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寻求Y两优1号在钦州市适宜的插秧群体密度,进一步挖掘合理群体的增产潜力,开展Y两优1号适宜插秧群体的试验研究,在6种栽培密度下研究Y两优1号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2万穴/667m2至1.8万穴/667m2之间,产量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1万穴/667m2至2.7万穴/667m2之间时,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产.各密度之间生育期无差异.研究表明,超级稻Y两优1号在钦州市中上等肥力田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密度为1.8万穴/667m2.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1.43万穴/667m2、1.25万穴/667m2、1.11万穴/667m2、1.07万穴/667m2、0.83万穴/667m2等5种中稻栽插密度处理,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成穗率降低,结实率降低,病虫为害率增大;而稀植能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病虫为害减轻,但667m2穴数少,有效穗数少,未能获取较高产量。三期超级稻品种深两优5814在处理4(规格26.7cm×23.3cm、1.07万穴/667m2)栽插密度下,能获得680.6kg/667m2高产,建议推广深两优5814组合作中稻栽培时,以(1~1.25万穴)/667m2栽插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海拔高度下花生的适宜种植密度,设1.24万株/667m2、1.42万株/667m2、1.66万株/667m2、2万株/667m~2和2.48万株/667m~2 5个种植密度,分别在铜仁市470m、650m和800m~3个海拔高度地区进行海拔与密度对黔花生4号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花生生育期相应延长,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花生全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花生主茎高、侧枝长表现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单株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数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随密度增加其变化各异;花生产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470m和650m地区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2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19.6kg/667m~2和316.9kg/667m~2,800m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48万株/667m~2,其产量最高,为195.7kg/667m~2。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栽插密度、肥料运筹等有关专题试验,研究了在苏南丘陵山区"宁粳3号"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宁粳3号"的适宜栽插密度为1.90和1.67万穴/667 m2,基本苗为5万~7万苗/667 m2,以利于建立高产群体;肥料运筹上要适当控制总氮量,降低基蘖肥比例,增加穗肥比重,提高磷钾肥比例。总施N量以1 8kg/667 m2、前后期之比5∶5或6∶4为宜,N∶P2O5∶K2O以1∶0.3∶0.5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给"武运粳23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实践,进行了其不同种植密度、肥料运筹和水浆管理等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3号"适宜的机插密度为2.20万、1.83万穴/667 m2,栽插基本苗6万~7万苗/667 m2;施N总量以18~20 kg/667 m2、前后期之比为5∶5或6∶4、N∶P2O5∶K2O为1∶0.3∶0.5为宜。  相似文献   

6.
甬优13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3号在单季强化栽培条件下具有超强的分集能力,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稳定,插种密植规格为30.0cm×20.0cm~33.3cm的各处理(密度为0.67万~1.11万丛/667m2),以30.0cm×33.3cm(密度为0.67万丛/667m2)处理产量最高,但处理间产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方式对夏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蚌花1号花生品种为例,通过对夏花生单粒点播4种不同密度(1.1万~1.4万/667m2)和双粒点播3种不同密度(0.9万~1.1 万/667m2)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夏花生最佳播种方式.试验表明,单粒点播1.3万~1.4万粒/667m2和双粒点播1.0万~1.1万穴/667m2是夏花生2种不同最佳播种方式,单粒播种适合于机械化作业,且单粒较双粒播种节省种子6000~ 9000粒/667m2,节省成本40 ~60元/667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播苗数对常规籼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出不同穗型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每穴播种苗数以指导农民种植。【方法】采用大穗型常规籼稻材料N2和中穗型常规稻材料N4每667m~2不同栽培密度和穴播种苗数的比较试验。【结果】材料N2在种植密度为1.7万穴/667m~2时产量最高,单产达500.0kg/667m~2,在每穴播种3苗时产量最高,单产达557.6kg/667m~2;材料N4在种植密度2.0万穴/667m~2时产量最高,单产达433.2kg/667m~2,在每穴播种3苗时产量最高,单产达481.1kg/667m~2。【结论】大穗型常规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1.7万穴/667m~2与穴播3苗;中穗型常规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2.0万穴/667m~2与穴播3苗。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于2005~2006年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对油研11号主要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均会影响油研11号的产量、生育期、植株性状等;点播油研11号的最佳播期为9月下旬,密度为10000株/667m2,若因轮作茬口的不同,可以调节种植密度,以获得更高产量;在10月中、下旬播种时,则以15000株/667m2的密度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业科学》2007,(1):148-148
扬辐粳8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沿江地区播期通常安排在5月中旬,北部安排在5月上中旬。移栽前用好杀虫剂,降低大田虫口密度。2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高肥田块栽足2万穴/667m2,低肥田块栽足2.5万穴/667m2。当茎蘖数达20万/667m2时,要及时搁田,高峰苗控制在33万/667m2左右。3科学用肥,合理灌溉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基肥、分蘖肥及穗肥的比例以3∶2.5∶4.5为宜,本田…  相似文献   

11.
夏小均  陈杰 《农技服务》2013,(9):1015-1018
在贵州道真、贵州德江、重庆彭水、湖南桑植4个烤烟主产县进行移栽期、种植密度、施氮量、留叶数4因素5水平的均匀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留叶数是影响烤烟大田生育期关联度最大的指标;留叶数是与茎高、茎围、有效叶片数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其次是种植密度;留叶数是与产值、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指标,其次是种植密度。通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推导出了不同产区最大产值产量时的4个影响因素理论水平数值。道真县在常规移栽期提前8 d,施氮肥3 kg/667 m2,种植密度1 143株/667 m2,留叶数24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45.08 kg/667 m2,最高产值1 714元/667 m2。德江县在常规移栽期推后6 d,施氮肥12 kg/667 m2,种植密度700株/667 m2,留叶数17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55.7 kg/667 m2,最高产值2 742元/667 m2。彭水县在常规移栽期移栽,施氮肥5 kg/667 m2,种植密度1 043株/667 m2,留叶数23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63.2 kg/667 m2,最高产值2 552元/667 m2。桑植县在常规移栽期推后7 d移栽,施氮肥12 kg/667 m2,种植密度700株/667 m2,留叶数17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90.75 kg/667 m2,最高产值3 706元/667 m2。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盐粳1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每亩有效穗数缓慢增加;密度对千粒重影响较轻,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出新两优6号在霍邱县农业生产中获得高产的最佳栽插密度,于2011、2012年在霍邱县进行了田间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在21万穴/hm2处理中,新两优6号平均产量为10 885.5kg/hm2,产量随密度12~21万穴/hm2逐渐增加,但在21~24万穴/hm2又突然下降,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各密度间生育期和生育进程无差异,生育期均为130d;(3)优质杂交水稻新两优6号在霍邱县获得高产的最佳栽插密度是21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以杂稻组合成优489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成优489密度在8000~10000穴/667m~2能取得较好产量,高于1.3万穴/667m~2或低于7000穴/667m~2产量会降低。  相似文献   

15.
水稻控释肥应用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控释肥的适宜用量、水稻栽植密度及施用方法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每667 m2控释肥用量以50 kg为宜,采用该用量水稻实粒数较30、40、60、70 kg处理分别提高15.4%、7.0%、16.7%和28.1%,产量增加15.2%、6.5%、2.5%及9.9%。水稻栽植密度以每667 m2栽植1.6万科较适宜,其穗数明显高于1.2万科和1.4万科处理,略低于1.8万科处理,但实粒数明显高于1.8万科处理,产量较1.2、1.4、1.8万科分别增加8.9%、2.4%和5.7%。在施用方法上以重施基肥,移栽后35~40 d轻施追肥处理的穗数、实粒数及千粒重优势较强,产量水平也略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水稻机插秧栽培的生育特性及最适追肥时间,以益阳市主栽水稻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移栽不同追肥时间,以及机插栽培与抛秧栽培和洗插秧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抛秧和洗插秧相比,机插秧的生育期缩短了2~6 d;株高较高,水稻分蘖率提高了12.3~23.2个百分点;产量提高了39.36和42.43 kg/667m2,但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了10粒/穗左右。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机插秧移栽后第8天追肥最为适宜,其产量达479.09 kg/667m2,比其他追肥的时间的产量提高了24.43和48.19 kg/667m2。  相似文献   

17.
以水稻盐粳1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密度对千粒重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收获产量和理论收获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对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黔生 《农技服务》2013,30(6):558-559
为了探明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与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关系,以科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秧密度为1.71万穴/667 m2(30 cm×13 cm)时,每窝插2~3株的效果最好,其水稻群体的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为690.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规稻辽粳212和杂交稻辽优9906为试材,设置2.22、1.66和1.33万穴/667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分析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株型性状、病害发生程度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适宜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插秧密度增大,两个品种的发病率均增大;辽粳212在种植密度为2.22万穴/667m~2和1.33万穴/667m~2时产量均较高,而辽优9906同样在2.22万穴/667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因此,常规稻品种辽粳212可以适当稀植,而杂交稻辽优9906适当密植,同时加大病害防治,可确保产量优势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在同一田块、同一土壤肥力、同一密度、同一台直播机、同一气候的条 件下,不同水稻品种机直播产量不同,展示结果,Y两优585单产最高,每667m2单产567.42kg,比对照增加69.45kg,产量居第一位;江优919每667m2单产527.74kg,比对照增加29.77kg,产量居第二位;隆两优1025每667m2单产526.79kg,比对照增加28.82kg,产量居第三位;C两优华占每667m2单产517.81kg,比对照增加,19.84kg,产量居第四位。这四个品种产量表现较好,均比对照增加,适宜我区机直播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