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州市城郊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对徐州市城郊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实例研究,建立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共8个标准25个指标,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分2.2057分,健康状况等级为较差到一般之间。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对该生态系统扩大边界、进行植被管理、建立核心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五指山市植被覆盖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植被覆盖度为指标研究区域植被的时空动态特征,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前提和必要基础。本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出五指山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生成该区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图,分析五指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五指山市在1988—2008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整个地区的平均覆盖度从72%增加到77.9%。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NDVI的乐安湿地植被覆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安湿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凉山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高原湿地在海拔2 500 m^3 000 m典型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是反映湿地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生态学参数,在评估和监测湿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1-2015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应用像元二分法估算了布托乐安湿地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了乐安湿地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变化,旨在为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乐安湿地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中度及其以上等级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比重较大,超过50%;5年间,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稳定状态,但是不同等级,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不同;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以万吨山、四棵乡一线向两侧降低的总体趋势。与海拔3 500 m左右的若尔盖湿地相比,乐安湿地植被覆盖度分布主要受地形、水热条件限制,以及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多样性专题考察,总结归纳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及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对保护区植被演替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认为,显域植被类型显示出顶级群落特征,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为水平地带相对稳定的次生(亚演替)顶级群落。充分挖掘各种天然植被的保护价值,并从自然性、稀有特有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易受干扰性6个方面确定保护区需要优先保护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5.
大伙房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通过转化、促进、消除、恢复等调节机能和多种生态功能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区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结构与功能不同,当森林植被发生动态变化时,森林植被整体功能的输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该文通过分析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内人工水源涵养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健康、持续发展,为整个浑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大伙房水库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的现状,系统介绍了该保护区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物种组成。发现该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植被垂直带谱出现较为明显交错镶嵌现象,尤其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有着相同的垂直分布范围出现重叠,表明了地带性植被的优势地位正在被以人工经营的针叶林所取代。因此,以植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当成为今后保护区研究和建设的一项重点,使其特有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根据鸟青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论述了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分布规律及各种森林植被的特征,说明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8.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的指标之一,利用生态遥感相结合的手段对其估算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改进的CASA模型,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对云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植被NPP进行估算,采用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热点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与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叠加分析。研究表明:1)云南省近20年植被NPP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平均值为822.98 gc/(m2·a);月度植被NPP夏季达到最高,冬季最低;不同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NPP值最高。2)各年份植被NPP空间分布均由南向北减少,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大于0.7,NPP热点区主要位于滇西南边境一带,冷点区位于滇西北、滇中城市化地区。3)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热点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叠加相交于西双版纳生态功能保护区、西南喀斯特生态功能保护区,各年叠加面积占热点区域总面积的23%~26%。可见,云南省近20年NPP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研究该结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的天保区植被变化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省清水县天然林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为研究对象,以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以植被面积和植被覆盖度为监测指标,采用最大似然方法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植被面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图。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将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植被覆盖度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揭示研究区1996—2004年间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天保区与非天保区以及不同天保区内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甘肃省清水县天然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天保区优于非天保区; 不同类型天保区植被变化状况有差异,3种类型天然林保护区中以重点生态保护区植被改善状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人祖山保护区自然地理和环境要素概况以及生态系统胁迫因素,摸清人祖山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等,进而确定了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状况,以掌握珍稀保护级别的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环境,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植被与群种。  相似文献   

11.
外来植物种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入侵及其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外来植物入侵的监测和研究表明,鼎湖山的外来维管植物占所有维管植物种类的比例已达23%。外来植物入侵程度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差异明显,进一步证明人为干扰是影响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因素。自然保护区内外来种入侵的来源主要是人工引入,少量自然侵入者也与人为干扰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物多样性水平愈高,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愈低,反之可入侵性越高。入侵性外来种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同时亦干扰破坏群落原有种的生理活动和过程,成为植物杀手,从而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文内还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防止外来种入侵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核心区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年Landsat5、2013年Landsat8两个时相遥感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反演获得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通过研究区域内2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近13年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植被改善/退化状况及驱动力,定量分析了长株潭核心区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近13年植被覆盖度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所改善,平均覆盖度由2000年的0.573 9上升到2013年的0.601 5,植被退化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3市城区及周边区域,另外长株潭绿心区植被覆盖度也有小幅下降;长株潭核心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联,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城市化进程以及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经调查和考证认为,区系是长白植物区系内部,并具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包括地衣植物13科84处,苔藓植物50科204种,维管束植物120科1156种,真菌50科344种。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依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并按植物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演替的动态因素划分10个植被类型,植被分布因生态条件及海拔,坡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群落本  相似文献   

14.
以林龄5 a、造林密度2 m×3 m的西南桦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伐处理,连续3年对标准地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林分健康、森林植被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生长伐可有效提高目标树及辅助树单位面积材积,未降低林分的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得到调整——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存在一定的变化,各层次所占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作为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建设发展好储备林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系统总结云南省国家储备林建设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及经验,科学分析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建设区域覆盖狭窄等方面的问题,从出台国家储备林管理制度、创新国家储备林融资模式、增强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和扩大国家储备林建设区域4个领域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实地走访和调查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解云南省光伏电站对区域林地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 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电站范围内乔木和灌木的砍伐以及草本植物的割除,但植物物种个体数量和 生物量无显著减少,一些电站因光伏板遮阳保湿,物种略有增加。电站建设对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不 大,但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光伏项目的实施使林地用途改变,破坏了一定数量的地表植被,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区域内景观潜在的美学价值,但范围较小,对自然景观风貌的影响不大。项目区 域内水土流失可控,通过保护措施可恢复植被,施工和运行过程有切实可行的污染及影响防治措 施,污染物产生量小,排放达标。项目对区域大气、地表水、声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不会导致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的明显改变。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加强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措施, 并对云南省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作出预警,实现光伏发电产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利用TM数据得到NDVI数据进行植被变化监测的方法,并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1987、1992、1997、2002年TM数据,分析了该保护区1987年至2002年间植被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87年到2002年,该保护区植被总体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部分地区植被有被破坏变差的现象,尤其是在人为活动较多的海拔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