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宁夏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翠芳  陈楠  张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74-17078,17081
利用1961~2009年宁夏24个气象站大雾天气观测资料,在对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宁夏雾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宁夏雾的预报指标,建立了宁夏雾的预报模型及预报业务系统。结果表明:1961—2009年,宁夏雾的发生频数呈逐渐增加趋势,南部固原市和中部干旱带发生频数逐渐减少,北部引黄灌区明显增加;固原市发生频数明显多于中北部地区;一年中,秋冬季是雾的多发季节,春末夏初是雾的少发季节。雾出现时,500~700hPa基本为较稳定的西西北气流,850hPa为偏南气流,地面为均压区;500~700hPa相对湿度较小,850hPa到地面湿度较大,850hPa相对湿度在70%~80%.地面湿度接近饱和,850hPaT—Td≤3℃;地面水平运动微弱,高空风垂直切变较小。大雾出现时,500~850hPa垂直速度场均为下沉气流,且多数大雾前日出现降水,近地面层有逆温存在。  相似文献   

2.
选取息烽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0—2020年期间地面观测资料,对大雾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大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降雨量、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息烽县大雾天气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为冬季多夏季少,1月出现大雾最多,7月最少,夜间是大雾天气生成的高发期;雾形成时往往湿度较大,当日有降水并出现大雾天气的概率占73%,风速较小时更有利于大雾天气生成。  相似文献   

3.
解震华 《北京农业》2013,(21):166-16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地面辐射冷却、垂直运动特征及稳定度等方面分析2012年11月18日南昌昌北机场大雾的发生发展。结果表明:机场及其附近雾区的地面净辐射为负值,使得其主要作用表现为辐射冷却,这有利于近地面气温下降,从而有利于大雾的生成;低层相对湿度大,湿度露点差小与中层相对较干的配置构成此次雾发生的水汽条件;低层辐散、下沉运动使得低层暧湿空气在近地面层积聚冷却形成雾滴;低层逆温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条件,而逆温层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FY-2E气象卫星资料、数值预报和自动站资料等,对营口地区2013年10月20—22日的持续性大雾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形势场、水汽条件和层结条件,可以得知:较弱的形势场配合南来的暖湿空气,造成空气湿度大。2~5 m/s的微风对雾的形成与持续最有利。加上前日出现降水,地面相对湿度大;温度露点差为0.1~3.7℃,空气达到饱和。K指数均小于28,且近地面存在3~5℃的逆温,层结稳定;同时,临海的地理位置也为雾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田磊  蔡雄辉  陆琴琴 《北京农业》2013,(15):171-172
基于此以2001~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物理量诊断和探空资料分析方面,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对2012年10月27~28日发生的1次辐射平流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雾前期有降水,为大雾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大雾发生皖北前高空为一致的槽后西北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地面处于高压底部,高压稳定少动;大雾发生过程中,高空为弱偏西气流,中低层有弱冷暖平流,近地层存在逆温层;湿度场上表现为上干下湿,925hPa以下湿度接近饱和;低层有明显的辐散运动,这些都有利于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维持,而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22日营口沿海地区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场、气象要素等入手,对比辽宁省区域性大雾物理量阈值,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物理量定量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近地面逆温、相对湿度和比湿条件预报较差,对省内气压差和10m风速预报较好。此次营口大雾过程为地形槽型,受前期降水和地面冷锋前暖湿空气影响,由于暖湿空气经过冷的下垫面,在近地面层产生水汽凝结并且层结稳定而形成大雾天气,白天由于有云和雾,气温较低并长时间维持,是营口沿海地区大雾维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德安  王凤娇  刘慧  徐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17-1120,1131
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对滨州市2011年12月3-7日和2012年3月16-17日2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雾天气产生的环流形势及其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垂直运动特征、温湿条件等。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及地面较弱的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天气形势;风力小,空气湿度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低层西南气流是大雾形成并维持的主要水汽来源;近地层形成逆温层,使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层垂直运动较弱,对水汽的扩散不利,有利于雾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陈锋立  王春明  任思衡  陈光泽  邓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81-9085,9153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3.2、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12月12~13日西安地区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阶段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RFV3.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大雾的范围、强度和生消过程,但模拟白天雾的强度较弱。这次大雾是平流辐射雾过程,在夜间的辐射降温和弱冷空气的入侵共同作用下,西安地区形成冷气垫,造成逆温产生,逆温的存在为大雾的产生和维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地面湿度大,逆温层结稳定又有效地抑制了水汽向高空传输和能量交换,为大雾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在大雾产生和维持期间,微风有利于近地面的湍流交换,使辐射冷却作用扩散到适当高度,也可使水汽垂直输送到一定高度,有利于雾的产生和发展。而白天太阳短波辐射造成的逆温层抬升是引起大雾减弱和日变化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万静  周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95-17697
选取骆岗机场附近2010~2011年地面逐时观测气象资料,建立年际、季度、月份和短期温升通道与温降通道模糊隶属函数;根据典型大雾发生前3h气象数据,分析湿度与能见度变化趋势;结合气温通道信息与未来湿度与能见度变化趋势预报未来3h大雾是否发生.最后利用2006 ~ 2009年地面资料检验结果显示未来3h大雾预报准确率为92.77%,TS评分为0.828.因此,基于模糊隶属函数大雾短时预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潘忠义  钟志勇  李杰 《北京农业》2014,(27):170-17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25-26日葫芦岛地区一次大雾天气的性质、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水汽、动力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雾的性质主要为平流雾。高空弱脊和地面弱高压的控制有效抑制对流的发展,为本次大雾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近地层西南风为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的丰富的水汽条件。探空资料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近地层逆温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泰安市39年大雾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升国  李凤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93-494,496
用统计学原理对泰安市所辖的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9年的大雾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时间分布特征:全市大雾主要出现在每年1、11和12月,平均雾日分别为2.2、2.9和3.0d;空间分布特征:新泰大雾极差和标准差均最大,分别为57和15d;肥城最小,分别为23和5d。全市年最多雾日142d,最少26d,分别出现在1982年和1995年。一元线性回归法得出全市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率为8.7d/10a。  相似文献   

12.
彭明艳  赵杰  张方方  安迪  伏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70-16271,16376
[目的]探讨徐州市大雾天气的特点及预报方法。[方法]利用1960~2009年徐州地区大雾天气历史资料,对该区大雾的特点以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然后介绍大雾天气的预报方法,最后提出大雾的防灾对策。[结果]徐州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大雾,最多的是12月份,占全年的16.4%;6月份最少,占全年的2.2%,且持续时间较短,浓度也不大;冬半年远多于夏半年,10月~次年2月的5个月即占了全年的2/3。大雾的生成时间主要是在后半夜至早晨前后为最多,而午后出现大雾的情况极少,说明徐州市大雾主要以辐射雾为主,纯平流雾较少,而有时也会有平流+辐射混合雾出现。[结论]该研究为徐州市大雾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1~2006年辽宁省本溪市大雾实况资料及1990~1995年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本溪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场的关系,发现本溪地区大雾的基本变化规律。通过对109个大雾个例的分析,将形成大雾的地面气压场划分为(地面气旋型、高压前部型和倒槽型)3种类型,按照这3种类型归纳出了大雾气象要素预报指标,建立了大雾综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李祖敏  陈绍河  林雪香  曾海萍  杨品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80-16681,16821
利用贵港气象站1961~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贵港大雾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并讨论了08:00出现的大雾与相关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港站大雾多出现在夜间,09:00左右为大雾消散的高峰期;近50年来年平均大雾日数为2.2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春季的3和4月;从年代趋势分析,贵港大雾日数在20世纪60~90年代差异较小,但在21世纪后开始快速增长,年代际间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当08:00气温为14~19℃、相对湿度>96%、风速0~2 m/s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当天或前一天出现0~0.5mm的降水时更有利于大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大雾分区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统计福建省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成雾的气象要素特征,总结出成雾的气象要素指标。基于福建省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利用完全预报(PPI)方法,建立由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逆温等因子的预报概率方程,对大雾分区进行了客观预报。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3~2003年大雾气象资料,分析了连云港市沿海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大雾多发期的特征。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沿海大雾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雾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20世纪70年代大雾最少,90年代最多;大雾月变化呈双峰曲线,主要集中在3~6月和11月~次年1月;一天中大雾多发生20:00~次日08:00,其中以04:00~08:00发生频率最高,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以前,其中以08:00~10:00最多;大雾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大多数大雾都在8 h以内散尽消失,其中大雾持续2 h的比例最高;从连续性特征看,无论哪个多发期,持续2 d的连续性大雾最多,3 d次之;不同季节出现大雾时的风向风速也有所不同,11月~次年1月大雾时的风速90%以上均在3 m/s以下,风向以静风最多,占30.3%,其次是第3象限风向(SSW-W);而3~6月份,大雾时的风速明显偏大,且第1象限风向(NNE-E)最多,占52.2%。  相似文献   

17.
黄滢  江源源  郭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43-15345
统计分析1963 ~ 2009年广西省沿海气象台站雾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特征、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3个方面分析广西沿海雾的气候特征和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广西沿海雾出现最频繁时间段为08:00 ~09:00;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其中以3月为最多,夏秋季很少;雾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广西沿海出现雾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地面高压后部和弱冷空气影响2种.统计广西沿海雾和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广西处于水汽通量的大值区,水汽十分充沛;广西沿海雾形成要有适当的风速、风向;出现雾时地面气温在11 ~25℃;逆温层是出现大雾的有利条件,但并不是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于涛 《农业灾害研究》2019,(3):71-72,75
选用1971—2015年鄂尔多斯市气象观测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近45年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鄂尔多斯市大雾天气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大雾天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进入到80年代则逐渐上升,从90年代往后增加趋势更为明显,总体鄂尔多斯大雾天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鄂尔多斯市大雾天气主要在夏季末和秋季最为集中,而春季4—5月和夏季初出现大雾天气较少;鄂尔多斯市大雾出现在白天的概率为65.4%,夜间出现频率为34.6%;因鄂尔多斯市境内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各个区域的大雾分布有较大差异,近45年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地区大雾天气出现次数较少,东南部大雾天气频繁出现。  相似文献   

19.
刘涛  任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95-6396
利用菏泽市2004年1月~2013年4月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了菏泽市轻雾、雾、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单个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菏泽市的轻雾发生概率分布较为均匀,12个月内皆有可能发生;雾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1月,冬季为雾的多发季节,秋季为雾的第二多发季;菏泽市年出现雾日一般在25 d以下,菏泽市雾天气多为辐射雾。灰霾天气已经成为频发天气现象之一。雾出现时能见度不断下降,温度、湿度性质稳定,气压场稳定,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一次连续大雾的天气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宁娜  陆忠艳  关颖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20-6621,6853
[目的]探讨大雾的形成、持续及消散的原因。[方法]在辽宁省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尤其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对此次连续大雾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此次大雾是由于辽宁处于鞍形气压场中,弱冷空气扩散使地面有多处较弱中尺度辐合区,前期气温较高造成积雪融化,伴随辐射降温和西南平流输送作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同时,由于风速小和上空逆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潮湿空气的扩散;加之华北地区也出现大雾天气,高空西南气流将华北地区的潮湿空气输送到辽宁上空,更加重辽宁大雾的强度。[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空气污染气象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