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筛选出适宜制造控释肥料的核芯肥料粒径和包膜厚度,以便达到节省包膜材料用量,降低包膜控释肥生产成本的目的。通过玉米盆栽试验探讨核芯肥料粒径、包膜厚度对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含氮量和氮素利用率、控释肥料肥效的影响。粒径和厚度只有在第一、二造时对玉米地上部含氮量有显著性影响,第三造时无显著影响;粒径和厚度对单造以及三造累计氮素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且包膜控释肥料处理的玉米氮素利用率要高于或显著高于复合肥处理的。核芯肥料粒径对玉米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大颗粒可代替小颗粒。包膜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生物量,相对于未包膜的复合肥处理,平均提高了32.6%。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所占比例对玉米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玉米植株性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为评价参数,对硝态氮含量不同的硝基复合肥进行肥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所占比例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的含量为4%时,其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强度及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硝态氮含量为2%的硝基复合肥,且与硝态氮含量为6%的硝基复合肥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的含量为4%即可较好的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筛选抗旱玉米品种和抗旱评价指标,进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研究,最终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节水,是研究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课题。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辽宁省近几年最新选育的12个玉米杂交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苗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形态和光合生理等性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找出了不同时期水分胁迫下光合抗旱指数与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筛选出了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结果如下:苗期水分胁迫缩短了58%供试品种抽雄至散粉期时间,延长了83%供试品种的ASI,而铁研120在水分胁迫处理后ASI比对照短,且和其他品种相比,该品种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水分胁迫处理,光合抗旱指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蒸腾速率抗旱指数与产量抗旱指数相关性较强。不同水分胁迫时期的产量抗旱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铁研120和铁研58综合抗旱性较强,在苗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受到水分胁迫,在籽粒成熟期均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已超过600万hm2,其中黑龙江省西部、北部等传统旱区占30%以上,由于干旱造成的玉米减产15%以上。30%2-(乙酰氧基)苯甲酸可溶性粉剂(旱立停)对减少植物叶片水分蒸腾,保持植物水分,增强植物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抗旱节水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为了探索抗旱节水的新途径和方法,本试验通过对不同使用方法及不同剂量的30%2-(乙酰氧基)苯甲酸可溶性粉剂(旱立停)在黑龙江省玉米抗旱增产效果和对玉米安全性研究,确定了30%2-(乙酰氧基)苯甲酸可溶性粉剂(旱立停)在黑龙江省玉米抗旱增产效果最佳的剂量及使用方法,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肥料类型及用量对玉米产量形成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普通尿素和包膜复合肥对夏玉米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对夏玉米干物质量、籽粒灌浆速率、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讨论氮肥效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与普通尿素相比,相同施氮水平下,包膜复合肥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灌浆速率均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比普通尿素平均提高6.9%。包膜复合肥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偏生产力(PFP)比普通尿素平均分别提高6.6%和9.8%。包膜复合肥施用量较高时对产量、AE和PFP的增加效果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复合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效率,其原因是提高了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速率。随着包膜复合肥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6.
玉米抗旱保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50%以上,干旱成为限制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而玉米生长发育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因此采用综合措施,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经济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率,是玉米抗旱栽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施氮量下普通尿素和包膜复合肥对夏玉米氮肥效率和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对夏玉米干物质量、籽粒灌浆速率、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讨论氮肥效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显示,与普通尿素相比,相同施氮水平下,包膜复合肥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灌浆速率均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比普通尿素平均提高6.9%。包膜复合肥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偏生产力(PFP)比普通尿素平均分别提高6.6%和9.8%。包膜复合肥施用量较高时对产量、AE和PFP的增加效果更显著;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复合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效率,其原因是提高了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速率。随着包膜复合肥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8.
棉花天鹰椒间作施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棉田为对照,重点探讨了棉椒间作施肥的效应。结果表明,棉椒间作既维持了较高的棉花产量水平,又显著提高了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且对该地区现有可支撑水资源有明显适应性。750.0 kg/hm2K2SO4复合肥间作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更加稳定且较高,施肥主要是进一步提高间作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PEG处理幼苗和盆栽水分胁迫不同玉米自交系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渗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发芽和幼苗培养试验,同时进行室外盆栽控制水分,在苗期和开花期进行中度水分胁迫试验测定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EG处理后,所测定的指标与田间水分胁迫一样具有相同的趋势,都表现电导率上升、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片水势增大,说明利用PEG处理模拟水分胁迫,能够达到与田间水分胁迫相似的效果.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抗旱鉴定指标与水分胁迫下的籽粒产量表现极显著相关.因此可以利用PEG模拟干旱胁迫代替盆栽、田间水分胁迫对玉米种质进行抗旱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笔者研究了沼渣和化肥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以牛粪为主要原料的沼渣资源化利用及农牧沼循环农业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在海林农场白浆土试验田播种期施入经过发酵的新鲜沼渣,采取沼渣、沼渣+复合肥及复合肥3种施肥模式,施肥量设7个水平。在玉米成熟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株高、穗位高、产量、穗长、穗粗等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沼渣和复合肥混合施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其中施用复合肥使玉米穗长、穗粗分别增加17.46%、10.68%;复合肥+沼渣模式可以使玉米穗长和穗粗增加10%左右。施用沼渣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对防御倒伏有一定作用。沼渣和化肥混施,玉米产量比对照增加50%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穗长和穗粗与产量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性状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没有倒伏情况下,玉米植株长势越好其产量越高。沼渣可以替代一部分化肥的效应,通过与复合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施用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剂型基质氮肥对玉米田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8种施肥处理,包括无氮对照、常规氮肥和6种剂型(1%~6%,按1%递增)基质氮肥,测定田间氨挥发、土壤矿质氮、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植株氮吸收量、氮肥生理效率、氮肥表观效率、氮肥农学效率等指标。研究表明:不同剂型基质氮肥处理的田间氨挥发总量比常规氮肥处理显著减少9.5%~45.9%。田间氨挥发量随基质材料添加量的提高而减少。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2%~6%剂型基质氮肥处理显著提高吐丝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幅7.1%~17.8%)、籽粒产量(增幅5.2%~19.4%)、氮肥表观效率(增幅21.1%~55.0%)和氮肥农学效率(增幅22.5%~38.1%)。可见,施用基质材料添加量≥2%的基质氮肥,可减少玉米田间氨挥发、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有机肥替代(PMO) 3个施肥模式,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和密度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对土壤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LAI)和花后耗水量。在块茎膨大期,高密度处理的LAI较低密度增加了3.64%~15.01%;花后耗水量在2015—2016年较低密度增加了6.50%~48.52%。与PM处理相比, PMN和PMO均能提高花前土壤温度、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的马铃薯叶片SPAD值和LAI,其中LAI在花期增加了10.42%~44.26%。PMN和PM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增加花后耗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在块茎膨大期地上生物量较PM增加了6.95%~49.85%。PMN能提高低密度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015—2017年产量较PM和PMO分别提高了9.96%~20.87%和13.64%~17.6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46%~20.81%和13.25%~45.24%。因此,增加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化肥减量追施或有机肥替代均可显著促进马铃薯花后耗水和提高LAI,使马铃薯块茎产量和WUE显著增加,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增产增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 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一道清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旱地农业水肥管理以及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油用亚麻氮磷配施后土壤水分分布及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含水量有较大的影响,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油用亚麻各生育时期100 cm以下各土层含水量均表现为施磷处理高于不施磷处理;在子实期高氮施磷处理的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不施磷肥处理,分别高4.38%、3.37%和3.66%;氮、磷单一施用时,土体供水的贡献率均偏向于某一土层,而氮磷配施时,各个土层土体供水贡献率都表现适中;高氮施磷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1062.50 kg/hm2 和2.60 kg/(mm· hm2),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8.12%~16.76%;WUE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7.31%~15.77%。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几种缓/控释肥在宁夏淡灰钙土上的氮素释放特性和生物学效应,寻求合适的缓/控释组合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氮磷钾等养分供应下研究了5个施肥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几种缓/控释肥在土壤中的氮素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不施氮处理,施用缓/控释肥可提高春玉米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同时也能显著促进地上部氮、根系氮和总氮吸收量,其氮肥利用率达33.9%~39.7%,较NPK平衡施肥(31.5%)提高了2.4%~8.2%。自研制缓/控释肥在土壤中的氮素释放天数在65天左右,释放高峰在第32天前后;而商品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高峰在第17天前后,65天后依然有较高的氮素释放。因此,与商品包膜尿素相比,自研制缓/控释肥的氮素释放周期有待延长,但其对春玉米生育前期的氮素供应相对充足。  相似文献   

16.
聚天门冬氨酸螯合氮肥减量基施对东北春玉米的增效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16年和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公主岭试验站(43°29'55'N,124°48'43'E),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SP螯合氮素(PASP-N)的不同施肥量全基施处理,探讨东北春玉米PASP螯合氮素减量全基施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相比CN,PASP-N在总施氮量减少1/3的条件下,玉米增产0.9%~3.0%,穗长增加0.5%~2.9%,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增大18.5%~22.3%,秃尖长降低13.8%~46.7%,株高及穗位高分别降低1.5%~2.5%和0.7%~8.4%。PASP-N处理下,花期玉米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降低1.4%~19.8%,花后30 d穗位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提高18.5%~33.1%,花后20 d穗位叶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增高0.8%~6.4%。多项式曲线模拟结果表明, PASP-N和CN处理全基施最佳氮用量分别为185.3 kg hm~(–2)和219.1 kg hm~(–2), PASP-N比CN少施氮肥33.8kg hm~(–2), PASP-N产量比CN高108.9 kg hm~(–2)。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分别比常规氮素处理增加51.3%~54.4%、2.9%~104.2%、28.9%~126.6%和48.0%~405.2%。因此, PASP螯合氮肥能促进东北春玉米籽粒灌浆中后期氮素代谢,提高玉米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复合微生物肥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合理用量,以庄薯3号为材料于2015年在宁夏南部雨养农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化肥等量养分条件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以及主茎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大中薯重量百分比。与常规化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提高了马铃薯还原糖、维生素C、淀粉及干物质含量,提高了马铃薯品质。马铃薯增产率为1.0%~1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率为4.3%~17.6%,通过水肥效应方程拟合得出复合微生物肥的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施肥量分别为954.8和1415kg/hm2,在宁南旱地施用750kg/hm2时即可获得高产,因此分析认为宁南旱地马铃薯施用量在750~1415kg/hm2范围内能可获得高产并实现水分高效。  相似文献   

18.
不同有机肥料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在有机生产条件下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料对番茄生长、养分平衡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农家堆肥、精制有机肥、沼渣为供试有机肥料,进行等氮投入,其中精制有机肥在此基础上额外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结果表明:有机肥适量施用能显著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株高、茎粗、开花数、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好于不施肥对照,增产效果显著。等氮条件下不同有机肥料增产幅度在9.2%-14.4%之间。肥料氮磷钾养分平衡指数分别波动于3.06~3.35、7.77~23.65、1.66~2.88之间,而氮磷钾的利用率则分别波动在7.37%~9.51%、1.49%~4.39%、9.10%~15.32%之间。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并未显著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肥料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养分平衡指数上升。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增加了番茄可溶性糖、固形物、Vc含量以及糖酸比,降低了硝酸盐含量,从而提高了番茄果实品质。研究揭示,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以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但过多的有机肥投入无济于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增长,相反还可能存在着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及肥料效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伯仁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322-326
摘要:通过对红壤旱地13年连续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地区红壤旱地上: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其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表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在N处理中,前5年比CK处理,玉米平均增产213%,小麦增产96%;10年以后,玉米平均减产45%,小麦减产85%;在NP、NK、NPK处理中,与N处理具有相同的趋势;在NPKM、M处理中,玉米和小麦产量表现为平稳和轻微的上升趋势。肥料的利用率变化与产量变化具有同一性。为提高红壤旱地玉米和小麦子粒的品质,使用化学氮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同时化学氮肥对玉米和小麦子粒品质提高效果大于有机氮。  相似文献   

20.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 12 000 kg 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95%,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增产2.27%~5.33%。超高产夏玉米吐丝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30%~47.78%,保证后期氮素养分充足供应对于夏玉米达到超高产水平至关重要;氮肥后移可促进超高产夏玉米后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降低夏玉米茎和叶片氮素的转运率,显著增强灌浆期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灌浆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蛋白质产量;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88%~9.70%、农学效率提高0.96~2.21 kg kg-1,以“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氮肥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