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木兰围场森林固碳能力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与分层取样方法,调查收集了182块林分样地的生物现存量与碳密度,研究了木兰围场6种主要林分的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山杨天然次生林、白桦天然次生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和灌木林6种林分类型的森林碳密度为142.083~218.6947t/hm2,排序为山杨林>灌木林>白桦林>落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制订降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析烟台市赤松-黑松林林分结构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建立林分结构因子和地表可燃物载量相关性,对林分结构因子和可燃物类型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地表可燃物载量显著增大(P<0.05),不同树高、胸径和枝下高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可燃物类型载量总体表现为腐殖质>枯落物>死地被物>灌木;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密度、树高、枝下高呈显著正相关(R2=0.869,P<0.05),死地被物载量与枝下高呈极显著负相关(R2=0.652,P<0.01),枯落物载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R2=0.671,P<0.01);林分结构因子中主要影响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因素为林分空间和树木个体生长,腐殖质和枯落物是地表可燃物的主要组成成分.[结论]可通过间伐、修枝等森林经营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减少烟台市赤松-黑松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腐殖质和枯落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林窗大小对幼苗更新的影响,以赤水河上游次生林中23个林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光照强度和土壤化学性质等空间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林窗内光照强度与林窗面积、边缘木平均胸径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边缘木平均高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土壤养分上,80-160 m2林窗较高,<80 m2林窗较低;环境综合指数上,80-160 m2林窗和>240 m2林窗较高,161-240 m2林窗和<80 m2林窗较低;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在森林经营时,根据需要形成合适的林窗能够保持森林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4.
以宜昌市夷陵区毛黄栌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坡向、坡度、坡位、林分郁闭度以及林地腐殖质层厚度5个立地因子对毛黄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毛黄栌能在石质化严重的土壤上入侵、定居、生长与繁殖,并形成以毛黄栌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但立地条件能极显著地影响其生长;毛黄栌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冠幅均呈正相关关系;坡度与郁闭度、坡度与腐殖质层厚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对5个立地因子进行旋转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并依次命名为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5.
1997年7-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不同海拔,不同林分状史下灌丛蜘蛛群落调查,并应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蜘蛛群落结构异质性;结果表明;植物层次好,灌木种类丰富的次生林蜘各落的结构优于灌木单调的残次和林和人工林,在影响原始次生林蜘蛛群落结构的诸因素中,人为干扰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极度缺水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穗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载荷分别达到了0.9748和0.9651.拔节期补充灌溉处理的穗粒重较不补灌提高62.2%~77.8%,拔节期补充灌溉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穗粒重和穗重并减少秃尖长度,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森林择伐对林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汪清林业局30a来实施择伐作业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森林择伐对林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可以促进森林更新和生长,缩短择伐周期,调整了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组成;并且按照采伐量不大于生长量的原则确定择伐始伐立木直径。  相似文献   

8.
在湖南省茶酸县设置了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试验基地,面积为10hm^2。经详细调查分析,认为这种林分低质低效的成因主要有特殊的岩性、土壤条件、人为活动频繁和长期缺乏经营管理以及历史等5个方面的原因。设计采取的改造措施主要有:补植造林(包括间伐补植与不间伐补植实验、造林整地方式试验、补植施用基肥试验和植物材料筛选试验);林分密度调控;试验林施肥;封山育林等,并进行了林分改造正交试验设计和为期5a的改造经营效果定位观测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林火种类、火行为等对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的响应,围绕山东半岛昆嵛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地表可燃物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3个地形因子(坡度、坡位与海拔)、3个林分因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郁闭度),比较不同林分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可燃物负荷量等级分布特征和林火行为趋势,分析不同层次可燃物的负荷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之间可燃物垂直分布呈显著性差异,各林分地表火形成树冠火的概率存在差异,表现为赤松-刺衫林>赤松纯林>赤松-华山松林>赤松-火炬松林>华山松纯林>火炬松纯林>赤松-麻栎林>麻栎纯林;枯落物层负荷量与郁闭度、胸径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草本层和灌木层负荷量均分别与坡位、郁闭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草本层负荷量还与树高、胸径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分赤松木材密度及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人工林赤松木材的生长轮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和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林材的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赤松纯林中赤松木材的基本密度比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的高,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宽度比赤松纯林中的大,而松纯林和赤松与少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天然赤松林更新种群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赤松林更新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描述,认为赤松更新种群星聚集分布格局;回归分析比较说明以及生态因子—更新三维图展示了生态环境对赤松天然更新的影响.同时,对不同年龄更新苗的存活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图示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天然赤松母树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更新、种子传播规律。经调查分析:赤松的胸经速生期是第7年开始到20年,树高速生期是第5年开始到20年;正常生长的赤松林是在第20年时开始结实,第50年时种子质量开始下降;为了保证母树林的稳产、高产,保证种子质量,应在第15年时进行疏伐,50年后停止采种,赤松种子的有效传播距离是20~30m,赤松在林冠下以及撂荒地上更新均为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原始林经采伐后天然更新为次生林或营造为红松人工林,其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整体肥力水平最高,次生林居中,人工林最低;3种林型下,土壤酶活性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   

15.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生长进程及其生长阶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划分延国地区天然赤松林立地级的基础上,根据中等级上不同密度赤松林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赤松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认为,赤松属早期速生,是生长持续期很长的树种,并对赤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阶段进行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16.
山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工林内樟子松天然更新数量较多,分布状态一般较好,但年龄结构不合理,长势不良。林外天然更新的植株数量、分布状况和生长势很好。影响林內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是林内总体光照条件,这主要体现在郁闭度大小及更新苗在林分中的位置上,也受间伐与否及林龄和密度大小影响。影响林外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是风向及离林缘距离,灌丛有无及土壤裸露程度的影响也较大。在离林缘顺风侧50m以内和迎风侧10m以内、无灌丛、土壤裸露度大的情况下,林外裸地天然更新的植株数量、分布状态及生长情况都能满足营林要求。此外,对天然更新在人工林培养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研究区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不同林龄的林冠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及土壤层的持水量进行了观测,并通过SAS数据处理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自然降雨与林冠截留的回归方程,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持水比率及持水速率的表达式,并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持水量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持水量依次增大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持水能力呈下降趋势,天然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持水量高于人工油松林。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东南岭小坑自然保护区5种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土壤肥力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5.83±0.34)%)、土壤全N质量分数((0.369±0.019)%)较其他林型高,且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型的土壤碳氮比不同,其中马尾松林地最高(24.69±6.01),常绿阔叶林最低(15.77±1.59).各林型间土壤全P质量分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均是以毛竹林林地质量分数(P,(0.045±0.001)%;K,(79.00±4.03)mg/kg)最高,表明毛竹林比较适合本地生长,对地力维持有一定作用,可以适当发展.除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外,其余3种林型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P缺乏,当地在林业经营措施中可适当施加P肥以提高地力.5种林型综合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576)>毛竹林(0.481)>针阔混交林(0.196)>马尾松林(-0.558)>杉木林(-0.694),说明地带性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是当地最佳的林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平均年龄为40年)的直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天然赤松林的胸径分布表现出由正态分布型转向韦布(Weibull)分布型,偏度由负偏趋于正偏,峭度逐渐变大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供合理经营等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