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试验以四川省几个现行家蚕品种为代表,通过对全茧量与产卵性状相关关系的调查,明确了其相关程度因品种而异,依性状而异;通过对不同全茧量个体各项成绩的统计学分析及多重比较,明确了产卵成绩的最佳区域在雌全茧量平均数周围,具体范围因品种而异;通过对不同全茧量个体和蛾区逐日羽化蛾数、生种发生率的调查,明确了全茧量轻的个体及蛾区羽化偏早,重者羽化延迟,全茧量轻者生种发生率高的现象。本试验的结论充分说明,在蚕种生产中必须通过加强饲育管理提高各品种全茧量的总体水平,同时加强过大过小(尤其是过小者)蛾区和个体的淘汰,加强对苗尾蛾的淘汰,以挖掘品种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种成绩和蚕种质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不同样本容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平均数变化和标准偏差的变化,探讨了家蚕蛾区茧质调查最合适的样本大小。样本容量在20以上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均相对变化较小;样本容量在35以上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平均数均表现稳定性好和标准偏差小。雄性样本容量在相对较小(n≥10)的时候标准偏差就逐步趋于平缓。这可能与雄蛹的体重比雌蛹轻得多的原因有一定关系;因此,在蛾区成绩调查时样本容量应至少在20以上,蛾区的平均数才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容量在35或35以上的平均数才能较好地代表蛾区或饲育区的总体成绩。  相似文献   

3.
汤庆坤  韦伟 《广西蚕业》2004,41(1):29-31
从种茧中选出与该品种特性不符的不良茧及发育不良蛾单独制种,与正常蛾所制蚕种对比,结果表明: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毒率明显高于正常蛾所制蚕种的毒率;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合格卵圈率明显小于正常蛾所制蚕种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不受精卵圈率、不产卵蛾圈率、卵量不足蛾圈率均大于正常蛾所制蚕种,因此,种茧选择和母蛾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蚕种毒率和提高蚕种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现行家蚕品种限性斑纹的特点,在饲育期鉴蚕,种茧不削茧、不鉴蛹,采用蚕蛾自行破茧发蛾制种,与常规削茧、鉴蛹发蛾制种的过程进行了比较试验,针对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削茧、不鉴蛹的相应技术管理配套措施,以期减少削茧、鉴蛹人工,提高蚕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蚕种生产的省力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家蚕荧光茧色判性新品系"09荧"、"909荧"和常规品种"932"进行自然羽化和人工削茧羽化对比试验,了解这2个新品系自然羽化方式的良繁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人工削茧羽化和自然羽化处理区的死蛹率、总羽化率、病死蛾率、单蛾产卵量、良卵率、遗腹卵率等均没有差异。"09荧"、"909荧"、"932"自然羽化处理区破茧健康蛾率分别为88.09%、75.35%、80.94%,其中"909荧"、"932"的破茧健康蛾率显著低于同品种人工削茧处理区的羽化健康蛾率,这对提高良种繁育系数有一定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09荧"、"909荧"、"932"自然羽化处理区后期的健康蛹率分别高达93.04%、97.28%、97.72%,均高于同品种的人工削茧处理区,"909荧"与"932"间没有差异;2个新品系平均单蛾产卵量均高于"932",但良卵率均略低于"932",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冬季桑蚕原种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可行性,如东县2018年初冬开展了皓月原种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认为:从幼虫期的饲养来看,皓月原种全龄人工饲料育基本成功,但全茧量、茧层率、单蛾产卵数以及受精率远低于该品种在普通桑叶饲育条件下的表现;饲料中同时添加适量氟苯尼考和环丙沙星,有利于减少死笼茧率,其单蛾产卵数、受精率比例在各试验区中最高,未产卵蛾数、未产卵蛾比例在各试验区中最低;上蔟时体喷蜕皮激素对全茧量与茧层率影响并非十分明显,但受精率和未产卵蛾比例则均呈现明显下降;5龄饲料中蛋白含量低,导致全茧量、茧层率、单蛾产卵数、受精率、未产卵蛾比例等显著下降。推测目前试验所用的家蚕人工饲料尚不能满足家蚕原种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茧层率基础品种12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杂交与系统选育的方法,从F_3开始进行蛾区育,对入选蛾区及其个体应用茧质与丝质选育相结合的方法,茧质选择以个体为主,入选的个体对号交配,使茧层量基因尽快累加。丝质选择以蛾区为主,选择经活蛹缫丝,茧丝长的蛾区内茧层率高的个体继代。与此同时,应用天平摆动模式,使高茧层率基础品种的体质保持在较强水平,从而育成了家蚕中系品种的茧层率达到30%以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试验调查目的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产卵蛾,产卵量少,遗腹卵多,不受精卵多等问题,严重影响蚕种的质量和产量。据有关调查资料,这与原蚕饲育,蛹期保护有密切关系。但是,除此之外,蛾期的技术处理关系如何呢?本试验设计,是针对生产中的存在问题,以本省现行二化种作材料,从发蛾以  相似文献   

9.
在种茧育中,何时添食蜕皮激素,既能保证制种质量,又能节省桑叶、节约用工呢?为此,我们于2001年春季,进行了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蚕品种:9202 1.2 设区:分5龄5足天、6足天、7足天和7足天半(180小时)添食蜕皮激素4介试区,另设清水对照。每区500头,常规方法饲养、上蔟、制种。 1.3 调查项目:5龄经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死笼率、单蛾良卵数、不良卵率。  相似文献   

10.
家蚕氟中毒的解毒药剂筛选试验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添食试验方法,研究了几种钙盐、镁盐及其复合剂对氟污染蚕食桑量、蚕粪及血液含氟量、血液CTS活性以及结茧成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解毒剂均有不同程度的解毒效果,且钙盐优于镁盐。(2)乙酰胺—CaEDTA及乙酰胺—CaCl_2的解毒效果优于石灰水。与F叶对照区比较,前二者全茧量指数提高了30~35,结茧率指数提高了35~40,其成绩接近于鲜叶对照区水平;而石灰水全茧量指数仅提高10,结茧率指数仅提高15。  相似文献   

11.
<正> 原原母种的留种区种茧评选要求高、标准严,需考虑的项目较多。而由于种茧调查要在上蔟后8足天左右才能进行,从调查到发蛾一般只有6~8天左右。在这期间要进行成绩汇总统计、种茧评选、一粒茧称量等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特别是统计汇总成绩,更是要求高、工作繁复,稍有误差就达不到准确区选的初衷。近年随着生产量的加大,饲养品种和批次的增多,上述矛盾就更为突出。鉴于这些情况,本人设计了家蚕原原母种区选微机辅助系统。由微机完成种茧评选中较繁杂的数据汇总统计、制表及留种区选择等工作,使种茧评选工作量大为减轻,速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产及科研的茧质调查,都是由雌雄各50或25颗茧子构成样本,用样本的全茧重、茧层重等平均成绩作为该饲育批或小区茧质成绩的代表值,并进一步作为该品种的特征值。这种抽样方法,形式上属于分层抽样法,也就是将总体分成雌雄两个区层,然后从雌性及雄性个体中分别随机抽取50颗或25颗茧子构成样本。但分层抽样法估算总体平均数,是由各区层平均数加权得到,其  相似文献   

13.
为在本地原蚕区选育和推广优良桑品种,采用生物试验和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几个新选育的桑品种进行了叶质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Su-T4在5龄蚕生长发育(龄期经过、蚕体重)、虫蛹生命力(结茧率、健蛹率)、茧质成绩(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制种成绩(产良卵数、卵粒重)等方面都接近或超过了对照品种,是属于叶质特别优良的桑品种。  相似文献   

14.
减少遗腹卵,提高制种质量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试验目的。在制种过程中,有些母蛾腹中的卵,不能全部产出,遗留在母蛾腹中,这些遗留在母蛾腹中的卵,简称遗腹卵。遗腹卵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斤茧制种量的高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CPV抗病性和茧质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培养既抗病而茧丝质又优良的品种,以D9、抗11、苏12为材料,对亲本、F1、回交种及F2的抗病性与茧质加以调查,得到以下结果:1.对CPV的抵抗性因品种而有显著的差异,F1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双亲平均值,回交强的亲本Br1发病率接近F1,回交弱的亲本Bs1发病率低于双亲平均值,但不论是F1、Br1、Bs1、抗病力都表现了倾父现象。茧质成绩杂种后代比双亲平均值都有所提高。2.抗病力、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4个性状中以抗病力的优势指数最大,显性程度以全茧量最优。3.F1及回交强健亲本的Br1、回交多丝量品种的Bs1,其抗病力与茧质都呈现负相关,但是,均未达到显著的程度。4.个体称量表明,接种区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比对照区的偏差幅度大,而且绝对值多数偏小,但也能选到少数象对照区一样的标准茧。然而强健性品种不完全符合这个规律,一般和对照区接近或互有上下.5.选育材料(杭11×D9)×杭11经过连续两年四代的添毒筛选,发病率在逐渐下降,而茧质成绩在逐渐提高,选择效应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菁松×皓月是一对产茧量高、茧质优,深受农民、丝绸企业欢迎的优质多丝量品种.但经多年繁育近年来出现了菁松、皓月原种种性退化现象,绍兴市大禹蚕种公司对该品种进行了改良.通过菁松、皓月改良前与改良后原原种的比对试验,表明改良后的原原种体质、茧质、卵质等均明显提高,单蛾产卵量和折净率提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夏辉 《北方蚕业》2000,21(2):11-12
吉林选大一号雌♀与豫三三 进行杂交 ,其单蛾产卵量比对照预三三提高 1 2 3 %,龄期经过缩短 4天 ,公斤卵收茧量增加 6 3 Kg。二化蛾率在 5%左右。该杂交形式 ,可提高制种、养蚕的经济效益。并对在二化性地区引种 ,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陈敏  昝明才  彭仕培 《四川蚕业》2011,39(1):14-15,17
<正>蚕品种间或品种内单蛾产卵量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但单蛾产卵量的多少与次代饲养表现、产卵量又如何呢?2010年春季,我们用871B品种单蛾卵量多的卵圈与单蛾卵量少的卵圈分别多蛾混合收蚁饲养,观察其饲养成绩。现将试验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蚕种生产中健康雌蛾产下的卵受精率由交尾率决定,产出率由交尾时间决定,因此雄蛾的交尾能力是保证单蛾产卵量及受精率的关键,雄蛾交配能力不足,就会导致交尾率下降,易散对,不受精卵和遗腹卵增多,造成极大的浪费。以下是我们在雄蛾保护与使用过程中的几点做法。1保护雄蛹是保护雄蛾的基础(1)收茧后如某品种由于健蛹率过低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雄蛹与对交品种的雌蛹对交比例过大,则要推后该品种的削茧时间,应安  相似文献   

20.
<正> 样本相关系数r是通过样本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量,它是总体相关系数(ρ)的最好估计值。如何正确的应用相关系数r来作出对现象之间相互密切程度的判断?目前看法不一,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可将r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