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棉花幼苗施用缩节胺(1,1-dimethyl piperidinium chloride,DPC)和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后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变化,探讨与棉花幼苗生长相关的根际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陆地棉品系A201进行穴盘育苗试验。于棉花1叶1心期分别在叶片均匀涂抹50 mg·L-1DPC、500μmol·L-1SNP,以涂抹去离子水为对照。于3叶1心期取根际土壤分析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16S r RNA测序技术分析根际细菌多样性。【结果】DPC和SNP处理显著促进棉花根系生长,显著提高茎粗和植株干物质质量。DPC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SNP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但显著降低脲酶的活性,但是DPC和SNP处理均未显著影响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DPC处理显著提高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和土壤细菌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显著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  相似文献   

2.
对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不同间种模式、不同龄林的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间种能促进林木生长,与未间种林木生长比较,胸径大小呈显著性差异,树高呈极显著性差异。(2)相同龄林不同间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依次为间种白菜>间种南瓜>未间种,间作套种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不同龄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2年生林、8年生林相对较大,4年生林较少;芦苇地微生物数量最大,与其它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林地类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3.39~6.06 mg.g-1,0.81~1.83mg.g-1,2.18~2.26 mg.g-1。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4年生林、芦苇地最少,与间种白菜达到显著性差异。林下间种白菜和8年生林土壤酶活性最活跃。(4)杨树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放线菌呈显著性相关。土壤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脲酶、蔗糖酶均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瑞飞特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瑞飞特为材料,考察不同浓度瑞飞特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瑞飞特质量分数为0.0004%和0.004%时,能促进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的生长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也抑制真菌生长;当质量分数达到0.04%时,会抑制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的生长及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以小麦和油菜轮作模式为基础的休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休耕后的农田土壤及后茬作物油菜和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产量对休耕的响应。2 a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均表现为休耕后的小麦和油菜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休耕后茬小麦田和油菜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都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其中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休耕后茬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B/F值均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差异在2 a间略有不同,但总体表现为大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真菌表现相反;休耕后茬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与酶活性、微生物量和细菌丰富度呈正相关,而与真菌的丰富度呈负相关。休耕能提高后茬作物农田土壤的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提升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调查研究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4种土壤类型(红壤土、紫壤土、白砂土和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红壤土总体肥力最好,但受土壤p H偏酸性的影响,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数值偏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低于紫壤土。紫壤土总体肥力小于红壤土,p H呈微碱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数量最多,较高的土壤肥力、适宜的p H和最高的微生物量,使得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高于红壤土。白砂土总体肥力最低,微生物总量也是最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红壤土。水稻土的总体肥力小于紫壤土,p H呈微酸性,细菌数量偏低,放线菌的数量偏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试验调查研究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四种土壤类型(红壤土、紫壤土、白砂土和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红壤土总体肥力最好,但受土壤pH值偏酸性的影响,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数值偏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低于紫壤土。紫壤土总体肥力小于红壤土,pH值呈微碱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数量最多。较高的土壤肥力、适宜的pH值和最高的微生物量,使得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高于红壤土。白砂土总体肥力最低,微生物总量也是最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红壤土。水稻土的总体肥力小于紫壤土。pH值呈微酸性,细菌数量偏低,放线菌的数量偏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的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旱地农作物的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亚热带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旱地红壤,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探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MBN)、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试验共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0 g/kg)、水稻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RM,50 g/kg)、玉米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CM,50 g/kg)、小麦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WM,50 g/kg)和单施有机肥(M,40 g/kg)。为尽量消除误差,试验数据采用归一化处理,即实测值减CK值后除以各处理所添加的C、N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RM、CM、W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旱地红壤MBC、MBN含量、脲酶活性和总PLFAs量,以WM处理的降幅最大,降幅分别是单施有机肥(M处理)的33.89%、69.03%、47.62%和23.30%;RM处理显著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幅分别是M处理的91.49%和28.94%。相比单施有机肥,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总PLFAs含量(平均为-16.89%)、真菌PLFA (-38.17%)、土壤真菌PLFA/细菌PLFA比值(F/B)(-40.63%)和土壤革兰氏阴性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PLFA比值(G-/G+)(-4.3%),而提高了土壤细菌PLFA (+5.1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38%)和土壤细菌压力指数(BSI,+11%)。主成分分析表明RM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较大。综之,不同物料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引起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稻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真菌群落构成、多样性及功能特性,旨在为合理增施有机肥和保障玉米田土壤生态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施肥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使用高通量测序和FUNGuild对不同施肥量下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构及功能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脲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含量,且与有机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真菌群落丰富度;从真菌门水平看,不同施肥量下土壤中真菌群落占主导地位的为子囊菌门、毛霉菌门、担子菌门和卵菌门,与不施有机肥的对照相比增施中量牛粪处理下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较高;从真菌属水平看,优势属包括镰刀菌属、腐质霉属、油壶菌属和小粉孢属。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共生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的相对丰度,且随着增施有机肥量的增加,病理营养型的丰度呈现递减的趋势;增施有机肥的处理木质腐生真菌数量明显高于不施有机肥的处理,而植物病原菌和动物病原菌的数量均低于对照,因此,认为增施一定量的有机肥能够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利于玉米植株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生物有机肥与烟草专用复合肥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与烟草专用复合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蔗糖酶)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土壤条件下的肥料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施加生物有机肥可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增加,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在正常生长条件下以75%烟草专用复合肥+25%的生物有机肥为最佳施肥比例。在烤烟实际生产中建议在养分供应不足、质量较差的土壤地块或烟区配施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7年的施用15.0,7.5 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用量的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麦产量增加。施用化肥也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壤脲酶的活性。土壤脲酶的活性在不同施肥处理中的变化趋势是:对照化肥处理堆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施肥措施中的变化趋势是:化肥处理对照堆肥处理。不同的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趋势是:对照化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EM堆肥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三氯甲烷对红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扩散法、TTC法、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测定。结果表明:本试验浓度范围内三氯甲烷对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影响很小。三氯甲烷可明显激活脲酶活性,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两种酶的活性范围分别为0.283~0.977mg/g,0.168~0.742mg/g/h。相对于对照,在0.03~45mg/kg范围内,脲酶活性增加了1.33%~115%,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2.5%~97%,说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可揭示土壤受三氯甲烷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在光合细菌施用下,生物包衣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以四川油菜主栽品种川油3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包衣(内生芽孢杆菌进行种子包衣,播种前施用光合细菌菌液)、化学包衣(10%氰霜唑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和未包衣处理对油菜根肿病发生、土壤酶活性变化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 表明:包衣处理后,油菜根肿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及农作物下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酶直接影响着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在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农田内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pH、营养元素(N、K、Ca、Mg等)有效态含量及4种土壤酶(土壤脲酶、碱式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析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农作物下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中,土壤脲酶和碱式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显著减少,且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平均酶活性表现为3年龄>6年龄>10年龄草地。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类型农田中,土壤酶活性亦存在差别,玉米地土壤脲酶和碱式磷酸酶活性仅为马铃薯地的24%和70%;(3)比较人工草地与农田土壤酶活性,认为3种土壤酶(土壤脲酶、碱式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基本表现为马铃薯地>3年龄巨人草地>玉米地≥3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6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6年龄巨人草地>10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10年龄巨人草地;(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式磷酸酶3种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pH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碱式磷酸酶与pH成显著负相关,速效氮和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则与有机质、速效氮、全氮和水溶性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生育期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酚酸物质的变化及其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怀山药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和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且根茎膨大速度越快时上升趋势越明显;根际细菌绝对数量一直占根际土壤微生物的80%左右,并呈增长趋势;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活性逐渐增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数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宁夏枸杞为试验材料,用开顶气室模拟控制CO2浓度测得在大气CO2浓度倍增处理下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大气CO2浓度倍增处理降低真菌数量,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0.5倍增CO2浓度处理下宁夏枸杞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4.74%和23.71%,脲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0.45%和15.29%;1倍增处理下土壤3种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55.74%,23.07%,44.60%,而多酚氧化酶降低24.94%。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数量对脲酶活性影响力最大,而细菌数量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力最强。大气CO2浓度倍增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增强,其中真菌数量和细菌数量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放线菌数量在0.5倍增处理下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大气CO2浓度倍增处理使宁夏枸杞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且可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利用BIOLOG Ecoplate? 微平板(BIOLOG Inc., USA)结合微生物的平板培养及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脱氢酶的活性,提高了土壤的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p<0.01),而对蔗糖酶和磷酸单脂酶没有影响;转基因甘蔗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可培养的细菌和真菌数量(CFUs),但对放线菌影响很小。转基因甘蔗并没有增加土壤中对卡那抗性的微生物数量(CFUs);BIOLOG Ecoplate研究表明转基因甘蔗稍微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代谢活力,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细菌生理群分布的均匀度、Mclntosh指数(DMc)差异不明显。【结论】转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增加对卡那抗性的微生物数量(CFUs);BIOLOG实验未发现转基因甘蔗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黑麦草不同翻压量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黑麦草不同翻压量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不同翻压量均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生物量以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翻压量越多越好,本实验结果表明:翻压量以1500 kg /667m2为最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人工种草后盐碱土壤酶学特征的变化,可以为盐碱草地提高产草能力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因此以种植小花碱茅不同年数的盐碱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小花碱茅同一生育期内,4种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小花碱茅生长不同年数后,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下降,蛋白酶活性增加.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小花碱茅生长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1),和蛋白酶活性显著负相关(P<0.05);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负相关(P<0.05),而磷酸酶活性和其他酶活性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小花碱茅生长后,盐碱草地4种水解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和年际动态规律不同,有必要对其内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影响的差异,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种植方式下3年连作田土壤浸提液和4年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半膜沟播土壤电导率1:1处理的与对照相比降低16.70%,其他处理马铃薯连作土壤的电导率均升高;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1:1处理对平畦覆膜和半膜沟播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作用显著,对全膜垄播和全膜沟播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1:2处理对半膜垄播连作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全膜垄播和全膜沟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