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沙棘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沙棘叶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及其沙棘叶生理功能、作用和已完成的沙棘叶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沙棘叶具有产量大、易收集、采集周期长、生产加工工艺简单、易贮藏等优于果实的自然优势,对沙棘叶进行开发和研究将有利于促进沙棘资源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沙棘果实-果柄系统振动采收机理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在西部广泛种植,用于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其果实营养丰富、有较高经济价值,但采收非常困难,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改变人工采摘的状况,有必要进行沙棘的机械化采收研究。为此,研究了沙棘果实与果柄脱离的振动采摘机理,建立了双自由度受迫振动物理模型,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并采用数理微分方程求解得到沙棘果实-果柄系统稳态受迫振动输出解及采摘惯性力。同时,通过贝塞尔函数曲线模拟果实的几何形状,得出果实几何轮廓曲线方程,并利用Pro/E的函数功能画出沙棘果实的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果实-果柄系统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结果比较相符,频率在18~46Hz范围内时,果实部分产生共振且主振型最大,故果实的最佳采摘频率范围可确定为18~46Hz。该研究为沙棘振动采摘装备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沙棘标准化促进沙棘资源建设和产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大规模的种植与开发是近20多年来,随之沙棘标准不断完善,现已颁布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20多项、企业标准多项,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沙棘标准涵盖了种子、苗木、育苗、种植、验收、效益监测、沙棘汁加工、沙棘果叶的采摘、沙棘籽油、沙棘黄酮、沙棘原汁等资源建设、行业管理、产品加工及产品标准等各个方面。这些标准的出台,有效地规范了育种、育苗、种植和管护过程,提高了种植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材率,加快了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资源开发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山西各类沙棘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山西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各类沙棘叶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评价与开发利用沙棘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沙棘叶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5月-7月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沁源和方山产区的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同时看到,普遍沙棘桔红果叶总黄酮含量高于橙黄果叶;沙棘雌株叶总黄酮含量高于雄株叶。结论:6月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沁源和方山地区可能为山西沙棘叶的最佳产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内蒙古2个育种基地共8个沙棘群体的沙棘叶在不同时期叶中有机酸、脂肪、灰分、粗蛋白、全氮以及粗纤维常规成分进行了含量及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杂交对子代叶中常规生化成分的改良效果不显著,子代群体叶中的常规生化成分与双亲相近,更好的改良途径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砒砂岩区沙棘人工群落中,沙棘层鲜重平均占89%,草本层占11%。沙棘标准株鲜重生物量随树高分布模型为Cubic模型,即最下层生物量较小,向上增加很快,然后随着高度上升,生物量逐渐减少。对于2a、4a、6a、8a、10a等5个林龄,沙棘枝干鲜重的主要分布层次分别为0-40cm、0-120cm、0-140cm、0-160cm、0-210cm,即枝干重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不断向上延伸;而叶鲜重的主要分布层次分别为20-70cm、60-140cm、70-180cm、60-190cm、120-230cm,叶重量也随林龄的增加,其聚集重心部位不断向上转移。生产实践中应通过调节密度(如带状间伐)等,使叶的分布层次下移,这样将有利于沙棘果、叶的采摘,同时,也能防止由干旱而造成的沙棘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致死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2个沙棘杂交子代群体、亲本群体及对照实生中国沙棘在不同时间的沙棘叶游离黄酮和部分叶样的水解黄酮甙进行了分析。对内蒙古坝口子和九城宫2个基地7个群体的沙棘叶分析表明:沙棘叶中槲皮素、异鼠李素及桑色素等黄酮组分均处于非游离状态,而只有芦丁以游离态存在。从2个基地研究群体的游离总黄酮变化来看,6月初到7月中旬叶中总黄酮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坝口子群体变化在800~1000mg/100g,九城宫各群体叶中游离总黄酮含量变化在900~1380mg/100g之间。对九城宫的杂交子代群体和当地中国沙棘2群体的叶水解黄酮甙进一步分析发现,沙棘叶中主要有3种黄酮甙、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奈酚。该2群体叶中槲皮素的含量集中在6月1日到8月15日之间,变化在0.3~0.4g/100g,异鼠李素含量变化在0.27~0.38g/100g范围内;山奈酚2群体叶中含量接近,变化范围在0.6g/100g~0.2g/100g,水解总黄酮甙含量则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2群体变化范围在1.3g/100g~0.79g/100g。  相似文献   

8.
将沙棘叶粉碎,在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60℃的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水和60%乙醇连续3次提取沙棘叶,每次提取2h。研究了沙棘叶中茶多酚、儿茶素、芦丁、槲皮素和维生素 C的提取量和提取率。结果表明,除茶多酚外,醇提优于水提。连续3次提取优于一次提取。沙棘叶细胞中这5种成分,按极性大小,溶出量和溶出速率是:儿茶素>茶多酚>芦丁≈维生素c>槲皮素。它们在沙棘叶中的含量,茶多酚(包括儿茶素)含量最多,其次是黄酮类(芦丁和槲皮素)和维生素C。茶多酚的含量高于黄酮和维生素C10倍以上。而芦丁的含量又高于槲皮素约4.3~4.5倍。  相似文献   

9.
机械振动式沙棘采收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沙棘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果实采摘尚无成熟机具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机械振动式沙棘采收机。该机具采用曲柄滑块机构将动力输出的圆周运动转化为振动头的直线往复运动,振动头在往复运动下振摇沙棘果实,从而实现沙棘果实采摘。经试验测定,该机具果实采净率达93%以上,浆果完好率为88%,作业生产率为48.9 kg/h,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机小巧轻便,针对现阶段沙棘种植无固定模式的特点,由工作人员手持即可工作,工作适应性很强。  相似文献   

10.
超声循环提取沙棘叶中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研究了超声循环技术在沙棘叶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对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等不同提取溶剂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乙醇是提取沙棘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溶剂。采用常规索氏、超声与超声循环方法提取总黄酮表明,超声循环提取法可提高沙棘叶中总黄酮的提取效率,超声循环提取10min已经达到了索氏提取6h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鲜茶叶智能分选系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机采鲜茶叶中混有各种等级的茶叶,针对风选、筛选等分选方法难以做到精确细分的问题,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套鲜茶叶智能分选系统,搭建了基于7层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通过共享权值和逐渐下降的学习速率,提高了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性能。经过实验验证,该分选系统可以实现鲜茶叶的自动识别和分选,识别正确率不低于90%,可对鲜茶叶中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单片叶、叶梗进行有效的类别分选。  相似文献   

12.
制茶的第一道工艺就是茶青的采摘,茶青采摘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和产量。现在优质茶青都是手工采摘,强度大,效率低,采茶机能够降低茶农采茶的劳动强度,提高采茶效率。为此,结合河南省科技重大烟机茶叶专项子项目烟叶编杆机,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采茶机滚切刀进行运动分析和建模设计。  相似文献   

13.
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人工采摘茶叶相比,现有采茶机械虽能提高采摘速度,但采摘时老叶、嫩叶一起采,缺乏选择性,并有部分叶片遭破损,降低了原料品质.为此,需要研究具有选择性、低损伤率的自动采摘方法.本文采用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图像处理方法,实现茶叶嫩芽的计算机识别和检测.针对清明期陕西名茶"午子仙豪"茶叶,首先在RGB颜色空间中提取茶叶图像的G分量,并采用双阈值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然后根据茶叶嫩芽的形状特征,检测茶叶嫩芽的边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识别方法能有效分辨出茶叶嫩芽,识别准确率为94%,为实现茶叶嫩芽的自动采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实现机械采摘桑叶为目的,设计一款能自动实现桑叶采摘的往复式桑叶采摘机。桑叶采摘机包括往复式桑叶采摘装置、桑枝定位装置和行走装置。为了使桑叶采摘机能够准确地完成桑枝定位、顺利地进行桑叶采摘,桑枝定位装置对桑枝进行定位,行走装置带动桑叶采摘机运动至工作位置,之后由往复式桑叶采摘装置进行桑叶采摘。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确定桑树的生长情况,结合往复式桑叶采摘机的运动进行机械采摘桑叶的效益分析,得到机械采桑效率为422.4kg/h,采摘6.67hm2桑园所需费用为2 093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流形学习算法的柑橘叶片氮含量光谱估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形学习算法的柑橘叶片氮含量光谱快速检测方法。分别在萌芽期、稳果期、壮果促梢期和采果期,使用ASD Field Spec 3光谱仪采集了柑橘叶片的反射光谱,并同步采用凯式定氮法测定叶片的氮含量。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各个生长期小波去噪的最佳参数组合,然后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多维尺度变换、局部线性嵌入、等距映射和拉普拉斯特征映射5种流形学习算法对原始光谱和经小波去噪后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将特征数据导入支持向量机回归建立柑橘叶片氮含量预测模型,4个生长期的最佳验证集模型决定系数依次为0.901 4、0.934 4、0.895 4和0.877 9。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流形学习算法都能有效地用于柑橘叶片氮含量预测,为柑橘叶片氮含量快速无损检测、生长态势监测和变量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Changes in the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EC 3.6.1.1) activity and the chlorophyll and -amino nitrogen levels were studied in excised leave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cv. Ratna) subjected to various degrees of water stress. Chlorophyll level decreased and a-amino nitrogen level increased in the turgid leaves floating on water; these changes were accelerated when the leaves were subjected to water stress (Figs. 2, 3). The decrease with time in the activity of alkaline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and the increase with time in the activity of acid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in water-floated turgid leaves were accelerated following water stress (Figs. 4, 5). There was an accelerated decline in the ratios of alkaline to acid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activity in stressed compared to turgid leaves (Fig. 6). It was concluded that water stress enhances the senescence of excised rice leaves and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activities of alkaline and acid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s can be taken as indicators of water stress in rice leaves.Work supported by grant from the Extra Mural Research Unit,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New Delhi to Dr. D. Mishra. Mr. S. Dwivedi is a 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 Junior Research Fellow  相似文献   

17.
通过常规淹灌、垄作浸润、控水湿润和间歇灌溉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理效应的研究表明:垄作浸润和控水湿润灌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高。垄作浸润和控水湿灌溉既能减少上位叶(倒一、二叶)的叶绿素、全氮量,防止贪青徒长,又能延缓下位叶(倒三、四叶)的衰老,增加光合作用源的功能时间,同时垄作浸润和控水湿润灌溉的水稻叶片有较高的净光合率(NPR)和气孔导度(CS),增强了光合作用源的强度。节水灌溉能提高根系活力,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根系早衰之间的矛盾。可见垄作浸润和控水湿润灌溉的水稻具有更好的水分代谢和光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中采用岩棉种植番茄植株,分析了在总光量一致的基础上红光背景下蓝光补充介入和蓝光取代介入两种非连续供光模式对番茄植株营养液无机元素吸收及叶片色素光谱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续红光相比,蓝光以不同方式介入均降低了番茄叶片中K元素含量而提高了茎中K元素含量,蓝光介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番茄K元素由茎向叶片的运输;蓝光以不同方式介入均提高了番茄地上部中Mg含量(增幅8.93%~13.63%),而降低了地上部Fe含量(降幅28%~48%)及Mn含量(降幅3.93%~21.24%)。其中蓝光补充介入模式下番茄叶片中Mg元素含量随着蓝光补充强度的升高而增加,叶片Mg含量在蓝光取代介入模式下高于蓝光补充介入模式而地上部Fe含量趋势则相反,蓝光取代介入的非连续光模式较蓝光补充介入模式而言更有利于刺激叶片中Mg的积累而抑制地上部Fe的积累。与连续红光相比,蓝光以不同方式介入后番茄叶片色素光谱参量Hue值(色相角)和MCARI值(修正叶绿素吸收比指数)均有所提高,相反,Red/Green值(红绿区域光谱反射比)均有所降低,蓝光补充介入模式下叶片Hue值和MCARI值随蓝光补充强度的升高而增大,R/RB80处理下Hue、MCARI值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4%、124%;蓝光取代模式下Hue值和MCARI值随蓝光间歇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R/RB(1h)处理下Hue、MCARI值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6%、215%。番茄叶片在绿光波段的反射率与各处理下Hue、MCARI值变化趋势接近,而番茄叶片中Mg元素含量与叶绿素光谱参量呈正相关性。蓝光取代介入的非连续光模式较蓝光补充介入模式而言更有利于刺激叶片类胡萝卜素分解和叶绿素积累,非连续供光模式通过调控番茄植株无机元素的吸收进而作用于叶片色素的形成。本研究为无土栽培番茄光环境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树文  修成  董元  姚煜  李晓峰  李雷  刘珺 《农机化研究》2022,44(4):119-126,268
针对野生刺五加叶片中黄酮含量的测量方法繁琐、时间较长及需破坏叶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对不同时段的刺五加叶片中黄酮含量的估算模型。首先,分析提取地域、年龄、长势相近的20株刺五加叶片光谱特征,通过对叶片进行烘干、磨粉及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化学方法测得叶片中黄酮的真实含量,并选择4种预处理互相结合、比较的方式,判断出最优预处理模型;通过SPA与PCA算法的结合,选择出较明显的特征波段,通过MatLab2018a将特征波段的反射率分别与40组预测集验证相关性后,再分别选取预测值和20组实测值与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型建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的校正集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8649、0.7976、0.8485,支持向量机建立的模型的校正集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7526、0.7742、0.7243,证明SNV和1 Der结合的预处理方式与BP神经网络所构建的模型效果最好。研究为高光谱技术对刺五加叶片中黄酮的反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会提高工业和药用采摘的效率及刺五加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