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克氏原螯虾形态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确定影响克氏原螯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亲本选育、形态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了350尾雌性克氏原螯虾和302尾雄性克氏原螯虾,分别测量其体重(Y)、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和第一腹节宽(X6)。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体重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了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相关性皆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回归分析中,雌雄克氏原螯虾剔除了与体重性状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34.689+10.629X2+6.479X3+0.803X1,Y雄=-33.413+5.727X2+6.770X3+2.043X1+3.045X6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头胸甲长在雌性克氏原螯虾中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全长和头胸甲宽通过头胸甲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较大。在雄性中,也是头胸甲长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以及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宽通过头胸甲长、宽和全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克氏螯虾原池繁育方式亟待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兴化市西郊镇克氏螯虾养殖业发展较快,一些养殖户收益颇丰。2008年他们又加大了资金投入,扩大了生产规模,企盼收益更多,但事与愿违,饲养的克氏螯虾病害严重,养成规格、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都不如往年,究其原因,与其所采用的克氏螯虾原池繁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年浙江安吉克氏原螯虾养殖发生严重病害,从患病的虾肠道内分离到菌株N201007,人工感染健康克氏原螯虾在8天内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5.3×105,感染发病虾表现出与自然发病虾相似症状。通过革兰氏染色,梅里埃细菌测定试剂条ID32 E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 rRNA序列扩增并测序,在NCBI基因库上进行序列比对,与菌株ATCC7699同源性达到99%,通过以上实验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强力霉素、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菌必治敏感。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俗称淡水小龙虾,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生长迅速、食性杂、抗病力强等特点。近年来,克氏原螯虾市场消费需求持续快速攀升,受环境恶化和滥渔酷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野生资源大幅衰减,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售价也水涨船高,在此情形下,各地人工养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养殖单产普遍不高,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经济效益不佳。为探索克氏原螯虾养殖优质高产之路,2012年我们在本市凤凰镇夏市村实施了江苏省三项工程项目——池塘克氏原螯虾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示范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春季不同时间稻虾田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共检测得到16966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4月底泥样本OTUs最多为3677,虾肠道最少为757。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底泥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较高;稻虾轮作系统中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4—5月所有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门,6月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在水体中的占比高于肠道和底泥。主坐标分析(PCoA)和样品层级聚类分析(UPGMA)发现,不同月份的底泥和水体菌群按物种聚类到一起,但6月的克氏原螯虾肠道与底泥菌群相似度较高。综合分析,春季稻虾轮作系统中,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组成与外界养殖环境存在相关性,不同月份各样品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虽有差异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判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发病致死的原因,从发病濒死虾肝胰脏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通过对该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16srRNA测序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确认其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profundum。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了该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氨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30种药物均敏感。通过回归感染实验推测其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的致病过程。本实验结果为克氏原螯虾E. profundum的病原鉴定和药物诊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两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江苏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和黑龙江地区东北螯虾群体的13个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主成分分析中,雌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62.104%、主成分2为14.201%、主成分3为7.959%,累积贡献率为84.264%,而雄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77.960%、主成分2为7.837%,累积贡献率为85.797%,其种间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躯体不同部位长度和宽度的性状。判别分析中,雌体判别准确率P1为100.0%,P2为100.0%,综合判别率为100.0%,雄体判别准确率P1为100.0%,判别准确率P2为100.0%,综合判别率为100.0%。本研究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与东北螯虾之间已经远在亚种分类水平以上,与其传统分类学地位相一致,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两个虾类品种进行区分判别,进一步说明形态差异多元分析在种间鉴定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通透酶(amino acid permease,AAPs)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广泛参与植物体内氨基酸的吸收与转运。本试验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对氨基酸通透酶基因进行单碱基定点突变,以便为今后研究植物对外源氮的吸收与利用率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Tair数据库中拟南芥AtAAP1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含有1个突变位点的2对互补的定点突变引物和1对带有pCAMBIA3301-GFP载体的多克隆位点的接头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的cDNA为模板,进行3次PCR扩增,将获得的突变基因片段连接到pCAMBIA3301-GFP载体上,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将筛选的阳性菌株送至公司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拟南芥AtAAP1基因的第908位碱基A突变为T,实现了单碱基定点突变,这与预计结果相同,说明成功依靠重叠延伸PCR技术做到目的基因的定点突变。该技术能方便快速地获得定点突变序列,为进一步研究AtAAP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福寿螺产卵高度与克氏原螯虾捕食卵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利用克氏原螯虾作为生物防治福寿螺的一种途径,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螯虾对距水面不同高度的福寿螺卵块的捕食情况,并利用均匀设计和支持向量回归(UD-SVR)的方法对影响福寿螺产卵高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寿螺卵块距离水面的高度严重制约了螯虾的捕食效果,卵块距离水面越高螯虾对其捕食率越低;在福寿螺的大小、水面以上岸壁的高度、夜间温度、夜间湿度4个因素中,只有水面以上岸壁的高度这一因素对福寿螺产卵高度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大、福寿螺产卵高度上升,螯虾捕食卵块的难度也增加。因此在稻田及沟渠、池塘中,福寿螺产卵高峰期适当降低水位,产卵后抬高水位有利于螯虾对福寿螺卵块的捕食。  相似文献   

10.
正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其肉质丰满、味道独特、营养丰富,是名贵的淡水虾类。近年来,因"盱眙国际龙虾节"的成功举办,小龙虾市场消费日益火爆,价格也持续攀升,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养殖热情。笔者根据金湖县小龙虾的养殖实践,将相关养殖技术归纳如下。一、养殖条件1.池塘建造。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环境安静,无污染源,道路通畅,供电正常的地方开挖池塘。塘口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壳粉复合调味酱最佳工艺,以克氏原螯虾壳粉、淀粉、白砂糖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查了复合调味酱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壳粉复合调味酱的最佳配方各组分添加量为克氏原螯虾壳粉0.4%,淀粉15%,白砂糖20%,甜面酱40%,食用油7%,芝麻9%,老抽3%,生抽4%,味精0.7%,十三香0.3%。所得的复合调味酱呈棕黄色,香味浓郁、滋味鲜美、稠度适中,无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估微生物在感染了WSSV的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死亡过程中的作用,对染毒鳌虾注射抗生素,并对鳌虾血淋巴中的细菌进行了数量比较以及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染毒鳌虾的死亡率但对WSSV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染毒鳌虾的血淋巴中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微生物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等条件致病菌。研究结果表明鳌虾在感染了WSSV后血细胞的消失导致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加速了鳌虾的死亡速度。  相似文献   

13.
克氏原螯虾ISSR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最佳的克氏原螯虾ISSR-PCR 反应体系,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将反应体系的Taq 聚合酶、 dNTPs和Mg2+ 3 个主要因素设定5 个梯度,根据每个因素量的变化对扩增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10 μL,1 μL 10×Taq Buffer、dNTPs 浓度0.6 mmol/L、0.6 U Taq DNA polymerase、MgCl2浓度1.8 mmol/L、20 ng DNA,引物浓度0.8 μmol/L。  相似文献   

14.
SlHB8属于HD-ZipⅢ转录因子家族,通过分析番茄已有的RNA-seq数据,发现SlHB8可能对单性结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SlHB8对番茄单性结实形成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Gateway克隆技术,通过SlHB8的同义突变SlHB8Ris的miR165/166识别位点来构建该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番茄进行遗传转化,PCR检测鉴定阳性转化植株,对T0代阳性植株进行qRT-PCR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阳性转化植株中SlHB8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为阐明SlHB8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谷子叶色突变体在研究C4光能利用效率和叶绿素代谢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谷子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谷子品种豫谷1号,获得1个稳定遗传的黄叶色突变体ylm-1。通过表型和遗传分析及遗传背景检测,同时利用突变位点图谱(MutMap)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ylm-1整个生育期叶色均为淡黄色;ylm-1与野生型遗传背景相同且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MutMap精细定位到第9号染色体关联区间内共13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其中,Seita.9G249900是一个编码与红叶绿素代谢还原酶(RCCR)相关的基因,该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19 937 988与19 940 620bp之间,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在第2外显子361bp处发生A/T碱基突变,导致1个谷氨酸(E)变成天冬氨酸(D)。根据突变碱基设计了dCAPS标记,进一步验证了ylm-1候选基因突变位点。黄叶色突变体ylm-1的鉴定与基因功能分析将为该基因的有效利用、功能验证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影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子,筛选出适合湖北省洪湖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再生稻品种;以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两优6326和创两优558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087.4、5 916.7和14 004.0kg/hm 2。4个再生稻品种的糙米率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创两优55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70.2%、65.5%和24.5%;新两优223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为21.4%。总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创两优558,其次是广两优1128,含量分别为9.14和9.03g/100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研究表明,4个品种均适宜在洪湖地区种植,但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及总产量最高,稻米品质最好。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再生稻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精米率。  相似文献   

17.
For the last four decades,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oundnut by induced 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breeding at the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Trombay, Mumbai, India, has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61 distinct genotypes, of which eight have been released for commercial cultivati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quantify the genetic base and study the diversity through 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and cluster analysis. Eight ances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ntire genetic base, and of these ‘Spanish Improved’, through its induced mutants and mutant derivatives, accounts for 67.7% 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leading to a narrow genetic base. However, the genotypes used in this study exhibited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for vegetative, reproductive and agronomic traits.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clustering pattern and subspecies among genotypes during rainy or summer seasons. Despite this narrow base, greater diversity could be possible following judicious use of 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breeding to bring about genetic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小核心花生种质中发掘出油酰PC脱氢酶的2个等位基因(ahFAD2A-wt和ahFAD2A-m)。研究结果表明:(1)突变型等位基因(ahFAD2A-m)与野生型等位基因(ahFAD2A-wt)在编码区442bp的SNP(448bpGA)可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替换(D150N);(2)突变型基因ahFAD2A-m在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中广泛存在,出现的频率为53.1%,野生型基因ahFAD2A-wt出现的频率为46.9%;(3)突变型基因ahFAD2A-m在密枝亚种(普通型和龙生型变种)中出现的频率(82.8%)显著高于其在疏枝亚种(珍珠豆型和多粒型变种)材料中出现的频率(15.4%),卡方测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油酸含量与其携带的等位基因类型密切相关(χ2=98.71,χ20.01,3=11.34,P0.01),携带突变型基因(ahFAD2A-m)材料的油酸平均值显著高于野生型基因的材料(t=18.48t0.01=2.62,P0.01);(4)ahFAD2A等位基因的存在与种子油酸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