2.47×104拷贝/μL.该方法可用于甘薯叶片和薯块中病毒的检测,为SPVD的监测预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分子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甘薯主产区11个省份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分子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PFMV CP基因的RT-PCR产物表现了较丰富的图谱类型,50个分离物共产生9种主要的SSCP带型;对显示不同带型的20个样品的CP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进化树分析,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7.2%~99.9%.说明这些样品的SPFMV的CP基因存在较大的分子变异,可划分为EA、RC、O和C4个株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甘薯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作者用4种甘薯病毒抗体(IgG),3种血清学方法(DAS-ELISA、Dot-blot-ELISA和ISEM)对北京,江苏、四川、山东四省(市)的253份甘薯病毒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地区甘薯中普遍存在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潜隐病毒(SPLV),尚难确定是否存在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和甘薯花叶菜花叶状病毒(Sweet Potato Caulimo-like Virus,SPCLV)。21%的显症样品同上述4种病毒的抗血清不产生反应,显示我国甘薯上尚存在其它病毒。用Dot blot-ELISA和ISEM检测甘薯病毒比用DAS-ELISA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7.
正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是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成员。SPV2也称为甘薯脉花叶病毒(ipomoea vein mosaic virus,IVMV)和甘薯Y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Y,SPVY)~[1],是甘薯上常见的病毒之一。SPV2病毒粒体为线条状,长度为850 nm,在细胞质中形成风轮状或卷轴状内含体~[2]。SPV2可由桃  相似文献   

8.
制备免疫吸附电镜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样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清  解峰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3):270-270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可经蚜虫、摩擦、嫁接方式传播,是Y病毒组的一个成员。受此病毒感染的甘薯叶片上形成羽状褪绿斑,脉间褪绿斑点以及紫色环斑,有的品种出现紫色条纹。在甘薯块根上,有的呈严重纵向褐色龟裂,有的呈横向螺纹状木质化,有的块根内部形成木栓化,是危害甘薯最严重的病毒病害,可使甘薯严重退化及减产。无论是甘薯的抗病毒育种、病毒病害的防治,还是脱毒、无病毒甘薯种薯生产都离不开病毒的检测。灵敏的免疫吸附电镜(ISEM)检测方法被应用于各种病毒的检测中。  相似文献   

9.
病毒病是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可以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和1种马铃薯类病毒以及1个马铃薯内参基因,包括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PVM)、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PVS)、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 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curl virus, PLRV)、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PSTVd)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xⅠ)基因的特异片段,产物大小依次为181、226、275、565、630、681、359、500 bp,符合理论预期。采用建立的方法以相应病毒和类病毒的质粒作模板进行检测,其检测灵敏度在1.6×10-3~1.8×10-1 ...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甘薯病毒种类的血清学和分子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9~2010年,从我国18个省(市)采集了176份表现病毒病症状的甘薯样品。利用血清学、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对上述样品中的病毒种类进行了鉴定。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样品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的阳性率最高,达56.3%,其次为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SPCaLV),阳性率分别为34.1%和33.5%。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我国甘薯上至少存在SPFMV、SPVG、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黄瓜花叶病毒(CMV)、甘薯脉花叶病毒(SPVMV)和甘薯卷叶病毒(SPLCV)8种病毒。此外,供试样品中没有检测出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是否存在甘薯轻斑点病毒(SPMSV)、SPCaLV和C 6病毒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