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俊全 《水产学报》2005,29(5):643-648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结构。成熟精子由头部与尾部组成。头部由顶体和核构成,顶体细长锥状;核呈长圆筒状,核内沟从核后端中央向前伸至核的近前端,位于核近前端的核内沟顶端有一单个中心粒形成的基体,由基体向后发出“9 2”结构的轴丝贯穿整个精子。尾部分中段、主段和末段,中段“9 2”结构外包丝状线粒体螺旋环绕形成的线粒体鞘;主段线粒体鞘消失,“9 2”结构外包糖元颗粒鞘;末段仅“9 2”轴丝结构外包质膜。比较了疣荔枝螺与前鳃亚纲其它动物精子结构的异同,进一步证明了顶体的有无及其形态、精核的长短与形态、尾部线粒体的形态与数目及其排列方式、糖元颗粒鞘结构的有无等是前鳃亚纲动物精子结构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头足类生殖系统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必林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0,34(8):1219-1226
头足类被认为是未来重要蛋白质来源之一。生殖系统是头足类的重要系统之一,不仅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繁殖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且在分类学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分析认为,雌性个体的输卵管和缠卵腺在柔鱼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蛸类间存在明显差别;十腕类的纳精囊位于口球内,而蛸类位于输卵管腺上;交配囊是耳乌贼亚科的特殊生殖结构,在小乌贼属的分类上具有一定意义。茎化腕是雄性头足类的重要生殖器官,也是重要的分类性状,各大类的茎化腕部位和特征有所差异;交配器为耳乌贼亚科茎化腕上的特殊结构,在分类上具有一定作用。绝大多数雄性个体的精囊结构复杂,其放射导管、连接管以及精团在帆乌贼科的分类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哲罗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精子的超微结构.哲罗鱼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卵圆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近端中心粒为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部分线粒体彼此融合,形成复合线粒体.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 2"微管结构.尾部的近核段有许多囊泡包围着轴丝,远核段则无此结构.尾部有对称排列的波纹状侧鳍.  相似文献   

4.
铜鱼精子发生中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铜鱼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和核形演变规律以及拟染色质体的超微结构特点。生精细胞发育中,核形由不规则变为椭圆形,核内染色质电子密度逐渐增大,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后,核内染色质先呈不规则条状,浓缩后成宽带状位于核膜内缘四周,最后形成致密的核(位于精子头部)。精子头部无顶体。精原细胞含有大量拟染色质体。其上常聚集一群线粒体,形成“线粒体区”。随着细胞分化,拟染色质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沿岸春秋季头足类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瞿俊跃  方舟  张洪亮  周永东  梁君 《水产学报》2020,44(8):1317-1328
根据2014—2016年在春秋季(4月、5月、11月)浙江沿岸进行拖网调查,选取其中的头足类渔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春秋季浙江沿岸在近年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以及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变化,并利用生态学方法对头足类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年调查共鉴定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7科10属,优势种主要为多钩钩腕乌贼、火枪乌贼、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双喙耳乌贼、长蛸。浙江沿岸头足类群落分布呈现出时空差异,在春季(4—5月)北部站点以长蛸为主,其渔获率明显高于春季以剑尖枪乌贼为主的南部站点,秋季主要为多钩钩腕乌贼和火枪乌贼为主,2016年的渔获率明显低于前两年;聚类分析将不同年月和地区站点划分为两大群组,不同群落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长蛸对群落区分度贡献最大,同时对群落空间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种群的洄游可能是影响浙江沿岸头足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史氏鲟精子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史氏鲟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精子具有顶体、头部、中段和单鞭毛等部分。顶体长0.99±0.06μm,宽0.87±0.09μm。细胞核从后往前逐渐变细,前端宽度为0.88±0.04μm,后端宽度为1.26±0.06μm,细胞核长7.29±0.32μm。核内含有3条核管(E),核管上行至顶体下行至植入窝而止。中段紧接头后部,长为0.51±0.12μm,宽0.91±0.05μm。中段含有线粒体、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线粒体分2~3层排列,线粒体中可见髓样嵴结构。在细胞核与中段接合部细胞核向内凹陷形成植入窝,纤维体位于植入窝内,其后是中心粒复合体。中段后缘延长为袖套,袖套腔中含有线粒体、脂质空泡。鞭毛从袖套中伸出,由轴丝组成,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7.
宋坚 《齐鲁渔业》2013,(12):51-52
头足类是比较高等的海产软体动物,主要分为2个亚纲:鹦鹉螺亚纲和鞘亚纲。其中鹦鹉螺亚纲常见的代表动物是鹦鹉螺,而鞘亚纲包括枪乌贼(Sepioteuthissepididea)、柔鱼、乌贼和蛸。头足类在海洋渔业中占有比较重的地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头足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斧文蛤精子超微结构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斧文蛤精子超微结构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电镜观察表明,斧文蛤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5.2~47.7 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呈稍弯曲的狭茧形,长约2.5 μm,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圆锥形,内部中轴处有亚顶体腔;细胞核为长锥形,有核前窝和核后窝。中段由线粒体围绕中心粒复合体构成,5个近球形的线粒体呈单层梅花状排列;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远端中心粒延伸出尾部的轴丝。尾部为细丝状鞭毛,内部的轴丝呈典型的“9+2”结构,外周有波浪状质膜包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斧文蛤受精及早期卵裂过程的细胞学变化,结果发现,斧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7~28 ℃条件下受精,受精后6 min,精子入卵并膨胀成球形;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受精卵排出第一、第二极体;30 min左右,精、卵核膨胀形成雄、雌原核;35 min,两性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40~45 min,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分裂球;55~60 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75~80 min,第三次卵裂完成,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另外,在斧文蛤受精过程中发现了约1%的多精入卵现象,其对成熟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影响很大,常造成成熟分裂紊乱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分离异常。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显微镜对大泷六线鱼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精子头部呈钝顶锥形,直径为1.28~1.49μm,前端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占据,核中是致密的染色质,头部后端有一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中段与头部相连,主要由中心粒复合体、袖套和线粒体等构成,袖套结构位于头部的后端,与细胞核后端相连,袖套结构中分布有1~2个线粒体及囊泡等;尾部细长,长度为10.2~16.1μm,主要结构为鞭毛,由轴丝构成,鞭毛的起始端与基体的末端相连,从袖套腔中伸出,轴丝具有典型的"9+2"型双联微管结构,外侧有侧鳍。精子细胞膜不光滑,有小的褶皱。  相似文献   

10.
嘉庚蛸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嘉庚蛸精子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细胞器及细胞核的动态结构变化。精原细胞呈椭圆形,细胞质少、核大,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初级精母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线粒体多,索条状内质网发达,高尔基体常集中分布,中心粒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线粒体嵴发达、基质丰富,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中心粒发出的“9+2”轴丝结构形成。精细胞分化过程分为6个时期,主要特点为:①核内染色质凝集经颗粒化、纤维化及片层化,最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与此相应,核形态由椭圆形、变成长椭圆形、再变成细长柱状,核后端最后向前凹入形成核内沟;精子核的形态建成为染色质的凝集与核周微管加压协同作用的结果。②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融合发育成顶体囊,逐渐延长演变成钻头形的顶体。③线粒体向核后端迁移,形成精子尾部的线粒体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