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丰琇  马英杰 《玉米科学》2017,25(6):127-132,141
2016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林果试验基地无底测坑内进行灌溉试验,设两个灌溉条件,分别为定灌水周期变灌溉定额试验和定灌溉定额变灌水周期试验,以当地传统地面灌溉为对照,分析不同灌水条件下各生育期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灌水周期灌水量较大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相同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较频繁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因此,在阿克苏地区选择灌水量为300 m~3/hm~2,灌水周期为6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选择灌水量为45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选用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WS3564为试材,以新疆当地高产玉米常规灌溉量6 000 m~3/hm~2为对照(CK),设置4 200(T1)、4 800(T2)、5 400 m~3/hm~2(T3)3个灌溉水平,研究灌溉量对新疆滴灌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光合特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溉量减少幅度的增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明显下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且在吐丝期更敏感,胞间CO2浓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产量随灌溉量的变化存在差异,常规灌溉量(6 000 m~3/hm~2)降低10%(5 400 m~3/hm~2)时,先玉335和KWS3564产量降低5.82%~7.25%,郑单958产量无明显变化,均具有相对较高的水分生产率。综合比较,5 400 m~3/hm~2灌溉水平适宜在该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3.
201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覆白膜、覆黑膜、不覆盖)与灌水定额(每次450、900、1350、1800 m3/hm~2,共4次)对甜高粱产量和糖度影响的研究,旨在寻求最佳的覆膜方式和灌水量,为河西地区种植甜高粱节水增效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覆膜和灌水量对甜高粱产量和糖度影响显著,不同覆膜方式在灌水定额1350 m3/hm~2处理下,甜高粱产量较高,尤其在覆黑膜且灌水定额1350 m~3/hm~2处理下,甜高粱产量达到9.82 t/hm~2,显著高于覆白膜和不覆盖条件下同等灌水量处理;3种覆膜方式都以灌水定额900 m3/hm~2处理下糖度最高。综合分析认为,覆黑膜并采用900、1350 m~3/hm~2的灌水定额,可作为提高甜高粱糖度和产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石磊  吕宁  陈云  梁飞 《玉米科学》2021,29(2):103-108,116
通过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漫灌措施下灌溉量4 800(MI1)、7 200(MI2)m~3/hm~2和滴灌条件下灌溉量4 200(DI1)、4 800(DI2)、5 400(DI3)、6 000(DI4)m~3/hm~2不同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和养分的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措施植株总干物质量大小依次为MI2DI3DI4MI2、DI2DI1,以DI3处理穗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16.62%~45.51%。两种灌溉方式下,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植株N和K养分吸收,滴灌处理玉米穗位K养分积累效应更明显。滴灌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显著高于漫灌处理,其中以DI3处理最高。穗干物质量和K养分积累量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滴灌模式下5 400 m~3/hm~2为新疆北疆地区春玉米适宜的灌溉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斌  马忠明 《玉米科学》2018,26(2):102-109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着施氮量与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灌水量大于2 700 m~3/hm~2、施氮量大于200 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不在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灌水量为27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hm~2。  相似文献   

6.
限量灌溉对京郊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北京及周边地区限量灌溉下小麦适宜的灌水制度,设置5个灌水梯度,以北京平均灌溉水平2 550m3·hm-2为对照(CK),逐渐减少用水量到2 100、1 650、1 200和750m~3·hm~(-2),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灌水对小麦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灌水量为2 100和1 650m~3·hm~(-2)的处理下,小麦产量降幅未达显著水平,其余两个处理(1 200和750m~3·hm~(-2))的产量显著降低。减产源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减少;有效穗数的减少源于群体茎蘖数(起身、拔节)的减少,穗粒数的减少源于穗长的缩短、不孕小穗数增加和有效小穗数减少。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其中灌水1 650m~3·hm-2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对照相比,灌水2 100和1 650m~3·hm~(-2)的处理,每公顷效益减少290元以内,其余两个处理减少超过1 700元。综合考虑产量、效益、水分利用效率,在限制灌溉量无补贴的情况下,灌水量为1 650 m~3·hm~(-2)(越冬水750 m~3·hm~(-2)、拔节水450 m~3·hm~(-2)、灌浆水450m~3·hm~(-2))的节水灌溉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7.
深松和灌水次数对春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验设置深松条件下灌水3次和4次(SI3和SI4)两个处理,以常规浅旋耕灌水3次和4次(RI3和RI4)为对照,研究深松及灌水次数对超高产春玉米生育期耗水规律、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浅旋耕相比较,深松处理可显著改善40~100 cm深层土壤水分条件,为深层根系的水分吸收提供保障,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深松处理较浅旋耕处理生产单位玉米平均节水量为0.149 m~3/kg,节水6.66%,单位耗水量增产量为0.322 kg/m~3,增产7.17%。相同灌水次数条件下,深松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增产达12.47%。  相似文献   

8.
以Blank作物模型为基础,采用动态规划方法确定甜菜优化灌溉制度,以期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就内蒙古河套灌区永联试区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除苗期、完熟期不需灌溉外,其余5个生育阶段均需灌溉,灌水量分别为50m~3/亩,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50m~3/亩,实际根产量为3902.2kg/亩。  相似文献   

9.
不同频率膜下滴灌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灌水周期为4 d、7 d、10 d的不同膜下滴灌频率,监测各处理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垂直梯度的水分含量,调查不同灌溉频次下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 d的灌溉频率在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始终保持在适宜棉花生长的9.1%~21.9%,且7 d的灌溉频率下棉花产量表现最高,达到了7435.35 kg/hm~2,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  相似文献   

10.
向午燕  董智  冯晨  蔡倩  张哲  郑家明  白伟 《玉米科学》2023,31(1):126-134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还田量不同灌水量处理间差异明显,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秸秆还田量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成熟期株高与叶面积,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互作显著影响成熟期穗重。不同灌水量下春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也差异显著,3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3 000 kg/hm2处理、4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6 000 kg/hm2处理产量具有显著优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播前土壤蓄水量、收获土壤蓄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土壤蓄水量增加6.38%~9.8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67%~22.68%。在沈阳地区枯水年春玉米秸秆还田量3 000 kg/hm2、平水年秸秆还田量6 000 kg/hm2是区域最佳的秸秆还田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雨养条件为对照,研究3种灌溉处理(滴灌、覆膜滴灌、覆膜限量补灌)对玉米相对叶绿素质量浓度(SPAD值)、光合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不同膜下滴灌节水增产的效果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覆膜增加玉米苗期叶绿素质量浓度,在拔节期覆膜的作用减弱,抽雄期SPAD值依次为覆膜限量补灌覆膜滴灌滴灌雨养。与对照相比,覆膜滴灌、覆膜限量补灌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增加22.8%~52.8%和20.3%~48.0%;玉米产量增加1 261 kg/hm2和1 300 kg/hm2,增产12.7%和13.1%;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83 kg/m3和1.23 kg/m3,提高水分生产效率0.30 kg/m3和0.36 kg/m3。覆膜限量补灌在不影响光合产物积累的基础上,比覆膜滴灌节水60%。  相似文献   

12.
路亚  刘强  宋希云  刘树堂 《玉米科学》2010,18(4):121-124
通过水、氮、钾3个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了对夏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水量2 700m3/hm2、施氮量270 kg/hm2、施钾量180 kg/hm2时,夏玉米产量最高,为12 053.32 kg/hm2。由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水、氮、钾的最佳用量为灌水量3 069 m3/hm2、施氮量285 kg/hm2、施钾量176.4 kg/hm2,最佳产量为12 111.6 kg/hm2;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水氮钾。水氮耦合、水钾耦合对产量的影响显著,且均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水氮供应对北疆春玉米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以及子粒品质的影响,设计3个灌水量水平和4个施氮量水平共12个处理的双因素测坑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灌水量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春玉米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地上部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以及总淀粉和粗蛋白含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耗水量无显著变化,氮素利用效率(NUE)和粗脂肪含量分别表现出递增和递减的趋势。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耗水量、子粒产量、NUE和总淀粉含量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氮素吸收量,均表现出递增趋势,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相反,而WUE先增后减。通过CRITIC和TOPSIS综合评价排序,与试验地肥力相近的北疆膜下滴灌春玉米适宜的灌水量为5 100 m3/hm2、施氮量为46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滴灌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播前足墒和越冬前灌水750 m33·hm-2的条件下分析了起身后不同滴灌量(2550、3150和3750 m3·hm-2,分别用W1、W2、W3表示)对冬小麦耗水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量的减少,冬小麦孕穗期至花后20 d的0~10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降低,但土壤含水量沿毛管的横向差异增大,总耗水量减少,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明显增加;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尤其是远离毛管处下降更明显;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运转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呈增加趋势.3个处理中,W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与W3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起身后滴灌冬小麦的适宜灌溉定额为3150~3750 m3·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夏玉米减氮增效科学生产模式,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夏玉米形态生长指标、子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以传统畦灌施氮模式(CK,施氮量300 kg/hm2)为对照,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依据0 ~ 20 cm土层含水率进行补灌,设4个施氮水平(DN120:120 kg/hm2、DN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