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特性,挥发物与韧皮部取食的昆虫,茉莉酮酸(JA)与挥发物的释放,C6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作用,挥发物的诱导物及挥发物的生态学功能,为以后研究植物挥发物、植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天敌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由挥发物传递的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种内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通过挥发物而产生的种内作用不明显;稻虱缨小蜂并不明显避开"稻苗 +飞虱雌成虫+黑肩绿盲蝽 "复合体,黑肩绿盲蝽则明显地趋向"稻苗+飞虱雌成虫+稻虱缨小蜂"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植物竞争是指2种或2种以上植物间的阻碍和制约关系,由于其在生态学上的中心地位,生态学家已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了这一复杂的生态学现象,但主要是从竞争模型、竞争系数、影响因素、对种群的作用等方面入手的。利用能量的消耗来研究植物的竞争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向,在介绍了常规的植物种间竞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了热值在植物竞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植物挥发物的概念、种类及其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分析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是化学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自1959年人类从雌蚕中分离、鉴定了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蚕醇以来,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揭示了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于种内发达的通讯和寻找寄主的能力;植物面对环境胁迫和种间竞争的机制是体内合成次生代谢物作为防御和通讯的工具;植物和昆虫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化学关系.植物和昆虫化学生态的研究,已成为农林牧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化学生态学所涉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开发生物农药的源泉.概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阐明在生态农业安全条件下,通过利用自然界生物间的这种化学作用规律,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对有害生物控制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和保护价值的树种。本文研究了安徽省皇藏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檀种群的年龄结构,并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研究该地区青檀的种内、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种内、种间竞争关系最合适的样圆半径为8m。保护区青檀种间竞争指数占青檀所受总竞争指数的71.79%,种内竞争指数占28.21%,该地区青檀所受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不同竞争木的竞争指数表明:使青檀受压的主要植物是栓皮栎和黄连木。受压最大的青檀是胸径在2~5cm的小树,而随着青檀径级的增大,植株所受竞争强度逐渐减小,竞争强度与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根据幂函数模型预测,在青檀胸径达15cm之前,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此后,竞争压力变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植物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并讲述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和生态因素,探讨了植物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应用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利用植物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群落的搭配。而植物生态学原理中的他感作用是植物群落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植物应用中注意植物间相生相克关系,合理安排园林植物布局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探索植物种间和种内功能性状之间联系或权衡,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群落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塞罕坝保护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84个草本样方(1 m×1 m),测量了草本植物5个主要功能性状(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叶氮质量分数、叶磷质量分数),选取物种多度较高的优势种23种(C3植物13种,C4植物10种),进行植物功能性状种间和种内变异分析。结果表明:5个功能性状在C3和C4草本植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C3植物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面积、叶氮质量分数、叶磷质量分数均大于C4植物。C3和C4植物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比叶面积种内变异系数较大。相对于C3植物,C4植物功能性状种间变异系数总体较大表现出更高的可塑性。C3和C4植物一些功能性状在种间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要高于种内水平,但是种内变异系数为15%~40%,在进行相关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时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豫园的主要园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将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3种:以建筑景观为主的植物群落;沿湖面水系的湿地植物群落;依附山石景观的陆地植物群落。同时应用植被生态学的调查方法调查树种配置,统计生长指数和种间联结关系。结果表明,出现在豫园内的主要群植园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有32个种;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一级占到总株数的87﹪;园林群落中成显著正联结关系的种对包括木瓜-石榴、垂丝海棠-旱柳、云南黄馨-枇杷、紫叶李-腊梅、圆柏-腊梅、云南黄馨-垂丝海棠等10对,负联结较显著的种对主要有圆柏-云南黄馨、罗汉松-木瓜、榉树-石榴、榉树-云南黄馨、樟叶槭-紫薇。此研究结果可为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园林城市提供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级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挥发性化合物在三级营养级互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食性昆虫能够以植物挥发物为化学线索精准地识别和定位寄主,而虫害诱导的挥发物作为关键的化学信息物质对于调控三级营养级关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另外,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花粉或者花蜜,传粉昆虫可以通过识别花中挥发物寻找食物来源,在帮助植物传粉的同时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近40年来,随着传统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化学分析手段和灵敏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生理研究技术的广泛渗入,新的研究理念、研究手段快速形成与发展。在三级营养级互作的过程中,昆虫化学感受基因参与了对挥发性化合物的识别。因此,对昆虫化学感受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将有助于解析昆虫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研发更高效的昆虫行为调控产品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控,对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天敌昆虫与传粉昆虫行为的影响,详述了挥发物介导的三级营养级之间的互作机制与研究现状,以及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并对未来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处理下桉树释放的挥发物组成和相对含量,以及萜烯类化合物时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桉树植株释放出的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诱导后,桉树挥发物的种类与健康植株相比较有显著的增加,且相对含量有明显变化。虫害与机械损伤处理诱导释放出的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但与喷施茉莉酸甲酯处理的相比较,有10种挥发物是相同的,且相对含量基本相近。不同诱导处理后,大部分萜烯类化合物在诱导后1-3 d大量释放,5-7 d后释放量逐渐减少。由此可见,不同诱导方式对桉树释放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时序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释放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这类物质为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VOCs参与植物信号交流、授粉、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应答等过程;作为植物芳香形成的重要原因,VOCs还影响植物果实及植物加工产品的风味和品质。文章归纳总结了VOCs的合成途径分类、合成部位、催化特征和影响其合成的因素(遗传背景差异、不同的生长阶段和部位及外界环境因素),VOCs参与植物应对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和机制(直接防御、间接防御和提高植物应对胁迫能力)以及基因调控手段(导入外源基因、提高自身基因的表达量和抑制内源基因的表达),指出目前基因调控存在目的产物不稳定和效果不确定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减少非必需VOCs的合成、深入探讨VOCs与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相互影响的机制和重视合成后修饰对VOCs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VOCs改变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和有效利用VOCs提高植物应对胁迫能力的农业用途趋势研究,为深入研究VOCs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具有低分子量和高蒸气压的亲脂性液体。按来源划分,VOCs可分为人为源和植物源,而植物源是全球大气中VOCs的最大来源。植物VOCs释放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它们在大气化学反应、人体健康和植物生理生态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植物VOCs释放受复合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在生理生态方面的作用尚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概述了植物VOCs的合成途径,重点阐述了单一及复合环境因素对VOCs种类及释放量的影响,同时归纳了VOCs在生理生态方面的作用。发现:植物VOCs合成途径已经明确,但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昆虫啃食、高温、干旱、高二氧化碳浓度可降低组成型VOCs (如异戊二烯)释放,增加储存型VOCs (如蒎烯、柠檬烯)释放,同时诱导新的化合物(如绿叶挥发物, GLVs)合成并释放;复合环境对VOCs释放影响是复杂的,有待进一步探索。VOCs在植物防御食草动物或吸引食草动物天敌、介导植物间信号转导、抗氧化、抗旱和增强植物耐热性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将探究植物VOCs在生态系统中的更多作用。参96  相似文献   

15.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IVs)是植物受到害虫为害时产生和释放的,并且是植物进行通讯和保护自身的挥发性物质.HIVs能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的行为调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HIVs的释放机制和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开发和利用HIVs保护植物,降低植食性害虫的危害水平,实施保护植物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The importance of plant volatiles in media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species is much debated.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asitic plant Cuscuta pentagona (dodder) uses volatile cues for host location. Cuscuta pentagona seedlings exhibit directed growth toward nearby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and toward extracted tomato-plant volatiles presented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cues. Impatiens (Impatiens wallerana) and wheat plants (Triticum aestivum) also elicit directed growth. Moreover, seedlings can distinguish tomato and wheat volatiles and preferentially grow toward the former. Several individual compounds from tomato and wheat elicit directed growth by C. pentagona, whereas one compound from wheat is repellen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volatiles mediate important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among pl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7.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药用植物根际存在丰富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与药用植物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活动密不可分。近年来,对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3方面对近年来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的重点,以期为今后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中药材生产中连作障碍现象较为普遍且十分严重的现状,综述了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具体表现;从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及植物自毒作用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防治途径,包括合理轮作、土壤灭菌、添加有益微生物或营养元素以及采用综合措施等。并对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中国文学中抒情、歌颂、寓意植物情感表达的文学方法,对植物和文学属性和风景园林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探讨,指出植物与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于伦理道德的比德思想、清雅脱俗的处世观、自然生态的哲学观;并从植物的姿态美、清香美和光影美、声响美、色彩美方面阐述了植物文学与自然景观的关联性,对植物的外化文学特征,植物文学的内涵与风景区的内在联系加以定性描述和研究。试图达到植物、文学、植物造景与风景园林规划相结合的目的,并促进对植物文学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增加植物方面的文化造景因子,进一步使植物的文学特征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主城区屋顶绿化乡土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而园林植物则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依赖于多样化的城市植物, 乡土植物恰恰是城市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城市植物景观特色构建的必要条件。为了丰富重庆主城区屋顶植物多样性,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以重庆主城区31处不同屋顶绿化作为样方, 进行实地调查并从植物类型、配置方式、观赏特性3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判断导致重庆地区屋顶绿化中乡土植物应用频度低的薄弱环节。调查显示样方中应用的植物共有110种, 隶属47科76属, 但乡土植物仅占13.64%, 隶属14科15属。从以上3个层面进行数据统计, 均存在乡土植物种类少、应用频度低的现象。因此加强园林工作者对乡土植物的重视, 开发利用这些乡土植物是当务之急。结合以上研究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针对在重庆野外均生长良好、对城市环境适应力相对较强、可供近期开发的乡土植物进行了统计, 并初步筛选出观赏价值较高, 且适合应用于重庆地区屋顶绿化的乡土植物, 其中着重增加了草本及观果、观花乡土植物, 在准确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及观赏特点、生态习性及适生范围等方面的前提下, 可以逐步应用于屋顶绿化, 从而为重庆地区屋顶绿化及乡土植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