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苍兰花叶病毒Freesia mosaic virus(FreMV)是侵染兰花的主要病毒,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本研究根据FreMV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一组特异性引物,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了该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设计引物能特异扩增FreMV,与其他4种病毒(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不发生反应;该方法灵敏度为RT-PCR的10倍。田间检测20份样品中,RT-LAMP和RT-PCR检测结果一致,检出率为60%。在产物中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Ⅰ直接用肉眼观察就可判断样品是否感染FreMV,可省去电泳分析的时间。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辣椒黄脉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用于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apevine rupestris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 GRSPaV)的RT-LAMP检测方法。以GRSPaV的RdR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GQ478314)为靶序列,设计3组RT-LAMP引物,从中筛选出1组有效引物,并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RT-LAMP产物进行Hha Ⅰ酶切,酶切片段与理论片段大小一致,证明了RT-LAMP产物的特异性。RT-LAMP方法能够检测出GRSPaV的RNA最大稀释倍数为10-4,与RT-PCR方法相比更为灵敏。田间葡萄样品RT-LAMP检测结果与已知样品带毒情况相同,表明RT-LAMP检测GRSPaV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在RT-LAMP反应产物中加入染料SYBR Green Ⅰ (×1000)可直接观察反应结果。建立的GRSPaV RT-LAMP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可视化等特点,尤其适合基层使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南方菜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组RT-LAMP引物,通过引物筛选试验,确定SB1组引物为最佳引物,并进行了引物特异性与灵敏度检测试验,最终建立了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检测试验显示,RT-LAMP方法比普通RT-PCR法灵敏度高10倍,而检测时间明显缩短,整个反应过程只需40 min。此外,体系中加入钙黄绿素,反应结束后,可裸眼观察颜色变化来判定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SBMV RT-LAMP方法具有快速、稳定、灵敏、特异、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于SBMV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芥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组RT-LAMP引物,通过筛选试验,最终确定Ar4组引物为最佳引物,建立了南芥菜花叶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同时,通过实时浊度仪和钙黄绿素分别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判断.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RT-LAMP方法快速、特异且灵敏,其灵敏度与普通RT-PCR法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RT-LAMP)技术建立葫芦科作物中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免核酸提取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根据CGMMV全基因组序列,筛选保守区域并设计特异性RT-LAMP检测引物。通过荧光扩增方法 (加SYTO-9)和可视化方法 (加钙黄绿素),开展RT-LMAP特异性、灵敏度和重现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筛选的引物组可以特异性地检测CGMMV,检测灵敏度达到4.21×103 fg/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重现性好。对瓜类作物田间种苗、植株叶片及市售种子等103份样品进行检测及一致性分析,表明该方法与基于RNA提取RT-LAMP、荧光RT-qPCR及免疫测试条检测结果之间的Kappa值均为1.0 (1~1, 95%置信区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免核酸提取的可视化RT-LAMP快检方法成为适合现场快速检测的理想选择,对于CGMMV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田间监测以及疫情防控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三种甘薯病毒多重RT-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GenBank中甘薯G病毒(SPVG)、甘薯卷叶病毒(SPLCV)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多重RT-PCR退火温度、延伸温度、模板浓度、引物浓度进行改良优化,建立能同时检测3种甘薯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SPVG、SPLCV和SPFMV特异片段,其大小分别是800、276和570bp。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出的3种病毒序列与相应参考序列相似性达到98%以上。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多重RT-PCR方法能够检测cDNA的量为0.1ng。应用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对田间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快速、灵敏地同时检测3种甘薯病毒。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甘薯病毒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RT-LAMP技术检测菜豆荚斑驳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是我国对外公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的BPMV检测方法。根据BPMV外壳蛋白编码基因上的8个位点,共设计了6条引物,通过RT-LAMP扩增得到特征性的瀑布状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引物对BPMV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试验显示RT-LAMP比RT-PCR灵敏度高1 000倍。该方法无需特殊的试剂和设备,只需在水浴锅中60℃等温扩增,整个检测周期约2~2.5 h,适合BPMV的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11.
于2014—2018年冬季,在广西桂南地区、桂中、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甘蔗地,调查黏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新植蔗和收割后焚烧蔗叶的宿根蔗地极少发现黏虫,而收割后蔗叶(直接或粉碎)还田的宿根蔗地发现有不同龄期的幼虫为害,老蔗地亦发现老熟幼虫或蛹,但虫口密度低。数据显示,广西桂南地区冬季甘蔗地黏虫虫口密度最大。其中,2017年南宁市武鸣区虫口密度最高,达8.9头/m^2,其次是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极少或未发现黏虫。  相似文献   

12.
常用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重大迁飞害虫草地贪夜蛾已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发生为害,对中国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控制其种群发展,这很可能导致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并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我们在室内测试了10种常用抗生素、微生物和植物源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种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均低于25%,但对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用药5 d后,抗生素类杀虫剂25 g/L多杀霉素ME、10%多杀霉素WG和1.5%阿维菌素UL对2龄幼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2.67%、76.00%和54.67%;微生物杀虫剂8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OF和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0%~71.62%;植物源生物农药0.3%苦参碱AS、0.3%印楝素EC和6%鱼藤酮ME对2龄幼虫防效较差,校正死亡率均低于42%。结果表明,多杀霉素、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球孢白僵菌可用于防治田间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13.
 Balsam pear bacterial wilt was observed in Nanning, Guangxi, China. Based on bacter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pathogenicity tests and 16S rDNA sequencing analysi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R. solanacearum causing bacterial wilt on balsam pear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力动力学及抗压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Hibiscus rosa-sinensis is an important landscaping plant in Nanning, Guangxi. In 2019, a new stem rot disease was found in H. rosa-sinensis planting area in Nanning. Six disease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six fungal isolate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se samples. The fungi were identified as genus Lasiodiplodi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ny and spore. Combined with the text of Koch's rule and a multi-gene phylogenetic tree with sequences of rDNA-ITS, EF-α and β-tubulin, we confirmed that L. theobromae was the pathogen of the new stem rot disease in Nanning.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L. theobromae causing H. rosa-sinensis disea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皿内测定方法对贵州省惠水县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进行了病原生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病原菌可在SM、PDA、OA和MEA培养基上生长,菌株在ME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SM培养基、PDA培养基和OA培养基。病原菌适宜在OA培养基上产孢。碳素和氮素营养可影响菌株的生长及菌丝色素的形成。在PDA培养基上,菌株在33℃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最快,可适应酸性和碱性条件。但在弱碱条件下生长最为迅速。菌株可在PDB培养基中生长,接种菌碟后生长88 h进入稳定期。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人工栽培鸦胆子褐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研究了其病原菌对温度和pH的适应性以及对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引起鸦胆子褐斑病的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病原菌温度和pH生长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由方程计算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6℃,最适pH为5.3。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鸦胆子褐斑病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且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