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江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春季降水间的关系,准确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的趋势,对信阳地区近12 a春季降水与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抽穗前3月降水量和灌浆期5月中旬降水量与当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和0.641。3月降水较多(≥36 mm),特别是中下旬降水较多时,赤霉病菌子囊壳形成较多,为赤霉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中旬降水量增多则加重赤霉病的发生。3月降水较少时(36 mm),赤霉病菌子囊壳形成较少,一般不会引起大流行。另外,赤霉病易于流行年份中(3月降水≥36 mm) 4月雨日数与赤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相关系数为0.576。在生产中,应密切关注3月的降水量,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适时做出赤霉病是否大流行的判断,并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赤霉病危害。  相似文献   

2.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 田间子囊壳带菌率较高,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在扬州市邗江区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防控难度加大,尤以2012年发生最重.本文分析了邗江区2012—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重发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田间子囊壳带菌率较高,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在扬州市邗江区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防控难度加大,尤以2012年发生最重。本文分析了邗江区2012—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重发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发生程度等进行比较得出,2015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初见期迟,前期病情发展慢,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发生程度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小麦赤霉病病菌可能已侵入,但由于气象条件的不适宜未能及时表现,后期由于气象条件适宜,继续侵染并现症。发生程度的轻重主要是由主栽品种的开花高峰期与当时的雨日、雨量、温度等气象因素决定,而田间稻桩带菌情况仅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该文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关系密切。分析2014年洪泽县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气温及湿度综合效应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初步明确了高湿低温和雨后降湿快不利于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据稻桩带菌量、子囊壳发育进度以及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预计2006年四川省小麦赤霉病总体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偏重。(1)稻桩带菌率较去年偏高。据仁寿、绵竹、渠县、威远、乐至、简阳、高县、邻水、双流、江油、安岳、巴州、雅安、宣汉、东坡、仪陇、射洪等监测点3月上中旬春季菌源调查,稻桩支带菌率0.3—14.11%,平均为4.51%,比去年高18.37%。(2)小麦抽穗扬花期与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由于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高、品种不抗病、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上升、阴雨天气多等原因,2014年泰州市姜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便呈现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且表现出通南地区发生趋势重于里下河地区、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不一、生育期早的显症时间早等特点。通过强化无病良种供应、监测预警和防控、惠农政策落实、统防统治等途径,最终使全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显著降低,并筛选出对赤霉毒素防控效果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水稻秧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在水稻秧田区重发的原因为水稻秧田期正处于小麦抽穗扬花至成熟期,秧田长期保持有水状态,增大了毗邻区小麦田间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为小麦赤霉病的侵染为害提供了有利的湿度条件,这是水稻秧田区小麦赤霉病重于其他区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适宜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和关键影响时段,提高小麦气象型病害监测能力,通过分析赤霉病历史发生特点和规律,结合江苏省历史气象资料、小麦赤霉病系统田和大田调查资料,给出不同关键时段小麦赤霉病的气象促病指标。在此基础上,从小麦自身受病害侵染敏感性和促病气象条件发生概率出发,分别定义感病风险指数和促病风险指数来构建发病风险指数,从而实现了在病害监测时段中单点和区域的发病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抽穗、抽穗-开花、开花-乳熟阶段适宜病害发生的气象条件不同,日平均气温14℃、16℃、18℃和相对湿度70%、68%、70%是各个阶段易于促进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江苏4月下旬开始小麦赤霉病存在发病风险,累积发病风险度超过70%的集中发病期在5月4—21日,且苏南大部和沿淮淮北中部地区为病害高风险地区,须要结合关键发病时段和区域加强病害防御。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沿江麦区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效果,本文通过小麦抽穗始期、齐穗扬花期两个防治时间和5种药剂6个处理。田间调查表明防治小麦赤霉病,在抽穗始期及齐穗扬花期只要正确施药,病情指数均大幅下降,齐穗扬花期施药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抽穗始期。80%多菌灵80克/亩效果最好,40%戊唑。多菌灵67克/亩和80%多菌灵40克/亩+25%咪鲜胺50毫升/亩防效也较好,36%多酮防效最差,不能作为防治赤霉病单一药剂使用。在赤霉病大发生年份,所有药剂防治一次不能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建议在小麦齐穗扬花开始用药防治,间隔5-7天连续施药2-3次,确保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对小麦赤霉病测报的初步实践: 1974年武昌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很轻。据我们5月中、下旬在华中农学院与武昌县流芳公社伟大大队两地的不同类型田块内调查,病穗率均在2%左右。结合当年的菌源数量和气象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菌源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气象条件是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 1、菌源:稻丛上的子囊壳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菌源,此病发生的迟早、轻重与子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56-57,93
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济源市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是小麦生产中威胁较大的真菌病害之一,2012年在济源市重发生。2012年5月22-28日,济源市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辖区内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田赤霉病发生危害情况开展了1次全面普查,并对该病流行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预报和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大面积流行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一、流行发生特点(一)田间见病迟济源市常年小麦抽穗扬花期为4月18-25日,小麦赤霉病病穗始见期在4月24日前后。2012年,由于受播期晚、前期气温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抽穗扬花期集中在4月24日-5月2日,  相似文献   

14.
正一、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时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主要症状是由于受病菌侵染,先在个别小穗上发病,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染病的小穗呈现褐色或变枯黄,潮湿的时候会产生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候,发病部位及其以上部分会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发病后期会产生黑色的子囊壳。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选择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期、合理施肥、搞好田间管理等,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可以清除菌源,进而减少发病机  相似文献   

15.
一、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时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主要症状是由于受病菌侵染,先在个别小穗上发病,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染病的小穗呈现褐色或变枯黄,潮湿的时候会产生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候,发病部位及其以上部分会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发病后期会产生黑色的子囊壳。  相似文献   

16.
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田间无保湿自然条件下,以赤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单花滴注方法研究了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的田间记载方法、适宜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和接种生育期,结果表明:在只考虑品种间对赤霉病抗扩展性差异时,以单穗上扩展程度和发病轻重两个因素作标准的记载方法 ——“积分法”,最能正确地反映品种间抗性差异;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以每毫升5-20万个分生孢子为宜;抽穗到开花这一时期中无论何时接种,发病程度无显著差异,若在籽粒灌浆的“半仁期”接种,则应将菌液注射到颖壳内籽粒外。  相似文献   

17.
选择稻-麦轮作模式秸秆还田短期定位试验田块,于2016—2019年连续施用由棘孢木霉、黑曲霉、黑根霉、青霉4种不同微生物菌分别与枯草芽孢杆菌组合制成的秸秆腐熟剂,于2018和2019年分别调查不同秸秆腐熟剂处理的小麦赤霉病病情。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是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短期秸秆还田对赤霉病的发生并未表现出明显加重趋势;在赤霉病重发生年份,棘孢木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组合可明显减轻赤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21年南京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呈总体偏重至大流行发生,发病症状多样,究其原因,除田间菌源量大、主栽品种感病外,主要是抽穗扬花期多次连续降雨,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根据小麦赤霉病特点,提出了在秸秆还田时,应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做到旋耕深翻深埋,并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措施,降低赤霉病菌菌源基数,抓住扬花初期这个关键时期,优先选用耐雨水冲刷的剂型和高效植保机械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农2号、周麦26、周麦28、丰德存麦1号等32个小麦品种的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宿州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普遍不高。为此提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应对小麦赤霉病全面实施药剂预防措施,对部分抗性较弱的小麦品种应实施二次防治,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对无为县农资市场上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几种主推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扬花期,25%氰烯菌酯SC 2250m L/hm2、80%多菌灵WP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