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长白山区天然核桃楸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长白山区14块核桃楸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林分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核桃楸的生长指标与14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期揭示环境因子对核桃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组成的核桃楸林对核桃楸的生长影响显著,其中含落叶松的核桃楸林中径生长优于其他林分的核桃楸,而且郁闭度对树高影响显著(R=0.5049)。(2)坡向和坡位分别与胸径、材积(P<0.05)和树高、胸径、材积(P<0.01)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而坡度与其材积呈显著负相关(R=-0.5016)。(3)海拔与胸径和材积呈显著正相关(R=0.4918、R=0.5203),经度与材积呈显著负相关(R=-0.5428)。(4)土壤厚度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其树高的影响均显著,作用大小为: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厚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对其胸径的影响均显著,作用大小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中碱解氮含量与材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4)。  相似文献   

2.
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作云  杨宁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8):163-16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包括前期(Ⅰ)、中前期(Ⅱ)、中后期(Ⅲ)和后期(Ⅳ))不同土层(包括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 与0~100 cm土层)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每个恢复阶段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升后降,呈现出倒“U”形规律,TN和TP的含量显著减小(P<0.05),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每土层的4个恢复阶段的SOC的大小具有“波动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N和TP的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后期(Ⅳ)>中后期(Ⅲ)>中前期(Ⅱ)>前期(Ⅰ),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随着植恢复的进行, 0~100 cm土壤SOC、TN和TP显著增加(P<0.05), C/N、C/P和N/P显著减小(P<0.05);(3)相关分析说明: C/N与SOC、SE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N、TP、SWC、S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P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WC、S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P与SOC、TN、TP、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SBD、SE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对土壤中N和P两种元素的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日光温室冬季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光温室冬季栽培条件下,利用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自动监测记录温室内外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室内CO_2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研究各环境因子日变化规律及温室内环境因子与外界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温室内外各环境因子间日变化联系紧密;除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外,其他各环境因子彼此之间都具有极显著相关性;温室内外光照、温室内外温度彼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曲线呈不规则的"n"形,并与温室内外湿度、温室内CO_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日变化呈不规则的"u"形;土壤水分日变化较小,有一个趋同土壤温度变化的微弱变化;温室内环境变化与温室外环境变化联系紧密,温室内温度变化是温室外温光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土壤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最大,温室内光照与温室外光照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短期封育对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短期封育对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方面的影响,对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和平村封育2年后的冬季牧场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放牧的草甸相比,短期封育不但显著提高了春季和夏季的土壤呼吸速率,而且明显提高了亚高山草甸的植被盖度。封育对春季的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相反,显著地提高夏季的土壤温度(P<0.01)。另外,研究发现,在短期封育下,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亚高山草甸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自然放牧状态下,春季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思茅松人工林生长与地形因子和土壤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思茅松树高生长指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坡度、土壤厚度 、有效磷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全钾、有效磷及其组合是影响思茅松生长的主要因子。缺磷少氮是思茅松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或制定营林措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的氮矿化过程,探明土壤在干旱条件下的氮矿化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将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20%(重度干旱处理)、40%(轻度干旱处理)和70%(对照处理)的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分别置于15、20、25、30℃恒温条件下进行了8周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土壤氮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净氮矿化量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在较低温度条件下(15、20℃),不同湿度土壤净氮矿化量表现为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对照,而在较高温度条件下(25、30℃),培养前期的氮矿化量变化规律与低温处理一致,但至培养后期,则表现为对照轻度干旱重度干旱;(3)各种处理土壤矿质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4)土壤电导率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适度干旱能够促进土壤氮的早期矿化,但适宜的湿度更有利于土壤氮的长期矿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求川芎中镉含量与栽培土壤pH及镉存在形态的相关性,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栽培土壤中各形态镉及对应药材中镉含量,并测定土壤pH。川芎镉含量与土壤pH相关分析结果为:r=-0.693**,P=0.001 (P<0.01);川芎镉含量与离子态镉含量百分比的相关分析结果为:r=0.860**,P=0.000 (P<0.01);土壤pH与离子态镉含量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为:r=-0.746**,P=0.003 (P<0.01)。川芎镉含量与土壤pH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离子态镉含量百分比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土壤离子态镉含量百分比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红椿种源在武汉地区的苗期生长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红椿种源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特性,筛选出湖北省较适宜的优良种源,对6个不同种源的红椿在武汉地区生长表现的苗期叶片性状及地径和株高生长量性状进行了测试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地径、株高,还是复叶长宽、小叶长宽和小叶数,不同种源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地径和株高生长量数据,在武汉地区表现较好的种源为江西武夷山种源和江西官山种源,其次是福建来舟种源。对各测试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大小与地径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地径和株高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9;同时,地理纬度除与小叶数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因子均呈不显著负相关,但地理经度除与小叶数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荒漠区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研究沙拐枣种群在沙漠不同生境中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幼苗更新,对绿洲边缘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沙井子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不同地貌类型(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丘间地)和6种微地型(半固定沙丘迎风坡、顶部、背风坡和流动沙丘迎风坡、顶部、背风坡)沙拐枣种群特征、更新苗的数量特征与土壤水分的对应关系及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沙拐枣种群密度、覆盖度表现为:半固定沙丘>丘间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丘间地与流动沙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在流动沙丘最大,丘间低地最小,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种群地径、新梢长无显著差异(P<0.05)。(2)流动沙丘各部位密度、株高、覆盖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半固定沙丘则表现为差异性显著(P<0.05),顶部大于迎风坡和背风坡。(3)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拐枣幼苗数量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丘间地,且与5~ 30 cm土壤水分含量大小相对应。(4)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
对沈阳世博园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论是:(1)园内空气很清洁,负离子浓度约为城市居民区的两倍;(2)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明显,早晨和午夜前后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空气最为清洁,白天午后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3)不同环境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水边>林内>林边广场>开阔草地>温室;(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探讨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的土壤氮组分特征,为评价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氮库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以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和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容重、总有机碳、全磷、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不同林型同一土层,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及中幼龄林之间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与次生杨桦林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全氮与铵态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有机碳、速效氮呈显著相关(P<0.05);土壤硝态氮与速效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凋落物量现存量呈显著相关(P<0.05),与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铵态氮与全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速效氮与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在不同的氮组分中,速效氮、硝态氮作为优势氮种,对小兴安岭椴树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植被生长及...  相似文献   

12.
掌握织金县红托竹荪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通过适当调控土壤,利于红托竹荪生长,也可为红托竹荪的营养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基地土壤-红托竹荪矿质元素钾(K)、钙(Ca)、铁(Fe)、锌(Zn)、硒(Se)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大小为Fe>K>Ca>Zn>Se,红托竹荪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K>Ca>Fe>Zn>Se;富集能力最强的为钾元素;基地土壤-红托竹荪间的矿质元素相关性统计显示矿质元素Fe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a)-红托竹荪(Ca、Zn)、土壤(Se)-红托竹荪(Se)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K)-红托竹荪(Fe、Zn)、土壤(Fe)-红托竹荪(Fe)为显著正相关(P<0.05)。基地土壤间矿质元素的相关关系为:K-Fe、K-Se、Ca-Zn呈极显著正相关;K-Ca、Ca-Se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Ca-Fe、K-Fe呈极显著负相关。红托竹荪中矿质元素K-Zn、Ca-Fe呈显著正相关;K-Ca、K-Fe、Ca-Zn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矿质元素则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土壤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钾、钙元素可能促进红托竹荪对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竹荪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西藏地区土壤湿度季节和区域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影响,基于1980—2009 年西藏地区土壤湿度资料以及西藏38 个站点的气温、降水资料,笔者分析了西藏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30 年来西藏地区年及季节土壤湿度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规律,最小值位于阿里地区,最大值在墨脱以南地区,其中秋季土壤湿度最大,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小。年、季土壤湿度均表现为1980s—1990s 减少,随后增加的趋势。年、季土壤湿度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有显著增加突变点。春季土壤湿度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春、夏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土壤湿度与西藏沿江一线、东部地区的同期降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市城市绿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针对绿地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乔木、灌木)及不同土层深度(0~30 cm、30~60 cm),利用Guelph入渗仪现场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绿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差,饱和导水率不良及以下等级高达63.42%;乔木上层土壤及灌木上层土壤饱和导水率较高,均显著高于各自下层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绿地土壤砂粒含量较高,平均达52%以上,土壤容重偏高,平均为1.62 g/cm 3。土壤质地可显著影响土壤入渗特性,砂粒含量越高,土壤渗透性越好(P<0.01),容重、含水率、砾石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负相关(P<0.05)。深圳绿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差,未来可考虑降低压实程度、提高土壤砂粒含量来改良土壤渗透性。  相似文献   

15.
旨在为樱桃园灌溉管理和土壤水分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实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气象资料,分析其土壤水热特征、相互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樱桃园各层土壤水分在降水和蒸散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补给与消耗且变化特征不一致;土壤温度年内变化大致呈倒"V"型。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稳定性提高。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同步,基本表现为水热同期现象。不同时间尺度下,旱、雨季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随时间尺度增大,土壤温度对气温响应越显著。土壤水热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累积效应,为土壤水分挑选预报因子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趋势受温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的峰值出现在8月3日,整个生长季CO2平均排放速率影响表现为传统耕作>留低茬处理>留中茬处理>留高茬处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免耕留茬处理有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且随留茬高度的增加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土壤含水量和0~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子对四川不同质地浅层土壤水分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预测和定量评估四川农作物区不同土壤质地类型下,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土壤水分和气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地面温度、日照时数5个气象因子对10种不同质地类型浅层10 cm土壤水分影响情况。[结果]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对不同质地类型的关联序不尽相同,湿度和风速对浅层土壤水分影响相对较大。无降水天气条件下,湿度和风速对砂土类和壤土类影响较大,而温度和地温对砂土类影响较小,日照对壤土类影响最小;湿度对粘土类影响最大,温度影响最小,地温次之。有降水天气条件下,湿度和风速对砂土类影响较大,气温和日照较小;各气象因子对壤土类影响各不相同,仅日照相对稳定;湿度和风速对粘土类影响最大,地温次之。[结论]因此,土壤水分的变化,应根据不同质地的类型和天气条件,找出与气象因子影响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才能更好的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壤水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