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曼陀罗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中型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及行为作用,为利用植物源药剂防治红火蚁及其他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试管喂养法,探究曼陀罗根、茎、叶、花和种子提取物对红火蚁的毒力及攀爬率、抓附率、行走率和聚集率等行为的影响。【结果】曼陀罗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中型红火蚁均具有一定的毒力,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红火蚁死亡率上升,其中以曼陀罗干叶和干花对两种蚁型红火蚁的毒杀效果最好,处理11 d后,干叶和干花提取物处理小型蚁的死亡率分别为98.67%和100.00%、中型蚁的死亡率均为100.00%。曼陀罗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红火蚁的抓附率、攀爬率、聚集率和行走率等行为也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曼陀罗干花和干叶的作用效果最好,处理11 d后,干花提取物处理两种蚁型红火蚁的攀爬率、抓附率、聚集率和行走率均为0;干叶提取物处理小型蚁的攀爬率、抓附率和行走率均为1.33%、聚集率为0,而中型蚁的攀爬率、抓附率、行走率和聚集率均为0。【结论】曼陀罗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两种蚁型红火蚁均具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对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干花的影响力最明显,具有开发成新型绿色环保红火蚁防治植物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红火蚁生物防治药剂提供参考,采用密闭熏蒸法研究皇帝柑和脐橙果皮挥发性物质对小型红火蚁工蚁的熏蒸活性。结果表明:皇帝柑粉碎果皮5g和10g熏蒸5h后,小型红火蚁工蚁死亡率分别为73.33%和83.33%;脐橙粉碎果皮5g和10g熏蒸9h后,小型红火蚁工蚁死亡率分别为43.33%和60.00%。皇帝柑粉碎果皮10g熏蒸5h后,小型红火蚁工蚁的攀爬率、抓附率和行走率分别为3.33%、23.33%和6.67%;脐橙粉碎果皮10g熏蒸9h后,小型红火蚁工蚁的攀爬率、抓附率和行走率分别为40.00%、53.33%和43.33%。皇帝柑和脐橙果皮挥发性物质对红火蚁均有一定的熏蒸抑制效果,皇帝柑的效果较脐橙的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毒杀活性及行走能力、 爬杆能力、抓附能力等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水试管喂毒法对红火蚁进行防冶试验。【结果】8 mg/L 氯虫苯 甲酰胺处理 60 h 后,小型红火蚁校正死亡率为 96.55%,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 60 h 后,中型红火蚁校正 死亡率为 100.00%。8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小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5.00%、11.67%,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中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3.33%、11.67%。【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具有良好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在红火蚁防控上具有 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及其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工蚁的致死作用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乙醇提取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根皮物质并制备雷公藤提取物毒饵,水试管法测定其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结果和结论】在室内条件下,雷公藤提取物质量浓度0.023 9、0.047 8、0.239 0和0.478 0 g·L~(-1)处理10 d后工蚁死亡率分别为6.67%、30.00%、56.67%和70.00%,明显高于对照(3.33%).0(对照)、0.047 8、0.095 6和0.239 0 g·L-1提取物饵剂处理10 d后小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6.67%、26.67%、40.00%和20.00%,大型工蚁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0(对照)、0.047 8与0.095 6 g·L-1提取物饵剂处理10 d后红火蚁攻击率分别为90.00%、66.67%和70.00%,抓附率分别为83.33%、60.00%和56.67%,爬杆率分别为93.33%、73.33%和73.33%.表明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及其毒饵在室内条件下对红火蚁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抑制了红火蚁的活动能力,有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5.
2种植物源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及行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鱼藤酮和藜芦碱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采用水试管喂毒法,研究鱼藤酮和藜芦碱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及抓附率、聚集率、攀爬率、行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04、0.07、0.35、0.70、0.88 mg/L的鱼藤酮溶液作用11 d后,红火蚁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55.00%、70.00%、80.00%、95.00%、100.00%,对照为30.00%;抓附率分别为40.00%、30.00%、20.00%、5.00%、0,对照为70.00%;聚集率分别为25.00%、25.00%、15.00%、0、0,对照为65.00%;攀爬率分别为45.00%、30.00%、20.00%、5.00%、0,对照为68.33%;行走率分别为40.00%、30.00%、15.00%、5.00%、0,对照为60.00%。0.005、0.010、0.050、0.100、0.500 mg/L的藜芦碱溶液处理11 d后,红火蚁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40.00%、46.67%、55.00%、63.33%、93.33%,对照为30.00%;抓附率分别为60.00%、53.33%、45.00%、36.67%、6.67%,对照为70.00%;聚集率分别为50.00%、40.00%、30.00%、20.00%、0,对照为65.00%;攀爬率分别为58.33%、50.00%、41.67%、30.00%、5.00%,对照为68.33%;行走率分别为58.33%、50.00%、41.67%、33.33%、5.00%,对照为60.00%。处理时间越长,鱼藤酮和藜芦碱对红火蚁的影响越显著。在较低剂量下,2种药剂均对红火蚁工蚁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和行为抑制作用,在红火蚁工蚁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唑虫酰胺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试管喂毒法,研究了唑虫酰胺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行为的影响。5、10和20 mg/L唑虫酰胺处理10 h后,红火蚁小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58.3%、97.5%和83.3%,显著高于对照组10%的死亡率,红火蚁中型死亡率分别为51.7%、86.7%和60.0%,显著高于对照组3.3%的死亡率。0、5、10、20 mg/L唑虫酰胺处理10 h后,红火蚁小型工蚁行走率分别为93.3%、31.7%、0、3.3%,抓附率分别为93.3%、21.7%、0、3.3%,爬杆率分别为93.3%、21.7%、0、3.3%;红火蚁中型工蚁行走率分别为96.7%、63.3%、8.3%、31.7%,抓附率分别为96.7%、46.7%、5.0%、20.0%,爬杆率分别为96.7%、55.0%、5.0%、26.7%。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致死作用和行为影响。【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研究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后对红火蚁的击倒活性、致死作用及对红火蚁行走、攀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探讨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光活化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分别为93.08%、98.29%和100%,显著高于药剂黑暗处理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7.41%、18.52%和25.93%;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处理30 min,并黑暗放置1、30、60、90、120、150和180 min后,中型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6.25%、10.42%、18.75%、29.17%、37.50%、43.75%和52.08%;行走率分别为25.26%、18.75%、10.67%、6.58%、2.83%、2.08%和0;对倒置一次性塑料杯的附着率分别为20.83%、12.50%、6.17%、4.17%、2.01%、1.96%和0;聚集率分别为20.78%、17.19%、10.94%、15.63%、14.06%、27.08%和37.50%;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UVA光照处理30 min后,黑暗放置30 min,中型工蚁触角棒节的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大部分从中下部发生弯曲,呈倒伏状态,并出现明显指向杂乱的现象。【结论】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中型工蚁具有良好的击倒活性和一定的致死作用,显著降低其行走能力、对杯壁的攀附能力及聚集能力,显著改变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及指向,光活化成分有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安全环保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溴氰虫酰胺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作用及活动能力的影响,采用水试管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结果表明,1mg/L和5mg/L溴氰虫酰胺处理12h后,工蚁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4.74%和62.82%,高于0mg/L对照(16.67%)。0mg/L(对照)、1mg/L和5mg/L处理12h后,工蚁校正攀附率分别为80.00%、68.05%和30.43%,校正抓附率分别为80.00%、58.45%和30.38%,校正行走率分别为91.67%、70.97%和0,行走速率分别为2.07、1.07cm/s和0,校正聚集率分别为92.86%、86.35%和39.40%。溴氰虫酰胺对红火蚁工蚁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可显著抑制工蚁的行为活动能力,在红火蚁防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了除虫菊素与硫酸烟碱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中型工蚁的毒杀活性及攻击、爬杆、抓附能力的行为影响,并研究了除虫菊素对红火蚁的田间药效。【方法】采用饵剂法。【结果】0.01%除虫菊素饵剂和0.01%硫酸烟碱饵剂处理后9 d,工蚁校正死亡率为71.67%和55.00%。0.01%除虫菊素饵剂处理后7 d,攻击率、爬杆率和抓附率分别为21.67%、18.33%和18.33%。0.01%硫酸烟碱饵剂处理后7 d,攻击率、爬杆率和抓附率分别为36.67%、30.00%和20.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005%、0.01%除虫菊素饵剂药后35 d,红火蚁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8.85%和75.74%,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01)。【结论】研究表明,除虫菊素与硫酸烟碱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在红火蚁绿色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制备了0.50%氟铃脲饵剂,对红火蚁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研究该制剂对工蚁爬杆能力、攀附能力、攻击能力和行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50%氟铃脲饵剂可以显著降低中型工蚁的爬杆能力、攀附能力、攻击能力和行走能力,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采用该药剂处理后1、3、5和7 d,中型工蚁的爬杆率为66.67%、30.00%、23.33%和20.00%,攻击率为76.67%、60.00%、56.67%和53.33%,行走能力降低率为6.00%、19%、22.00%和52.00%,其抓附率为100.00%、76.67%、63.33%和63.33%。同时,该饵剂对红火蚁中型工蚁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采用该药剂处理后5~9 d,中型工蚁死亡率为30%~3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田间药效结果表明:0.50%氟铃脲饵剂按15 g每巢剂量施用后3、7、14和30 d,对红火蚁的防效为39.58%、53.55%、60.77%和78.1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氟铃脲饵剂有望成为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新型环保制剂。  相似文献   

11.
CATIA是由法国达梭(Dassault System)公司开发的CAD/CAM一体化的软件,它具有强大的三维造型功能,使复杂的建模与工程制图工作变得简单、明了.因此,将它应用到《机械制图》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空间形体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对多种图样的绘制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适应青海大学建设高水平211综合型大学需求为目的,以各项项目实施、学科建设规划要求为契机,以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加强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实施了"3+1"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甘蔗实生苗及其宿根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 6个亲本和以 3× 3不完全双列杂交 (Nc )遗传设计配制的 9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及其宿根 2个作物季的主要工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表明 ,有效茎数及其有关的早期发株率、发株率、分蘖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 ,锤度、重力纯度主要由母本的加性基因所制约 ,而单茎重、丛重等产量性状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10个性状的遗传力都较高 ,说明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有效 .母本 CP6 5- 357是一个宿根配合力好的亲本 ,父本桂 73- 16 7、崖 73- 512的宿根配合力也较佳 .组合 CP6 5- 357×桂 73- 16 7、CP6 5- 357×崖 84 - 153、CP72 - 12 10×桂 73- 16 7、CP6 5- 357×崖 73- 512是宿根性总配合力效应值高的组合 .  相似文献   

14.
 哈茨木霉Th-A和Th-B的孢子存活力受温度、贮藏期和调理剂的影响,并随时间的延长孢子的存活力明显下降。在室温条件下贮藏60 d,Th-A和Th-B的孢子存活率分别达71.33%和73.33%,在4 ℃冷库里贮藏60 d,两菌株孢子存活率分别达90.00%和92.67%. 贮藏90 d时,室温下Th-A和Th-B的孢子存活率分别为14.00%和18.00%,在冷库中孢子存活率为46.67%和32.67%. 两个菌株与土壤调理剂混合时,在45 d时,冷库中孢子存活率基本没有变化,但在室温下存活率很低,仅5.77%~57.14%,60 d后,冷库和室温下存活率≤1%. 2个菌株在马铃薯根围中定殖能力随着施用后的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140 d后,仍能检测到施入量的10%以上菌量,Th-A和Th-B比未施用木霉对照高出63.64倍和153.48倍。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8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1 9个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 90个组合 ,对这 90个组合的玉米籽粒产量等 8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1 组中 1 68、1 64、1 63、1 69和 1 65等自选系的一般配合力高。P2 组中为H3、H8、H6和 H7的一般配合力高。特殊配合力效应达到极显著的是穗长和穗行数。籽粒产量为正效应 ,其穗长也是高特殊配合力效应的为 1 61× H7等 9个组合 ,其穗行数也为高特殊配合力效应的为 1 61× H6等 9个组合。  相似文献   

16.
晋谷27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93~ 1995年山西省晚熟区谷子新品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 ,采用主效应值、变异系数、标准差、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及决定系数等多种方法对谷子新品种晋谷 2 7号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晋谷 2 7号是一个丰产性好 ,稳产性强 ,适于在山西省中南部、辽宁、北京等无霜期15 0d以上的平川及丘陵旱地种植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高肥小麦品种与4个抗旱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后主要性状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和辐射前相比,辐射后,中优9507、洛优9906、洛优9909的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增加,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增加。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增加,但总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增加的幅度较大。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降低,但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穗长的狭义遗传力降低的幅度较大。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狭义遗传力提高,但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的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农业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77-5977,5998
在农业院校化学类的实验课程中增设大型综合设计性、创新性的环节,精选的内容起点高、综合性强,易于实现兴趣与知识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造就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刘正  李雪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925-7927
[目的]为筛选优质高产的玉米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6个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供试品种的6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出正向和负向效应。穗长的一般配合力大小为:NS226〉HAS-2〉鲁1056〉EGM-1〉系1523〉硒4455,穗粗的一般配合力大小为:EGM-1〉KS4455〉HA8-2〉NS226〉鲁1056〉系1523,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大小为:EGM-1〉鲁1056〉NS226〉HA8-2〉系1523〉KS4455,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大小为:HA8-2〉EGM-1〉系1523〉鲁1056〉NS226〉K54455。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的特殊配合力变异范围分别为:-2.040~1.968、-0.268~0.406、-4.158~3.933和-19.2~59.9。杂交组合NS226×HA8-2、KS4455×EGM-1、系1523×HAS-2的产量分别为7740、7398和7602kg/hm^2。[结论]不同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不同性状的配合力不同。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更容易产生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5种昆虫病原线虫在无寄主(大蜡螟)存在和有寄主存在条件下的垂直与水平扩散能力及寄主搜索能力,结果表明,在沙柱中H.bacteriophora,S.glaseriNc34品系,S.feltiaeOtio品系,H.zealandica及S.carpocapsaeA24品系5种昆虫病原线虫分别可垂直扩散最远至30,30,25,20,15cm处。S.feltiae每条线虫平均垂直扩散距离最远(10.11±0.15cmn=2740),显著地大于S.carpocapsae(5.03±0.06cmn=2303),H.zealandica(7.13±0.10cmn=4947),H.bacteriophora(8.31±0.22cmn=1975)而与S.glaseri(9.86±0.29cm n=1781)无显著差别。在沙柱中水平扩散能力研究表明,3d内S.glaseai,S.feltiae,H.zealandica,H.bacteriophora,S.carpocapsae分别可扩散最远至30,20,20,15,10cm处,H.zealandica与H.bacteriophora间、H.bacteriophora与S.carpocapsae间平均每条线虫水平扩散距离差异不显著,而其余各种间差异显著。寄主大蜡螟存在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S.feltiae,S.glaseri,H.bacteriophora,H.zealandica的垂直扩散能力,表明该4种昆虫病原线虫可主动寻找寄主,而S.carpocapsae缺乏主动寻找寄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