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及GC-MS分析(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和种类。[方法]在活性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GC-MS等方法,结合抑藻试验对广玉兰叶片提取物进行了铜绿微囊藻抑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广玉兰叶片浸取物在浓度8g/L的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7.4%;其正丁醇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抑藻活性物质,能够对铜绿微囊藻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这些具有抑藻活性的物质主要为小分子的醇类、酮类和酯类。[结论]为新型藻类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莉  董昆明  李楠  周晓见  靳翠丽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46-20249,20259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 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 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 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健  叶优静  葛建  孙小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15-20417
[目的]研究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的抑藻活性。[方法]利用不同溶剂(甲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山核桃外果皮中的抑藻活性物质并进行生物检测。[结果]4种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都有抑制作用。在试验所设浓度下,甲醇提取物在20 g/L时,最大抑藻率可达92.2%;无水乙醇提取物在25 g/L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达90.2%;石油醚提取物在浓度为40 g/L时其最高抑制率为76.7%;而乙酸乙酯提取物在25 g/L时其最大抑制率为70.3%。[结论]山核桃外果皮对铜绿微囊藻有抑制作用,其中醇类提取物抑制效果最好,具有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开发新型抑藻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蝗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蝗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黑荆树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最适宜抑制浓度。[方法]以黑荆树提取物为抑藻剂,在25℃温度1 800 lux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然后用560 nm的分光光度计和已知浓度的微囊藻样本,绘制标准曲线,之后加入抑藻剂,通过5个实验批次,比较0~10μg/ml抑藻剂浓度范围内,不同抑制剂浓度对微囊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以确定黑荆树粗提物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不同黑荆树提取物浓度进行了friedman检验。[结果]在6~8μg/ml抑藻剂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细胞呈现出较低的平均秩,表明在这个范围内,抑藻剂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证实了黑荆树粗体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抑制作用,建议进一步探讨其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7.
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晓见  夏洁  靳翠丽  缪莉  董昆明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22-15324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 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 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pH、光照强度以及曝气与否,对不同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7d的培养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均达到90%以上,随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同起始pH的培养液,最终的pH趋向于9.0~9.5之间;在1000~4000lx的光强范围内,韭菜浸提液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光照强度(1000lx)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要好于高光照强度处理,即最佳的生长光照强度并不有利化感作用的发挥;同时,曝气相对非曝气条件而言,曝气条件更有利于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pH、光照强度、是否曝气均影响韭菜水溶性浸提液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探讨这些环境因子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效果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pH、光照强度以及曝气与否,对不同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7 d的培养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均达到90%以上,随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同起始pH的培养液,最终的pH趋向于9~9.5之间;在1 000~4 000 lx的光强范围内,韭菜浸提液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光照强度(1 000 lx)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要好于高光照强度处理,即最佳的生长光照强度并不有利化感作用的发挥;同时,曝气相对非曝气条件而言,曝气条件更有利于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pH、光照强度、是否曝气均影响韭菜水溶性浸提液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探讨这些环境因子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效果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防治石榴枯萎病的植物源农药。[方法]以石榴枯萎病菌为供试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洋葱、甘草、胡椒、番茄茎尖和厚朴叶的提取液对石榴枯萎病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5种植物提取液对石榴枯萎病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不经稀释的提取液效果较好,其中,洋葱、甘草、胡椒提取液对供试菌种的抑菌率较高,分别为66.50%、69.01%、72.40%,番茄茎尖和厚朴叶提取液的抑菌作用次之,抑菌率为64.49%和61.48%。[结论]植物源农药提取液的原液对石榴枯萎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月份厚朴叶多糖体外清除羟自由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月份厚朴叶多糖体外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方法]以不同月份厚朴叶为原料,通过提取及分离纯化得到厚朴叶多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月份厚朴叶多糖对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并与抗坏血酸(Vc)的抗氧化性进行了比较。[结果]不同月份厚朴叶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抗坏血酸(Vc)比较,厚朴叶多糖具有更强的清除羟自由基能力,8月份厚朴叶多糖的半抑制率圮,。为0.08g/L,相当于O.12g/Lvc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同等浓度条件下,10月份厚朴叶多糖在较高浓度时比抗坏血酸(Vc)的抗氧化活性更高。[结论]不同月份厚朴叶多糖在受适浓度范围内对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田光辉  刘存芳  赖普辉  孙志锋  赵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74-18776,18942
[目的]对秦巴山区野生藿香枝叶中萜类物质进行了提取和分离,并对其萜类物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方法]用浓度95%的乙醇对藿香枝叶粉末进行浸提,并将所得浸膏分散在水相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将所得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用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法分离其中的萜类物质;运用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现代光谱技术对所得的萜类物质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单晶X-衍射技术确定其晶体分子的构型和构象。[结果]从藿香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化合物。该二萜类物质是Longikaurin D,其晶体属于orthorhombic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45 1(4)nm,b=1.061 5(5)nm,c=2.237 1(10)nm,α=β=γ=90.00°,Mr=404.43,V=2.007(16)nm3,Dc=1.352 mg/m3,Z=4,F(000)=872,μ=0.103/mm,R1=0.076 7,ωR2=0.146 8。[结论]首次从在藿香中分离出二萜类物质Longikaurin D,为开发和利用藿香中的萜类物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喙尾琵琶甲提取物对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喙尾琵琶甲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得不同极性部分,运用MTT法观察不同部分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粗提物、石油醚和氯仿部分三者最高浓度(300μg/ml)对K562、HL-60、A549的生长抑制率均>69%,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100μg/ml。[结论]喙尾琵琶甲粗提物、石油醚和氯仿部分对K562、HL-60、A549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茶树紫色芽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层析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茶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以茶树紫色芽叶为原料,通过提取、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再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种花青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花青素粗提物在465~550 nm波长范围内有花青素特有的吸收峰,可以初步确定花青素粗提物中含有花青素。花青素粗提物在浓盐酸中显粉红色,且其在KI·I_2试剂的作用下不产生棕色沉淀,表明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青素粗提物中,而且其中不含有咖啡碱。显色鉴定结果表明,柱层析出的F8含有花青素。显色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薄层层析出的C2为花青素组分。以紫芽茶为原料,采用乙醇水溶液提取花青素,并通过石油醚脱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所得花青素产率为6.44%。[结论]该研究对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忍冬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忍冬叶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对忍冬叶进行醇提,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后,对其中2个部位进行理化和波谱分析。[结果]提纯后的2个部位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结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均首次从忍冬叶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