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为了给贵南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青海省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法等方法,分析贵南县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同时期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贵南县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现象,其倾向率分别为3.2 d.10a-1、1.1 d.10a-1、4.8 d.10a-1和65.6 (℃.d).10a-1。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1994年发生提前突变、终日在1988年发生推迟突变;持续日数和积温均在199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高寒贵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牧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霜冻初日、终日、无霜期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0 ℃霜冻的终日呈极显著的提前趋势,初日呈显著的后延趋势,终日提前的幅度大于初日后延的幅度;无霜期呈现极显著延长趋势,无霜期积温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霜冻终日在1972年发生了提前突变,霜冻初日和无霜期在1970年发生了延迟突变,无霜期积温在1977年发生了升高突变。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高寒贵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牧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霜冻初日、终日、无霜期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0℃霜冻的终日呈极显著的提前趋势,初日呈显著的后延趋势,终日提前的幅度大于初日后延的幅度;无霜期呈现极显著延长趋势,无霜期积温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霜冻终日在1972年发生了提前突变,霜冻初日和无霜期在1970年发生了延迟突变,无霜期积温在1977年发生了升高突变。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高寒贵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牧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霜冻初日、终日、无霜期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0℃霜冻的终日呈极显著的提前趋势,初日呈显著的后延趋势,终日提前的幅度大于初日后延的幅度;无霜期呈现极显著延长趋势,无霜期积温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霜冻终日在1972年发生了提前突变,霜冻初日和无霜期在1970年发生了延迟突变,无霜期积温在1977年发生了升高突变。  相似文献   

5.
1981—2014年西藏0℃界限温度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西藏0℃界限温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合理开发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西藏38个站点1981—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和距平等统计方法,对西藏≥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4年西藏平均每10年≥0℃初日提早3.1天、终日推迟1.9天、持续日数延长5.0天和积温增加83.2℃·d,这种变化在低海拔地区表现的更明显。大部分站点≥0℃界限温度都表现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和积温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0℃初日和积温的突变点出现在21世纪初,终日突变时间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而持续日数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突变。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10℃热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农业热量的时空变化研究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1961—2010年秦岭南北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 突变检验、Moralt 小波分析和ArcGIS 空间插值法,对秦岭南北近50 年来≥10℃的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秦岭南北≥1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秦岭北部≥10℃初日变化速率低于秦岭南部,秦岭北部≥10℃积温、持续日数和终日的变化速率高于秦岭南部。(2)秦岭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95 年、2003 年、1973 年和2000 年,秦岭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 年、1995 年、1974 年和1977 年。秦岭南北部≥10℃积温具有明显的20~30年和7~10年的振荡周期。(3)空间上,秦岭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相似,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热量资源,选取黄河谷地4个气象站近55年(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和累积距平法等统计方法,对黄河谷地≥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谷地≥10℃积温初日、终日、积温和初终间持续日数等地区分布不一致,地区差异较大;(2)近55年黄河谷地≥10℃积温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各地区变化幅度不一致;(3)黄河谷地≥10℃积温初日普遍提前、终日以延后为主,终日的延后趋势比初日提前的趋势显著。黄河谷地≥10℃持续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4)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与≥10℃积温、持续日数、终日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关联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利用1961—2010年潍坊市9个县市区气象资料,应用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除了≥20℃积温以外,其他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55.6~77.3℃?d/10 a之间;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并不显著;≥0℃、≥10℃间隔日数及无霜期表现出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分别为4.8 d/10 a、2.6 d/10 a和2.3 d/10 a。≥0℃、≥10℃积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5℃、≥15℃、≥20℃积温在1998发生突变;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突变点;≥0℃、≥10℃初终日间隔日数及无霜期突变点发生在1991年、1996年、2004年。除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及≥20℃积温外,其他积温普遍存在6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无霜期存在6~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
1970-2012年山西省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霞  钱锦霞  韩普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243-247
为了揭示山西省负积温的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利用冬季气候资源,在山西省境内选择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作为代表站,利用代表站1970-2012年冬季逐日气温资料统计负积温,分析负积温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3a来,山西省平均负积温和日平均气温0℃以下持续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分别通过了 和 的显著检验,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87年和1995年;突变后,全省平均负积温减少了103.4℃,日平均气温0℃以下持续日数减少了约10天;代表站负积温的气候倾向率为-8~-78℃/10a,全省各地一致为减少趋势,约80%的代表站通过了 的显著检验,日平均气温0℃以下持续日数的气候倾向率为-7.9~0.1d/10a,只有一个站为增加趋势,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山西省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暖冬年的频次明显增加。负积温减少有利于山西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可种植北界北移0.2个纬度,可种植区域增加3.0×106hm2,增加52%,但同时会增加病虫害的越冬几率,对山西省农业的影响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0.
临汾市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临汾市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临汾市17个地面气象站198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M-K法及距平,对临汾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日平均气温≥0℃初日提前,终日延迟,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3.9天/10年,初日的提前程度大于终日的延迟程度,临汾市≥0℃的活动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115.4℃/10年,1993年为突变增长年,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显著性增强;从地域分布看,中部平川地区出现≥0℃初日最早,结束最晚,持续期最长,≥0℃的活动积温最充足,而西山出现≥0℃初日最晚,结束最早,持续期最短,≥0℃的活动积温最少,东山介于平川和西山之间。对于气候变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必须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预测高寒地区油菜始花期提供方法支持。笔者利用1991—2017年青海省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油菜始花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突变法等统计分析法探讨了油菜始花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油菜始花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高寒贵南地区油菜始花期以3d/10a的趋势逐年延迟,始花期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突变。油菜始花期与5月份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5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风速的正相关极显著,与5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之间的负相关极显著。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油菜始花期预测模型。用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历年油菜始花期进行回测,回代效果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八师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掌握新疆农八师垦区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规律,利用1955—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偏差及信噪比等气候统计诊断技术,研究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4℃/10 a、89.981℃·d/10 a和111.23℃·d/10 a。年平均气温在1989年突变性升高,突变前后平均升高1.2℃;≥0℃积温在1989年突变性增加,突变后增加254℃·d;≥10℃积温在1994年突变性增加,突变后增加377℃·d。新疆农八师垦区20世纪90年代初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于农业来说利弊共存,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开发利用热量资源首要准则。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建设、作物调整提供农业气候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充分掌握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做好气象为农牧业服务工作。选用1954—2015年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石河子地区气候变暖及热量资源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39℃/10 a,说明石河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1989年发生气候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3℃;≥0℃、≥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6.86℃·d/10 a、119.20℃·d/10 a,并在1985年和1986年出现突变,突变后热量资源平均增加306℃·d、364℃·d。石河子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尤其对棉花丰产丰收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热量资源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新疆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关键期,收集石河子地区1961—2015年棉花单产、气温资料以及1988—2017 年棉花物候期监测等资料,运用多项式分离气候产量、气候倾向率、一元回归及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不同时间段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丰富增加趋势明显;≥10℃积温、棉花生产期≥0℃积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0℃积温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10℃积温低于3350℃· d、棉花生产期≥0℃积温低于3650℃·d 棉花减产明显。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期是棉花的热量关键期,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分别为6.59%和5.95%。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陕西宝鸡市近50年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陕西宝鸡市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间隔日数及其积温、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宝鸡市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0℃期间的积温以73.86℃?a/10 a显著增加,降水量以13.706 mm/10 a缓慢减少。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影响冬小麦种植品种特性转变,适宜播种期推迟,主要发育期提前,有效生长期明显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寿光市冬季负积温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本研究基于寿光市1960—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统计负积温及最长持续日数,利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负积温及最长持续日数变化特征及产生影响,为寿光工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寿光市1961—2018年负积温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8℃/10 a。冬季各月负积温变化趋势均呈减少趋势,1月对冬季变暖贡献最大。负积温在1989年发生了突变;(2)冬季负积温最长持续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0 d/10 a。负积温最长持续日数初日年代平均值推迟了12天。21世纪初10年,冬季寒冷开始晚,结束的早,较历年平均值缩短了18天;(3)负积温变化对农业影响利弊并存;(4)负积温对工业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农区负积温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该农区负积温初日推迟率为3.11 d/10 a,终日平均10年提早2.53天,持续日数缩短率为6.03 d/10 a,负积温以24.93(℃·d)/10 a的速度显著升高。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负积温表现为逐年代升高的变化特征,其中1980s—1990s偏低,2000s—2010s明显偏高。进入21世纪后,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升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为明显。M-K检验显示,负积温终日突变时间较早,为1993年;初日和持续日数均发生在1996年,负积温出现在1995年;突变后负积温初日推迟9天、终日提早6天、持续日数缩短17天、积温减少68.6℃·d。负积温升高与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积雪日数减少和冻土退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负积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疆且末国家基准气候站1971—2014年44 a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且末绿洲近44 a的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0℃及≥10℃活动积温、年降水量等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分析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近44 a且末绿洲年日照时数减少;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及≥10℃活动积温增加;年降水量略增。(2)近44 a年且末绿洲日照时数、≥10℃活动积温、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年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无明显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利用赞皇县1971-2017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和2004-2017年的逐时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皮尔逊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赞皇县枣树需冷量7.2℃的界限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赞皇县气温稳定升至7.2℃的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变化不明显,初日多年平均日期是3月20日;终日多年平均日期是11月10日;持续日数多年平均日数是131天;气温稳定降至7.2℃的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初日存在准12a的变化周期、终日存在准14a的变化周期、持续日数存在准12a的变化周期;气温在0-7.2℃的总需冷量多年平均小时数为1181小时;需冷量达到612℃的多年平均日期为1月19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