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海兴造过程经历了自辽金至清代的800余年,其间正是中国传统意境理论美学思想达到成熟并广泛影响各类艺术创作的时期。北海园林创作受到意境论美学影响,将营造意境作为造园的最高宗旨。该文在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踏勘的基础上,对北京北海园林兴造理法中的意境论美学体现进行分析。重点是对北海园林造景中之意境追求在"意与境浑"、"境生于象外"、"写境与造境"三方面做出研究和例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文以二者的演变历程比较为出发点,从立意、构图、元素、章法、意境五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藏传统园林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传力  魏琴  蒙乃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42-13044,13121
笔者依据造园规模、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等园林处理方式和西藏特殊的历史进程,尝试将西藏传统园林归纳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3个主要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西藏传统园林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认为西藏园林最终形成了以罗布林卡为典型代表的园林体系,并将西藏传统园林的特色归纳为:①园林选址及布局通常依附主体建筑周围的地势平坦之地,布局疏朗,规整大方,不作故意的曲折变化,林地、建筑、道路关系明确,密度很低,区别于汉地园林迂回曲折、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②造园要素以种植各类植物为主,形成注重绿化的造园特点,与汉地园林注重"理水"的手法相反,淡于"理水";③主要具备休闲娱乐、宗教仪式、政治职能3项园林功能,特别注重宗教仪式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苏州古典园林留园冠云峰庭院为研究对象,以造园要素的量化特征及其意境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了我国古典庭院的造园艺术与手法特点。着重研究了冠云峰庭院建筑、峰石、水体的平立面布局在尺度上的量化数据及其特征;花木的总体布局特征;冠云峰庭院追园要素营造的实景与空间意境的联系;人与冠云峰庭院空间景境营造的关系。试图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传统庭院空间造园要素的营造手法及其量化特征;也提示观赏者在观赏具体庭院空间时,应从“切入点一路径一出口”的思考角度,来理解古代造园家营造具体空间的真正目的。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借鉴园林遗产精髓,并将其融入我国现代园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之中,逐渐形成真正蕴涵传统园林血脉的现代园林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追求塑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空间环境,和营造"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意境效果。也就是说,不仅在形象审美过程中能感染人、熏陶人,还要在园林中传情达意,来教化人、感染人。达到受众和造园者理念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传统的造园理论一直以来将"山、水、植物、建筑"作为造园的要素,而很少在景观要素中列入"动物"这一元素。但是在园林应用中,动物和动物形象从来就是重要的一份子,深入到各个时期的园林作品中。在造园史上,对动物的景观化处理和应用,几乎和造园这一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的形成是同步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园林建筑素以典雅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传统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苏州园林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的简介和考察,得出了江南园林在借景抑景、造山理水、植物配置以及意境等方面的造园艺术和古典园林造园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山水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也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按照中国诗画的创作原则,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对象都是自然山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创造和加工提炼,达到虽校仿自然,崇尚自然,而却高于自然。山水画之《画论》为造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而园林之景又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画论》与《园冶》的理论精髓貌似神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沉淀了几千年的园林文化,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借鉴材料。本文管中窥豹,通过研究汉代园林文化,以西安大兴郡景观设计为案例,从平面布局、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建筑形式等方面探讨传统园林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表达,为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24-14825,14829
潜庐为清末官员杨艺芳于清朝末期所建的别墅园林,该时期私家园林较少,而潜庐布局紧凑,设计巧妙,其体现出的造园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了解近代江南园林的风格特征、研究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分析了潜庐蕴涵的隐逸文化及风水观,解析了潜庐造园理水的空间布局,认为潜庐的园林被分割为东西两大区域,东部为厅堂、西部为住宅,东部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西部则为自由布局。点出了潜庐运用了隔景、借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叠石成山的传统造园技艺,利用植物的"比德"属性营造出的文化意境。潜庐造景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附加于园林装饰物上,笔者重点解析了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仙鹤装饰和特色万字符拼石地面,反映了解读装饰物对挖掘潜庐文化内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宜冰  刘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46-17747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面临着资源浪费、景观与环境不协调、中国传统符号与西方设计手法不能很好的结合等问题,这造成了现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迫切需要革新,因此笔者希望借助国传统风景园林造园理法《园冶》中归纳划分现代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种类,探索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场地的选择与利用。场地的利用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先决物质条件,其成败直接决定着号观效果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传统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解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寻找适合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理法精髓继承与发展的道路,对继承与发展中国节约型园林的理念进行解释,从而展望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没有水的园林几乎不存在。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命脉,因为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水艺术技法的分析和研究,注重因地制宜,处理好水体与周围园林空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唐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就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质,从空间序列、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方面,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各个要素展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强调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其与诗文绘画一样讲究写意,追求意境。分析了意境的内涵特征,即互生性、虚实性、关联性,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写实与写意、造景与借景、移情与象征的意境营造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营造的要点,强调应注重对环境、体验、经验、手法的理解,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来展示空间场所感,营造空间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植物景观设计历经千年的发展,在技术和方法上逐渐成熟,才使中国古典园林成长为东方园林典范。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科学的、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涵盖面极其深广。而中国画论曾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指导,古代画家运用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修养成为园林设计师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才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本文从中国画"留白"手法延展开去,论述了"现量"与"比量"以及"完形心理"的概念。提出了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对于"留白"的应用可分为对比形式美层次和布局系统连续层次两点。  相似文献   

15.
水为园林之魂,古代造园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构筑自然生动的园林景观。无水不成园,有水则活,通过分析水景的性格特征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之法,探讨了水景设计在园林中的设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宜川  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27-19929,19933
现代小区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小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许多居住小区仿照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建造,失去中国传统的园林特色的现状,提出在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策。通过分析合肥"世纪阳光花园"现代中式园林景观,探索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与中国山水画理相融合,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宜居、舒适、诗画般的生活空间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宾虹的画学理念“工在意不在貌”的学习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传统山水画美学特征“意”的认识。思考从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两者的比较研究中,将“意”作为一个切人点,融入当下油画风景的写生创作之中,并探索融人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分析水口园林水环境运作机制和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方法,重点从水、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分析水口园林水环境的发展模式及其生态效益,借鉴徽州水口园林的雨水调控方法,为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实际参考。传承并发扬本土景观优势,发挥水、植被、土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作用,从而更好地体现水口园林水环境运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依据生物多样性原则和园林湿地原理,阐述了园林水景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介绍了园林湿地水景的构造,湿地植物系统的配置和湿地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