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葡萄果实酚类物质是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彰显葡萄果实品质,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葡萄果实中酚类物质的组成、含量、生物合成、提取及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葡萄果实酚类物质在未来研究的方向及难点问题,以期为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研究与综合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冷冻贮藏中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分布特征,以青海省地方梨优良品种‘软儿梨’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测定软儿梨果实后熟(室温)、冻藏(-18℃)和解冻(室温)3个时期的果皮、果肉中总多酚、绿原酸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软儿梨果实后熟后,酚类物质果肉?果皮,多酚氧化酶则果皮?果肉;冷冻贮藏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绿原酸在果皮急剧下降、果肉中略有增加。解冻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个部位总酚、多酚氧化酶下降明显,而果皮中的绿原酸变化不大。研究表明:软儿梨果实后熟后,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分布呈现区域化,冷冻贮藏加剧了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积累,导致了软儿梨冷冻贮藏后果皮先于果肉发生了褐变。  相似文献   

3.
不同梨果实褐变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黄金梨、大香水、新梨七号为试材,研究了贮藏后梨褐变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和种类、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以绿原酸为主,果实褐变与酚类物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特别是二者在果实中不同部位的分布特性有关。黄金梨果心与其他部位比较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和PPO活性。由果皮至果心CAT活性依次降低,而果皮中POD活性极大地高于其他部位。SOD的活性与褐变的直接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贮藏期间套袋梨果实褐变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梨果实中酚类物质、酶活性和钙含量的变化与褐变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综合控制采后套袋梨果实的褐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翠冠梨为试材,对其贮藏过程中酶促褐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翠冠梨在贮藏期间先进行酚类物质合成,后发生降解,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酚类物质的减少和褐变同时发生,PPO促进酚类物质氧化,结果导致褐变。低温贮藏(0℃)能延缓果实衰老软化褐变。  相似文献   

6.
翠冠梨酶促褐变及其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友根  陈金印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4):135-137,145
以翠冠梨为试材 ,对其贮藏过程中酶促褐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翠冠梨在贮藏期间先进行酚类物质合成 ,后发生降解 ,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 ,酚类物质的减少和褐变同时发生 ,PPO促进酚类物质氧化 ,结果导致褐变。低温贮藏 (0℃ )能延缓果实衰老软化褐变。  相似文献   

7.
核桃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并分析了晚实光皮绵核桃和地方特异性品种白水核桃在其果实生长发育阶段的青皮和种皮内酚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①核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是很高的;②光皮绵核桃和白水核桃两品种的种皮和青皮内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③在核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桃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果桑品种果实生长发育进程中果实重量、纵横径、糖酸、硬度、总酚类物质及花色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果实成熟进程,单果重、纵横径不断增大,但不同品种横纵径生长速度变化并不一致;硬度持续下降,且在全红期以后硬度下降显著;果实糖含量持续升高,到黑熟期骤然升高达到峰值;酸含量持续下降直至成熟;总酚类物质及花色苷含量随果实成熟不断升高,但合成进程并不同步。研究明确了果桑果实成熟过程中特有的变化规律,中桑5801品质、功能营养成分优于其他品种,831A果实成熟时硬度高于其他品种,更有利于贮藏保鲜、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9.
磨盘柿叶片、果实及萼片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磨盘柿(Diospyros kaki L. f. cv. Mopan),是中国北方主要栽培的涩柿品种。在此,对其叶片、果实及萼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在多个发育时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期内,柿萼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与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完全不同;叶片的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果肉的酚类物质含量;结果梢叶片与营养梢叶片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不同,8月下旬以前,结果梢叶片的值大于营养梢叶片的,8月下旬以后,前者又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套袋对‘栖霞大香水’梨果实香气的影响,以套双层袋‘栖霞大香水’梨为试材,不套袋果实为对照,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栖霞大香水’梨果实香气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套袋‘栖霞大香水’梨和对照不套袋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套袋‘栖霞大香水’梨检测到3类34种芳香物质,香气物质总量为2671.53 ng/g;不套袋果实检测到3类42种芳香物质,香气物质总含量为10040.14 ng/g。套袋导致‘栖霞大香水’梨果实香气种类和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库尔勒香梨采后果实褐变机理及控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尔勒香梨采后果实褐变,不仅与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PPO)含量、分布有关,而且还与细胞膜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对库尔勒香梨果实褐变机理、控制途径及技术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新梨7号和早酥梨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喜  张琦  吴刚  蒋丽丽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81-184
以新梨7号和早酥梨两个梨品种的果实为试材,进行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重、果实纵横径变化及主要营养成分(有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早酥梨和新梨7号单果重的变化曲线呈“慢-快-慢”的单“S”型,新梨7号果实纵横径的日增长量呈现3个高峰,早酥梨有2个高峰;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增加,有机酸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果实成熟逐渐减少;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丰水梨果实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丰水梨果实采后软化与褐变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丰水梨具有呼吸和乙烯跃变期,跃变期过后果肉硬度下降幅度较小.但果实风味急剧下降。跃变前期果肉快速软化是由乙烯和淀粉酶共同参与,之后果肉软化是由PG和纤维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果实不同部位褐变度、酚类物质、类黄酮及丙二醛含量均为果皮〉果心〉果肉.PPO活性依次为果心〉果皮〉果肉,果皮相对电导率低于果肉和果心。影响丰水梨贮藏品质的关键因素是果肉软化和风味劣变.而不是褐变。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收期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揭示‘黄冠’梨果实发育后期果实品质因子的变化规律,为生产中确定‘黄冠’梨的最佳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冠’梨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时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硬度,并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期果实的糖酸组成和含量,分析‘黄冠’梨果实发育后期果实品质因子与采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果实发育106天开始,随采收期的延后,果实硬度呈显著下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于果实发育137天时达到高峰;Vc含量变化较小,仅在120天时显著较高;在近成熟期采收的果实中糖以果糖为主,占70.09%~84.00%,以果实发育137天时最高;果实中酸以苹果酸为主,苹果酸占酸总量的93.05%~97.28%,苹果酸D占苹果酸的82.92%~91.84%。随采收期的延后,果实发育天数延长,果酸含量下降,采收越晚糖酸比越高。‘黄冠’梨果实发育130~137天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葡萄糖、蔗糖和Vc含量都较高,糖酸比和果肉硬度适宜,以获得‘黄冠’梨最佳品质为目标的适宜的采收期为8月8—15日。  相似文献   

15.
梨果实的“公梨”与“母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梨果实“公梨”“母梨”产生的原因和二者之间的差异,对梨花萼脱落、宿存与“公梨”、“母梨”进行分析。从品种特性、授粉品种和授粉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光照、树龄和树势、修剪和负载、花序序位等方面综述了影响梨花萼脱落的因素;从果形、病虫发生情况、矿质元素和植物激素含量、组织结构、品质等方面综述了脱萼果与宿萼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了形成“公梨”与“母梨”品质差异的原因,并对今后开展“公梨”、“母梨”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鸭梨是一种营养极其丰富的水果,其果皮、果肉和果核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综述近几年来鸭梨中主要功能性成分多酚、黄酮类物质、熊果苷、膳食纤维等的提取及鸭梨汁、冻鸭梨、鸭梨渣制品等鸭梨食品的开发研究进展,并对我国鸭梨的利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Disorders occurring during long-term storage of pears can cause economic loss, especially when disordered fruit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externally from sound fruit. A typical category of disorders in pear fruit is related to internal browning of the flesh and the presence of cavities. In this review, information which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last decade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a generic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orage-related browning disorders in pear. In this model it is assumed that browning disorders are caused by an imbalance between oxidative and reductive processes due to metabolic gas gradients inside the fruit, leading to an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he latter may induce loss of membrane integrity which becomes macroscopically visible through the enzymatic oxid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to brown coloured polymers. The development of disorders during postharvest ripening and storage of fruit also depends on a range of preharvest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onditions and crop load.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browning disorders nondestructively have been reviewed.  相似文献   

18.
我国梨果生产与贮藏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综述了我国梨果的生产现状、贮藏方式、贮藏能力和主要贮藏品种,剖析了主产区梨果采后贮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我国梨果贮藏保鲜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