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研究维生素D_3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体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D1)、250(D2)、500(D3)、1000(D4)、2000(D5)、3000(D6) IU/kg的维生素D_3(实测值:95、334、570、1076、2063、3081IU/kg),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3±0.14)g仿刺参幼参56d。结果显示,1)维生素D3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D1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D3、D4、D5组肠体比(IWR)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维生素D3对体壁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粗灰分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D5组达到最高值;羟脯氨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4组达到最低值;维生素D3显著提高了体壁Ca含量(P0.05);体壁维生素D_3的沉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Mg含量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e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D5、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Mn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维生素D_3添加量的增加,肠道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一元二次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体重为15.43 g的仿刺参对维生素D_3的最适需求量为1587.5 IU/kg。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仿刺参幼参对缬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80%、1.60%、2.40%、3.20%和4.00%的包膜缬氨酸,配制缬氨酸含量分别为0.61%(D1,对照组)、1.14%(D2)、1.46%(D3)、1.73%(D4)、2.17%(D5)和2.64%(D6)的实验饲料,饲喂体质量为(9.20±0.12)g的仿刺参幼参8周。结果显示,①添加缬氨酸对仿刺参幼参的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②添加缬氨酸对肠壁比和肠长比均无显著影响;③体壁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添加缬氨酸显著提高了体壁组氨酸、缬氨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亮氨酸、异亮氨酸和酪氨酸含量;④肠道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缬氨酸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丙二醛(MDA)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⑤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3组蛋白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淀粉酶活力不受缬氨酸含量的影响。综上,饲料中添加适宜的缬氨酸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变了体壁的常规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体质量为9.20 g的仿刺参其配合饲料中缬氨酸最适含量为1.79%(9.18%饲料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0%、0.40%、0.60%、0.80%、1.00%的低聚果糖,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约20 g的仿刺参14周,研究低聚果糖对仿刺参生长、体成分、机体生长免疫因子及肠道糖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聚果糖添加量对仿刺参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仿刺参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仿刺参体壁基本成分不受低聚果糖添加量的影响(P>0.05),总糖含量随低聚果糖的升高而升高(P<0.05);体壁中甘氨酸、半胱氨酸及精氨酸含量随低聚果糖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0.40%、0.50%、0.8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0%组(P<0.05);体腔液中生长激素、补体C3、补体C4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随低聚果糖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肠道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活力均随低聚果糖的升高而升高(P<0.05)。以质量增加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仿刺参饲料中低聚果糖的适宜添加量为0.55%。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仿刺参幼参对配合饲料中维生素A(VA)的适宜需求量,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A乙酸酯,配制VA含量分别为3 250 (D1)、5 187 (D2)、7 054 (D3)、8 970(D4)、12 975 (D5)和16 400 (D6) IU/kg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8±0.01) g仿刺参幼参8周。结果显示,(1) VA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2) VA显著提高了体壁粗脂肪和VA含量,降低了羟脯氨酸含量;(3)肠道脂肪酶(LPS)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淀粉酶(AMY)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肠道谷草转氨酶(AST)、总抗氧化能力(T-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AST及CAT活性均在D4组出现最高值,D2~D5组T-SOD活性显著高于D1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研究维生素D3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D3的最适需求量。配制维生素D3含量分别为707、1254、1740、2513、4519和8671 IU/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0.95±0.05) g的许氏平鲉幼鱼,8周后进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48 h。研究表明,随着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许氏平鲉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上升后下降,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显著下降,707 IU/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全鱼粗脂肪和肌肉粗脂肪随维生素D3含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4519 IU/kg组有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脊椎骨粗灰分和钙含量显著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补体3 (C3)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2513 IU/kg组有最大值,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钙离子含量(Ca2+)呈增加的趋势,磷(Pi)和补体4 (C4)含量不受维生素D3含量的影响(P>0.05)。攻毒后,T-AOC及MDA、C3和C4含量显著增高,肝脏和头肾HSP70、MYD88、IRAK4、TRAF6和TLR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为(20.95±0.05)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D3的需求量为2 223.45 IU/kg饲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仿刺参幼参对维生素B_6的最适需求量,配制维生素B_6实测含量分别为1.23、5.29、9.35、17.47、33.71和66.17 mg/kg的6组实验饲料D1、D2、D3、D4、D5和D6组,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2.23±0.11) g的仿刺参幼参12周。结果显示,①随着维生素B_6含量的增加,实验仿刺参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先升后降,在D5组达到最高值;体壁粗蛋白含量先升后降,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D1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②体腔液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先升后降,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③随着饲料中维生素B_6含量的增加,肠道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肠壁厚度及绒毛长度均显著升高。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仿刺参幼参饲料中维生素B_6的适宜需求量为45 mg/kg。  相似文献   

7.
以初始质量为 (11.46±0.06)g的刺参幼参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棉子糖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与糖代谢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包膜棉子糖,配成棉子糖含量分别为0(D1,对照组)、0.02%(D2)、0.03%(D3)、0.06%(D4)、0.08%(D5)和0.11%(D6)的6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养殖桶中进行为期67天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中棉子糖含量的增加,刺参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先上升后下降,D2-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D4组达最大值,体壁基本营养成分不受棉子糖添加量的影响(P>0.05);②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D3、D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D4组达最低值,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D3-D5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D5、D6组出现炎症细胞浸润;③葡萄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GK、PFK活性在D4组达最大值,PK活性在D3组达最大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D4-D6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④肠道GCK、PFK和PK基因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CK和PK基因表达量在D4组达最大值,D4、D5组PFK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棉子糖提高了刺参糖代谢效率,改善了机体消化生理和抗氧化能力,从而促进了刺参的生长;以增重率为评价标准,初始质量为(11.46±0.03)g的刺参幼参饲料中棉子糖的最适添加量为0.063%。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仿刺参幼参对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80%、1.60%、2.40%、3.20%和4.00%的包膜亮氨酸,配成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29%(D1,对照组)、1.63%(D2)、1.98%(D3)、2.22%(D4)、2.58%(D5)和2.97%(D6)的6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6.40±0.14) g的仿刺参幼参60 d。结果显示,(1)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幼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在D3组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00.84%,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但D3、D4和D5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还是显著高于对照组;(2)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体壁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在D3组达到最大值5.50%,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各组间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亮氨酸含量的升高,仿刺参体壁蛋氨酸含量显著提高;(3)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中添加海星棘皮,与两组商品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5.0–6.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进行60 d养殖试验,研究其对仿刺参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摄食率(FR)和蛋白表观消化率(APD)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仿刺参生长良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各组仿刺参的AWGR和SGR变化趋势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售2组、海星组、市售1组;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FCR最低,与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星饲料组与市售1组的FR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市售2组FR间有显著差异(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饲料转化率(FE)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APD最高,为67.28%,与市售1组的APD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添加海星棘皮可以较好地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可添加到仿刺参幼参饲料中用作饲料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别对青色、紫色和白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脂肪、粗多糖、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青色刺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脂肪含量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青色刺参和紫色刺参的粗多糖含量高于白色刺参(P<0.05)。3种体色刺参检测出17种氨基酸,白色和紫色刺参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为48%左右,而青色刺参体壁氨基酸含量为44%左右。紫色和白色刺参的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3种刺参占较高比重,其中,LA作为重要必需脂肪酸在紫色和白色刺参中均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为青色刺参的4.6倍左右;紫色和白色刺参的AA含量也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而青色刺参中的EPA和DHA均显著高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在检测的矿物质中,Fe在3种刺参中含量最高,紫色刺参Fe的含量显著低于青色和白色刺参(P<0.05);青色刺参Mn的含量显著高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白色刺参Cr的含量显著高于青色和紫色刺参(P<0.05)。研究表明,3种体色刺参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均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青、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测定,比较两种剌参的营养品质与价值.结果显示,青、白刺参的出皮率,体壁中的水分、多糖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均检测出20种主要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刺参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刺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MUFA中青刺参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FAA)和药效氨基酸(DAA)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体壁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刺参体壁中Mn和Cr的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重金属元素Pb、Cd、Hg、As的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白刺参的出皮率、多糖含量、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AA和DHA的相对百分含量、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Mn和Cr含量均优于青刺参.  相似文献   

12.
在刺参配合饲料中添加6个比例(10%、20%、30%、40%、50%、60%)的甘薯块根粉与甘薯蔓茎粉,测定两种甘薯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仿刺参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甘薯块根粉中粗蛋白含量为10.01%,甘薯蔓茎粉中粗蛋白含量为5.54%;每100 g甘薯块根与蔓茎粉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33 g和4.37 g.在30 d的实验期间,投喂添加甘薯块根粉饲料的实验组仿刺参平均体重随实验时间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10%和20%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0%组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添加10%甘薯蔓茎粉的实验组仿刺参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SGR均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添加10%、20%甘薯块根粉饲料的实验组仿刺参食物转化率(FC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添加10%甘薯蔓茎粉饲料的实验组FCE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实验组仿刺参FC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当甘薯块根粉和甘薯蔓茎粉添加比例分别低于30%和10%时,可满足刺参的营养需求,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保证并促进仿刺参的摄食与生长.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设置包括自然海水在内的4个盐度组,分别为31(自然海水,对照组A)、26(B组)、22(C组)、18(D组)。按逐步降盐(DG)与盐度突变(DS)两种盐度变化模式对各组刺参进行盐度胁迫实验。结果表明,B组仅个别较小个体出现死亡现象,C组和D组刺参个体的DG与DS实验组的成活率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DS-D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45.67%。不同盐度胁迫的各实验组之间,摄食率与食物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各实验组内,DG处理和DS处理的刺参个体的FR和FCR差异均未见显著(P>0.05)。B组内的两种降盐方式在降盐后的前10d生长有显著差异(P<0.05),之后20d内差异不显著(P>0.05)。C组和D组的刺参个体在实验中均出现体重负增长,与其余各组的SGR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10%、20%、30%、40%、50%、60%)的甘薯块根粉与甘薯茎蔓粉,测定了添加2种甘薯饲料成分对刺参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0 d实验期间,投喂添加甘薯块根粉饲料的实验组刺参平均体重随实验时间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添加20%甘薯块根粉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30%组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添加10%甘薯茎蔓粉的实验组刺参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SGR均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添加10%、20%甘薯块根粉饲料的实验组刺参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添加10%甘薯茎蔓粉饲料的实验组A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刺参体腔液中的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AT和AKP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当甘薯块根与茎蔓的添加比例分别在30%和20%以下时,可满足刺参的营养需求,促进或保证刺参的生长,提高刺参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精氨酸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免疫能力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0%、2.00%、3.00%和4.00%的包膜精氨酸(精氨酸含量为40%),配制精氨酸含量为0.32%、0.73%、1.16%、1.61%和1.99%的5种实验饲料(命名为D1,D2,D3,D4和D5),饲喂初始体质量9.10 g的仿刺参幼参60 d。结果表明,精氨酸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且在D4组达到最高;D3、D4和D5组仿刺参的脏壁比、肠壁比及肠长比显著低于D1和D2组,但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精氨酸显著提高了体壁粗蛋白的沉积,但对水分及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精氨酸显著提高了体壁谷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羟脯氨酸、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的含量,降低了赖氨酸含量;体腔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随着精氨酸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肠道蛋白酶活力与饲料精氨酸含量呈二次负相关关系(Y酶活=-3.228X2精氨酸+2.865X精氨酸+26.24,R2=0.934),D3、D4和D5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D1和D2组,淀粉酶及脂肪酶活力不受精氨酸含量的影响。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一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9.10 g的仿刺参饲料中精氨酸适宜含量为1.55%(7.10%饲料粗蛋白)。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39.69±0.25) g]为研究对象,探究由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和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组成的混合微藻替代鱼油对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混合微藻替代鱼油的适宜比例。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混合微藻,分别替代0、25%、50%和100%的鱼油,制成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呈下降趋势,D1、D2和D3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FE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4组(P<0.05);肝体比(HSI)在D1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合微藻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大菱鲆幼鱼鱼体中C20:4n-6和n-6 PUFA含量显著升高,在D4组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A、DHA和n-3 PUFA含量随之显著下降,对照组(D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中C20:4n-6和DH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PA和n-3 PUFA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肠道脂肪酶活力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力也是在D3组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1组相比,D3组肠道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力和补体C3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D1组(P<0.05),而肠道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混合微藻替代50%的鱼油并不会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高肠道的消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