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探究茶巴朗湿地内的外来物种大鳞副泥鳅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为控制和治理包括大鳞副泥鳅在内的外来鱼入侵提供基础参数。取微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99尾大鳞副泥鳅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已在茶巴朗湿地形成了自然种群,个体体长范围为5.13~16.92 cm,体重范围为1.22~49.89 g;种群由2~8龄共7个年龄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4~6龄;相关分析表明雌雄的体长与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其种群体长体重表达式为W=0.010L~(2.917),呈匀速生长;逻辑斯谛生长方程为L_t=12.740/(1+e~(0.803-0.530t)),W_t=16.740/(1+e~(0.803-0.530t))~(2.917),拐点年龄为3.5龄,对应的体长与体质量分别为9.44 cm、6.99 g。与平原地区相比,茶巴朗湿地大鳞副泥鳅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高龄个体增多;在生长特征上表现为个体减小,生长指标下降,这些变化可能是该外来物种为更好地适应高原低温水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鳞副泥鳅俗称黄板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我国常见的泥鳅品种有大鳞副泥鳅、青鳅和灰鳅,其中以大鳞副泥鳅体型最大,生长最快。在北方地区春季投放体长3~5厘米的大鳞副泥鳅苗种进行人工养殖,到秋末成鳅平均规格可达20克/尾左右。现将北方池塘无公害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修整养殖大鳞副泥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以2~3亩为好。池塘应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保持水深0.8~1米,淤泥厚15~20厘米。池壁应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进水口应高出水面20~40厘米,排水口处于池塘最低处,进、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防逃网罩,以防大鳞副泥鳅外逃。  相似文献   

3.
达里湖鲫鱼的种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达里湖、岗更湖采取的鲫鱼进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测量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达里湖鲫鱼属均匀生长型,其种群的繁殖能力也较强,但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应增加人工放流量和减少捕捞量.合理的捕捞规格为体长大于19.67cm,体重大于214.5g.  相似文献   

4.
泥鳅早期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泥鳅仔、稚鱼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对0~23日龄的泥鳅仔稚鱼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泥鳅仔稚鱼各发育分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9.5~22)℃下,泥鳅胚胎发育时间需要24~28 h。初孵仔鱼平均体长为3.04 mm,鱼体透明,全身无黑色素,口和消化管均未形成;初孵仔鱼至孵化后6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7~9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7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完全进入外源营养期;10~14日龄为弯曲期仔鱼;15~22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至23日龄,出现细小圆鳞,已与成鱼具有相似的外观和生活习性,此时进入稚鱼期。【结论】研究泥鳅早期形态发育将为泥鳅自然资源繁殖保护和养殖业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吉力湖鲤鱼的生长情况,为吉力湖鲤鱼的增殖放流、渔业捕捞和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建议,本研究对吉力湖鲤鱼进行了体长、体重、年龄的测定和生长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吉力湖鲤鱼的体重-体长方程为W=0.053 9×L~(2.803 3)(R~2=0.967 2)。(2)生长比速、生长常数及生长指标证实吉力湖鲤鱼的生长高峰在1~+~2~+龄和5~+~7~+龄。(3)吉力湖鲤鱼最大体长L_∞=76.76 cm,最大体重W_∞=10 380 g,体长生长方程为L_t=76.76(1-e~(-0.134 4(t-0.072 18)),体重生长方程为W_t=10 380(1-e~(-0.134 4(t-0.072 18)))~3。(4)吉力湖鲤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方程为Lv=10.32 e~(-0.134 4(t-0.072 18)),是一条内弧形、不具拐点、由快到慢的曲线;吉力湖鲤鱼的体重生长速方程为Wv=4 185(1-e~(-0.134 4(t-0.072 18)))~2×e~(-0.134 4(t-0.072 18)),是一条具有拐点的S型曲线。拐点位于8.246龄,体长为51.17 cm,体重为3 075 g。(5)吉力湖鲤鱼体重生长加速度方程为Wa=562.5 e~(-0.134 4(t-0.072 18))×(1-e~(-0.1344(t-0.072 18)))×(3 e~(-0.134 4(t-0.072 18))-1)。在3龄前呈上升趋势,3龄后迅速下降,到达拐点8.246龄时为零。  相似文献   

6.
达里湖东北雅罗鱼的种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在东北雅罗鱼的繁殖季节、生长季节采集的材料鱼的形态特征、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达里湖东北雅罗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资源衰退和捕捞过度的问题,捕捞规格应为体长大于17cm,体重大于83g.依据测量分析结果推算出东北雅罗鱼体长生长、体重生长与年龄的拟合方程.研究出该湖主要限制因子是其水体中过高的总碱度和pH值以及Ca2+的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无性系种群根茎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毛果苔草无性系种群营养繁殖中的某些策略,为湿地植物的保护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数,对毛果苔草根茎龄级进行判断和划分,统计毛果苔草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并分析各龄级根茎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毛果苔草无性系种群根茎的最大存活年龄为9龄;根茎的长度、生物量皆以2~6龄级为主,结构较稳定;生长季内,1、9龄级变化较大:1龄级根茎在果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增加;9龄级根茎在生长季末迅速消失;单位长度根茎的干物质贮量以2~5龄级为主,在4龄级有最高值;生长季后期是毛果苔草根茎营养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1龄根茎的快速生长有利于种群快速、充分地占据或扩展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口虾蛄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并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水温15℃~31℃条件下,通过测量体重、体长等指标,对当年口虾蛄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0日龄口虾蛄经100天培育后,体长从(8.20 ± 0.45)cm增至(11.79 ± 0.67)cm,日均增长0.036 cm,体重从(7.14 ± 1.17)g增至(20.54 ± 3.44)g,日均增重0.134 g。(2)当年口虾蛄的体重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W=0.016L2.879(R2=0.978),其b值接近于3;体长、体重与养殖日龄的最佳方程均为指数函数。(3)当年口虾蛄的肥满度在30日龄时最高,90日龄最低,肥满度与养殖水温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在水温23℃以上时,口虾蛄的瞬时增长率、瞬时增重率指标逐渐升高并在90日龄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口虾蛄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生长效果良好,其体长与体重的生长基本同步,适宜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9.
闽江中游鲢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茂元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1):124-129
为了研究闽江中游鲢的年龄组成和生长情况,根据2015年6月—2017年3月在闽江中游段采集的126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样本,通过对其鳞片年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鲢的年龄判定与生长特性。结果显示:闽江中游鲢的体重范围为310.6~9420.8 g,体长范围为23.4~86.9 cm;鳞片的年轮主要表现为闭合切割型和疏密特征,由1 +~7 +共7个年龄段组成,其中优势年龄组为3 +~4 +龄。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27×L 2.953,幂指数接近3,表明闽江中游鲢属于匀速生长类型。拟合Von Bertalanfly的生长方程为:Lt=106.696×[1-e -0.147( t +1.1443)],Wt=26332.083×[1-e -0.147( t +1.1443)] 2.953。生长拐点年龄为ti=5.923,与其他水域鲢种群相比,其生长性能略低。因此,建议闽江中游鲢的开捕规格体长大于70 cm,体重大于7.7 kg,同时规范渔具渔法,以降低捕捞强度,加大资源养护力度,促进闽江鲢资源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国林蛙年龄与体重、油重的关系。[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对林蛙(n=429)样本的体重和油重进行聚类统计分析,初步划分林蛙的年龄组;应用石蜡切片法将随机挑选的不同体重和油重的中国林蛙的股骨样品制成切片,观察股骨横切面上的年龄生长线数量,鉴定中国林蛙样品的年龄,从而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年龄组,通过股骨切片验证可准确划分1~4龄林蛙,1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15.56~21.95g、油重范围是0.45~1.01g,2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21.13~35.78g、油重范围是0.98~1.74g,3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29.18~43.91g、油重范围是1.52~2.45g,4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40.00~54.75g、油重范围是2.17~2.96g。[结论]本实验提示可以通过中国林蛙的体重和油重判断中国林蛙的年龄。  相似文献   

11.
为系统的掌握大鳞鲃发育早期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对大鳞鲃出膜后的仔、稚、幼鱼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初孵大鳞鲃仔鱼全长6.80~7.26mm,肛门未开口,为内源性营养;出膜后3d开始少量摄食,营混合营养;出膜后9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19日龄时各鳍形成;55日龄时各鳍发育完善,身体布满鳞片,形态与成鱼相似。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全长生长曲线模型为:L=0.747t+6.168(R2=0.977),体重和全长关系曲线模型为:W=0.003L3.346(R2=0.997)。本研究通过了解大鳞鲃的早期发育特征进一步丰富其早期生活史资料,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克隆分析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并研究该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采用RT-PCR和RACE法,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肌肉中分离和克隆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1710 bp,其中5 '-UTR长73 bp,3 '-UTR长509 bp,编码区长1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与其他鱼类氨基酸的同源性大于98%,核苷酸同源性大于8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qRT-PCR结果表明:β-肌动蛋白基因在大鳞副泥鳅的肌肉、心、肝、脾、肠、胃、精巢和卵巢共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研究结果不仅为利用β-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分析大鳞副泥鳅的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序列依据,而且可为大鳞副泥鳅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序列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克氏原螯虾形态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确定影响克氏原螯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亲本选育、形态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了350尾雌性克氏原螯虾和302尾雄性克氏原螯虾,分别测量其体重(Y)、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和第一腹节宽(X6)。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体重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了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相关性皆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回归分析中,雌雄克氏原螯虾剔除了与体重性状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34.689+10.629X2+6.479X3+0.803X1,Y雄=-33.413+5.727X2+6.770X3+2.043X1+3.045X6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头胸甲长在雌性克氏原螯虾中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全长和头胸甲宽通过头胸甲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较大。在雄性中,也是头胸甲长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以及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宽通过头胸甲长、宽和全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淮南麻鸭生长模型及体尺体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Gompertz、Richards和Logistic模型拟合0~9周龄的淮南麻鸭体重。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R2=0.9949,生长拐点为5.29周龄,拐点体重为1071.81g,最大日增重35.73g,生长模型为:Y=2913.49×exp(-exp(1.23-0.23x))。淮南麻鸭的体重与体斜长、胸围、胫长呈极显著相关(P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利用微卫星技术分析虾夷扇贝的群体遗传结构并筛选与虾夷扇贝生长相关的标记。采用19个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虾夷扇贝一个家系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9个微卫星位点共获得6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4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113~312 bp,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2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0175个,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2952,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为0.635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5671。经卡方Hardy-Weinberg检验(P<0.01)显示多于半数的位点都发生了偏离。运用SPSS 16.0对微卫星标记与虾夷扇贝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Q679223与壳宽显著相关,EF056526与体重、壳长、壳高、壳宽显著相关,DQ221720与体重、壳高、壳宽显著相关,FJ262409与体重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虾夷扇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利用筛选的与虾夷扇贝生长相关的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胴体重与体长的比值作为胴体重长指标KWL′。对2008-2010年贵州省大方县捕获的285只高山姬鼠(雌鼠138只,雄鼠147只)胴体重长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高山姬鼠胴体重长指标在1.38~3.32 g/cm之间,平均为(1.90±0.32) g/cm,雌雄鼠之间差异极显著。不同生境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且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胴体重长指标不断增加。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显著, 胴体重长指标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胴体重长指标与种群繁殖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TLR6基因片段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利用PCR-RFLPs技术检测405头猪TLR6基因片段Msp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两种等位基因T\C, 在大围子猪、沙子岭猪、宁乡猪和黔邵花猪各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0.136/0.864、0.189/0.811、0.186/0.814、0.281/0.719。C等位基因是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该基因座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利用最小二乘分析研究了该多态位点对初生体质量、45日龄体质量、60日龄体质量、4月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6月龄体高、6月龄体长、6月龄胸围等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TT基因型个体对4月龄体质量性状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对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6月龄体质量高7.20%、6月龄体长高7.62%、6月龄胸围高7.24%。由此可知,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8.
新疆褐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新疆褐牛主要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采用动物模型和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MTDFREML)。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生长性状初生重、6月龄体重、周岁体重、2岁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45、0.37、0.38、0.34,属中等水平,各阶段龄体尺指标的遗传力不同,周岁体重、2岁体重、体斜长、体高等指标存在较强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建议加强开展以体高、体斜长为重要育种目标的新疆褐牛早期选种、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河田鸡体重、体尺与屠宰性状的相关关系,为河田鸡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对120日龄河田鸡的体重、体尺和屠宰性状进行测定,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体重、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和胫围在公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体重与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胫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腹脂重、皮脂重、腿肌率和腹脂率在公母之间存极显著差异(P<0.01);宰前体重与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皮脂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