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欲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在Sf9细胞中表达WS.[方法]将WS编码序列克隆到质粒pFastBacTMHT B后,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TM,经抗性和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EpelWS.将rBacmid/EpelWS转染Sf9细胞.[结果]免疫荧光标记检测表明:WS在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白蜡虫WS,为白蜡虫WS的生化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分子机制。[方法]以苹果属平邑甜茶及杂种后代33#为试材,以苹果基因组CDS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出SERK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hSERK1和MhdSERK1(GenBank登录号JQ231273和JQ231272),利用实时定量RTq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两个基因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各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MhSERK1和MhdSERK1编码区序列全长为1 899 bp和1 881 bp,分别编码632和62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SERK1同源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都在80%以上,特别是与葡萄科龙眼品种同源性最高,高达92.56%,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烟草等植物的SERK同源基因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不同组织、花器官中SERK1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在子房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营养生长的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在平邑甜茶花蕾期的子房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推测该基因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构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果胶酶Bxpel2基因干扰载体.[方法]通过Trizol 法提取松材线虫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带T7启动子的果胶酶Bxpel2基因引物,以cDNA为模板扩增出果胶酶Bxpel2基因片段,连接到RNA干扰载体,再以干扰载体为模板,PCR扩增出目的片段后进行测序鉴定,合成果胶酶Bxpel2基因双链RNA(dsRNA),采用RT-PCR检测松材线虫Bxpel2基因干扰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提取的松材线虫总RNA完整性好,无降解;2)成功克隆出松材线虫果胶酶Bxpel2基因片段(790 bp)并将其连接至pMD19-T载体;3)以RNA干扰载体为模板合成dsRNA,浓度分别为1.313 mg·mL-1和1.152 mg·mL-1;4)RT-PCR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经过dsRNA干扰后,Bxpel2基因表达基本受到抑制.[结论]成功构建松材线虫果胶酶Bxpel2基因干扰载体,为进一步研究Bxpel2基因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不同于抗生素的PMI为选择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对杨树进行双抗虫基因(Bt和CpTI)的转基因研究.建立杨树以PMI为安全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体系,为安全、高效的林木转基因育种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已有的转CpTI抗虫基因(利用Kmr选择标记获得)的美洲黑杨杂种优良无性系南林895杨(Populus ×euramericana ‘Nanlin895’)为受体材料,对杨树叶片、叶片分化芽、茎段生根的甘露糖敏感性等筛选优化,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双抗虫基因的研究.[结果]较为适合的杨树叶片筛选培养基为:甘露糖8 g·L-1和蔗糖22 g·L-1;叶片分化芽筛选培养基为:甘露糖10 g·L-1和蔗糖20 g·L-1;茎段生根筛选培养基:甘露糖8 g·L-1和蔗糖22 g·L-1.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转BtCpTI双抗虫基因的植株8株.[结论]初步建立了以PMI为安全标记基因的杨树转基因体系:确定了PMI筛选的最适选择压,成功构建了含PMI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抗虫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了转双抗虫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396在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功能.以期该研究能为解决体胚发育中子叶畸形胚与生根率低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体胚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做基础铺垫.[方法]构建pre-miR396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将pre-miR396转入落叶松胚性细胞中,筛选稳定抗性细胞系.在DNA与RNA水平上,对抗性细胞系进行的鉴定、检测,同时统计比对其与野生细胞系间发芽率、叶片数目以及生根率的差异.[结果]在抗性细胞系基因组中,扩增出HTPmiR396的特异性片段,且无农杆菌Virg基因片段.RNA表达水平上,抗性系pre-miR396miR396表达皆增加,而靶基因LaGRFs的表达量下调.统计表明抗性系胚的发芽率、生根率、叶片数目畸形率分别为70.60%、0.60%、37%,而野生型分别为92.50%、10.55%、4%,抗性系胚的发芽率、生根率显著降低(Sig.=0.000),叶片数目畸形率显著增加(Sig.=0.000).[结论]miR396在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负调节靶基因LaGRFs的表达或者通过LaGRFs影响与它相互作用的基因,参与体胚子叶原基细胞代谢,从而影响了子叶与叶片的发育;通过负调节LaGRFs或者其它与根部发育相关的靶基因,影响了根端分生区细胞的活动,参与调控根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枣实蝇引诱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枣实蝇行为学研究入手,以“Y”型嗅觉仪分别测试了枣实蝇对红枣和杏两种寄主植物不同新鲜器官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枣实蝇成虫对寄主植物枣和杏不同器官的选择性表现出一定差异。雌虫对枣果的选择性比叶片和花的要强(P<0.05),对枣果、枣花、叶片三者的选择率分别为35%、25%、22%;从枣果不同发育期(青果期、半红期、全红期)的选择性来看,雌虫对半红期枣果的选择性最强,选择率为38%,青果次之,为35%。而雄虫对枣花的选择性较强,选择率为38%,半红期枣果次之,为32%。枣实蝇对杏树不同器官的选择性来看,对果实的选择性比叶片的选择性要强(P<0.05),从杏果(青果、熟果)不同发育期的选择性来看,雌虫对青果的选择性最强,选择率为30%,熟果次之,为28%。雄虫对熟果的选择性较强,选择率为28%,与青果、叶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一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寄主植物不同器官的选择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成熟的成虫比未性成熟的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要强。性成熟的枣实蝇雌成虫对半红期枣果的趋性强于枣花与叶片  相似文献   

7.
平榛ChWRKY28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平榛ChWRKY28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规律.[方法]以平榛为试材,采用RACE-PCR方法进行基因克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WRKY基因,全长1 342 bp,基因内部包含1个长96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20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ChWRKY28.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该序列与拟南芥AtWRKY28及杨树PtrWRKY93的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49%和60%.基因表达分析表明:ChWRKY28在雄花序、雌花芽及茎中均有表达,但在茎部(皮)中的表达量高于雄花序和雌花芽中的表达量,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低温、干旱及盐胁迫均能诱导ChWRKY28基因的表达,但受诱导程度存在差异.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ChWRKY28蛋白分布在细胞核内,是一个核蛋白.[结论]推测ChWRKY28基因可能参与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对油橄榄成花、坐果及叶片碳氮营养、光合作用的影响,探讨环剥技术对油橄榄大小年结果的调控作用及环剥后较长时期内叶片光合作用调控机制.[方法]以16年生油橄榄'莱星'典型的大、小年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对油橄榄成花、坐果及叶片碳氮营养、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可显著提高油橄榄大、小年树次年花芽形成率和早期坐果率(花后30天),但对最终的坐果率、单个果实干鲜质量和果实产量无明显影响.环剥后30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片淀粉含量明显升高,叶片全氮含量显著下降,叶片碳氮比值显著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叶片胞间CO2浓度(Ci)基本未变.之后,随处理时间延长,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积累效应基本消失时(处理后120 d),叶片PnGs仍显著低于对照,叶片Ci显著高于对照.[结论]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可促进油橄榄成花,但果实产量无显著提高;莱星品种明显的结实大小年节律可能主要决定于其品种的发育节律和遗传本身.环剥后短期内叶片Pn的下降应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无患子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我国无患子主要分布区的居群样本,研究无患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12条ISSR引物分析18个天然居群的265株个体样本.[结果]表明无患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物种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分别为95.37%和57.82%,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56 9和0.199 8,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390 9和0.298 0.AMOVA分析表明,18个居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UPGMA聚类和Mantel检验结果表明,18个天然居群可分为2大组群,且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066 7,P=0.541 7>0.05).[结论]无患子以自交为主,其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间.研究结果可为无患子育种策略的科学制定和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出强致病菌株用于木麻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方法]在广东沿海木麻黄青枯病发病区采集病根,开展病原菌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对分离出的31个病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采用稀释分离法及根系溢出法在TTC培养基上共分离出了31个病原菌株,根系溢出法操作简便,杂菌含量低,分离率在60%左右,可作为常规稀释分离法的补充。31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只有22个菌株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确定这22个菌株为青枯菌。青枯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致病性在无性系间、菌株间及菌株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接种方法间菌株致病性相关系数值较小,介于0.496 6~0.731 0之间,即室内水培接种与小苗盆栽接种不存在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综合选择在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接种方法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的GL-2、H、M、TC-1、F、Q菌株作为下一步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抗病育种研究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获得高效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菌株。[方法]使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5株同时拮抗三种病原菌的菌株,其中菌株GT312拮抗效果明显。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模式菌株FZB42T)相似性最高,为99.93%。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B.amyloliquefaciens描述一致。[结论]菌株GT312可同时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内生真菌紫胶囊盘菌(菌株NRRL 50072)首次被发现能产生石化燃料类似成分的挥发性有机代谢产物,这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囊盘菌属的真菌是否都具有该类代谢属性需要进一步明确。[方法]通过组织表面消毒分离囊盘菌不同菌株,经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明确亲缘关系,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EM-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分析。[结果]不同囊盘菌菌株均能产生挥发性烃、醇、酯、醛、酮和酸等代谢产物,但产物存在高度的多样性,即使近缘的菌株之间其挥发性产物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囊盘菌属真菌可能普遍具有产挥发性烃类的能力,但其代谢产物种类具有菌株专化性。因此,发现或遗传工程创造目标新菌株资源是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囊盘菌真菌生物柴油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华东野核桃果实性状、核仁成分及其相关性,为其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皖南华东野核桃资源为对象,测定其鲜果单果质量、果皮厚度与坚果单果质量、壳厚度、出仁率等果实性状及坚果核仁成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华东野核桃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大部分变异系数大于10%,其中,坚果壳厚度变异系数最大为43.92%。对坚果核仁成分的测定表明:核仁中脂肪含量最高,蛋白质次之,总糖含量较低;对脂肪组分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达92.68%。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坚果单果质量与核仁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华东野核桃果实性状及核仁成分的综合分析及评价发现,单株编号10和8的鲜果大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所受试单株中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进一步育种的遗传资源。[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华东野核桃果实核仁成分,发现其核仁脂肪酸含量高于薄壳山核桃、山核桃,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高,表明其核仁是值得开发的一种新食品资源。该研究结果为华东野核桃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沙棘绕实蝇严重危害沙棘果实,使沙棘种植地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其生物学习性,可以为有效监测和控制沙棘绕实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沙棘绕实蝇的羽化、交尾、产卵、化蛹等生物学习性和野外发生动态。[结果]沙棘绕实蝇成虫在野外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到,发生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成虫主要集中在6:00—10:00羽化,羽化量占当日羽化量的81.3%,羽化高峰出现在8:00—9:00;化蛹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0:00—6:00,尤其是3:00—6:00钻出果实化蛹的幼虫数量较多,与其它时间段有明显差异;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照比较强的时间段,一天当中有两次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13:00和16:00—17:00,交尾平均持续时长为239±11.86 min;沙棘绕实蝇产卵期沙棘果长径6.65±0.28 mm,宽径5.47±0.40 mm,一果只产一卵。[结论]沙棘绕实蝇在内蒙古磴口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钻蛀果实,蛹隐藏在地下,成虫期较短,防治工作应集中在成虫期进行。  相似文献   

16.
崖柏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探讨崖柏属植物分类与进化问题,[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对崖柏属5种植物进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崖柏和日本香柏的核型公式为2n=2x=22=18m(2SAT)+4sm,朝鲜崖柏、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的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AT)+2sm,5种植物的核型均属于1A类型。[结论]该属在柏科中可能处于比较进步的进化地位;通过进化趋势图分析发现,崖柏在该属中分化最晚,而朝鲜崖柏则较原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棉革菌属外生菌根的分布情况,探索外生菌根与林木互利共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表型分析和r DNA 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4种优势林分的外生菌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从4种优势林分中分离得到7种具有棉革菌属(Tomentella)典型特征(如颜色为棕色)的外生菌根; r DNA ITS区段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7种外生菌根隶属棉革菌属,并可将其中6种形态型分别鉴定为T. badia、T. fuscocinerea、T.atramentaria、T. lapida、T. ramosissima和T. terrestris。[结论]首次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棉革菌属外生菌根真菌6种,为该属外生菌根与优势林分的共生关系及功能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灰木莲花期物侯观测及生殖构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灰木莲引种到广西凭祥地区花期物侯及生殖构件分布状况,为其在引种地败育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树木园、白云实验场、伏波实验场的灰木莲人工林为观测对象,参考Dafni方法,从林分到单株水平调查研究灰木莲在广西凭祥地区的花期物候、开花特征及生殖构件分布,跟踪观察单花开花动态进程,统计花部组件大小、数量及位置等特征。[结果]表明:灰木莲花为子房上位的两性花,雄蕊群着生于雌蕊群下部,雄蕊短小,其高度仅达到雌蕊群下缘;灰木莲花芽到开花过程可分为混合芽阶段、花芽阶段、花蕾露白阶段、白蕾阶段、展花阶段、花瓣脱落阶段6个阶段,花被片展开存在二次开合现象;在适生区,灰木莲开花特征稳定,开花强度中等,不同海拔高度灰木莲林分的花期物侯存在差异,林分的生殖构件在林内、林缘分布差异显著,且生殖构件的败育率极高。[结论]灰木莲引种到广西凭祥地区花期物侯稳定,开花同步性较高,但是花果转化率极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茶籽象危害与不同品种油茶果实物理性状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品种油茶的物理特性对茶籽象寄主选择的影响。[方法]调查茶籽象对相同种植条件下的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评价抗虫性,同时测定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等物理性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茶籽象对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危害率在12.4%49.7%之间,而落果中茶籽象的危害率在13.23%91.83%之间,茶籽象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因素。11个油茶品种分为抗性较高、抗性中等、抗性较差3个类群,3个类群的油茶品种受害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抗性较高类群平均抗虫率达82.23%±5.00%,而抗性较差类群仅为52.47%±6.00%。茶籽象危害与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密切相关,茶果质量越大、越薄,果径越大,危害越严重。[结论]茶果质量越大,越薄,果径越大,受到茶籽象的危害越大。选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茶籽象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