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问题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为农民的流动和分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农民群体在流动和分化中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再社会化高潮。农民阶层在再社会化过程中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一个现代性成长的过程,在个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本分即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驱动力、再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大都市里看不见"农民工"的身影,笔者常听日本人说:"在日本,没有城乡差别"。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但日本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对农民工与市民社会交往构成影响的因素中,决定社会交往的是群体阶层结构条件上所存在的差别,其社会交往造成障碍是不平等和异质性。本文就围绕农民工与市民社会交往的影响机制研究这一主题,积极展开论述,重点从问题的提出、对框架和研究的分析和假设、研究设计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结果分析和建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工作为从农民群体中分出的一个新阶层,其生存、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农民问题。长期以来,出于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先入为主的同情与支持,将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到位的责任一味归咎于用人单位。农民工由于其阶层意识、农民工职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经常消极配合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措施,致使其社会保障未达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农民工思想意识融入城市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文以农民工阶层认同为视角,运用阶层认同理论,研究了农民工阶层认同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人力资本、职位价值、经济实力、生活感知、父辈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6个主要因素及对应的16个子因素,通过对201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CGSS 2013)的数据分析,发现人力资本、职位价值、经济实力、生活感知和家庭背景对农民工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父辈社会地位与农民工阶层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其中家庭经济实力、社会态度、政治意识、收入水平和工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民工的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也会影响其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6.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农业风险的一些现代性特征,包括在当代中国农业风险中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造风险"成为农业风险的主要来源;由于风险制造主体和过程的隐秘性、风险影响的未知性和长期性,因此现代农业风险包含着利益集团有预谋的隐瞒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农业风险现代性的后果是风险的流动让最弱势的群体成为风险后果的承担者,但最后风险的影响将扩散向整个社会,无人能幸免。最后,认为农业风险的现代性将倒逼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迫使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模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和反思,而消减和规避农业风险则需要全社会、全球的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农民工从整体上已具备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大力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深度转化,从本质与表征上将农民工融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不断演进,经历了从“道统”到“悲剧”的转型过程。时至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促成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对《〈红楼梦〉评论》“悲剧”批评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的论证,需要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究。  相似文献   

9.
农村高额彩礼现象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阶段出现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为从根源上治理这一问题,以晋南D村为例,运用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通过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风险考察,对高额彩礼产生的社会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高额彩礼其实是现代化进程中个人应对风险的“保护壳”,但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使彩礼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并导致了风险的增多。分析表明,高额彩礼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对金钱与物质的追求,而是现代化冲击下农村风险社会中的个人对未来的担忧与不信任。因此,对高额彩礼的治理不能仅仅从移风易俗的角度着手,而应该关注如何化解当前农村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从根本上解决高额彩礼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黎丹  张洋 《广西农学报》2023,(1):1-6+21
乡村文化是乡村现代发展与振兴的精神源泉。中国乡村社会已进入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文化出现转型和重构,引领乡村社会现代发展。当前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中面临着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核心凝聚力尚未形成、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人才衰减和流失、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时代性调适不足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从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生态之变、载体之变、观念之变三个维度,阐述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分析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面临的现实阻滞,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创建乡村文化品牌、创新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等路径,为推动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和城市的推拉力的作用下,中国农民工呈现"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农民工的这种"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是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这种"候鸟式"流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带来一系列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农村荒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农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虽然尤其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大量农民工进城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务工人员过剩而导致的大批农民工失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城市治安问题等。此外,近年来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也与农民工的大量外出有关。这就是农村的土地荒废问题。本文将初步分析此问题的主要产生原因及一些有助于缓解此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颜毓洁  王聪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87-19789,19792
分析了陕西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特征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陕西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特征是依托传统农业,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规模化经营;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建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企业;依托小城镇,发展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依托外出务工奠定的资本基础,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陕西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把优势资源引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间差距;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步伐;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把创业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继续沿袭传统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已经对国家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当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准确定位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群体性特征的演变,国家的法律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应当因时应事地加以调整,以平等的观念指导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农民进城是工人,回到农村也应是农业工人,这样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才能得到持续有效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5.
李艳芳  李庆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22-7524,7526
对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文化的互动传播中的双向传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通过其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束缚下的农村社会,然而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和大众传媒环境的制约,其传播与接收具有一定的混杂性、低层次性和不均衡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大众传媒的引领建构作用以及提升农民工的大众传媒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赵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114-17116
首先探讨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之争,然后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重点指出农村、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问题,最后提出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一个历史概念,其称谓有"盲流、打工仔、打工妹、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等概念;但"农民工"一词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释义尚无定论,已有文献主要考虑户籍、职业、产业、劳动关系、工资和土地等条件,缺乏对这些条件与"农民工"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外延和内涵两种途径,从户籍、土地、流动、目的和企业5个方面诠释"农民工"的概念,认为"农民工"是在异乡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村居民。这是"农民工"称谓的新释义。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或称民工,是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殊的、庞大的、弱势化的社会群体,已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主办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机构,理应在提高进城农民工整体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努力满足广大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旧价值取向与新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存在震荡中的迷失与困惑,成为这个转型时代的过渡性阵痛。双重身份标示出农民与工人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殊混合体,特殊混合体成为青年农民工存在的身份标签。青年农民工进行良性及稳定的人格塑造,需从制度、法律、组织、宣传等方面积极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先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相互机制探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后勾画出包括社会资本提升、中西部发展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力机制。从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创业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对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了自身资本积累不足、缺少优惠政策、创业环境有待完善等主要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融资渠道、农民工素质、发展环境、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