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是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选择了若干对园林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体现整体性与和谐性要求,定量指标主要体现景观多样性要求,建立整体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造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定性指标的量化,以及采用Simpson指数公式计算景观样性的定量指标值,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了实例评价,分析结果认为,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园林植物景观或其他城市人工植物景观的分析评价,尤其是适合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预评价及其多方案选优方面的应用。表3参9  相似文献   

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质量评价是目前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土壤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介绍和评价了当前常用的几种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层次分析模型能很好地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把土壤质量和评价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神经网络模式,有很强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集对分析模型则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该项指标质量标准分别视为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以它们之间的联系度确定评价指标所处的不同等级。模糊数学模型则综合考虑了土壤质量状况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地理信息系统(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引入并结合其他方法,使土壤质量的动态评价与管理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选择了若干对园林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体现整体性与和谐性要求,定量指标主要体现景观多样性要求,建立整体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造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定性指标的量化,以及采用Simpson指数公式计算景观多样性的定量指标值,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了实例评价.分析结果认为,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园林植物景观或其他城市人工植物景观的分析评价,尤其是适合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预评价及其多方案选优方面的应用.表3参9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放牧草地退化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西北地区的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换法研究了未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种放牧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土壤特征.在实地测定大量样方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现存量、草地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初步拟定了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地的放牧退化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AHP)、模糊隶属度、发展指数等方法,对如何评价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京津唐地区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以土地(特别是土壤)自然属性为主,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评价指标的定性和定量结合;以定量为主,以及和生产密切结合的原则,对各土地类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了评价。京津唐地区土地生产力划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其他”四类九等。对土地生产力分析的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各等土地目前利用水平多未达到其生产力水准,故潜力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7.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系统的功能与属性,探讨了对我国森林资源综合评价的方法论问题,着重研究了描述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定性指标的定量转换方法、各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及综合评价指标的算法(尤其加权方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估准则、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先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35-9037
在对地市级气象预报员的知识结构、品德、能力、业务素质和业绩等综合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和管理学理论,采取统筹分类、量化定级等方法,系统地设计出一套预报员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组成,共分3个级别,含3项一级指标和20项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9.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媛媛  杨忠芳  余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17-22622,22657
阐述了土地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以反映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过程。系统总结了土壤质量评价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是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外,将土壤质量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预警和监测土壤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适宜性评价是针对具体作物在特定地域种植的土壤适宜度所做出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结论性评价,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客观性及应用性的特点。本论文在采集、分析施秉县种植区70个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采用检验指数和方法对复杂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得出土壤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适宜性评价图。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耕地类型区划分及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本研究基于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通过NOAA气象卫星图像分析,将山东省耕地划分为2个耕地类型区和4个亚区。以耕地土壤类型——土种划分评价单元,以产量为引导,归并建立了山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系统。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建立了不同耕地类型区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高、中、低等级的耕地面积比例各占1/3左右,进一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仍然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生产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系统阐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从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内涵、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方面展开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学方法与3S技术的应用,土地生产力的内涵趋于全面,关于其评价经历了从定性评价方法走向定量评价方法,服务于选择土地利用方式、区划、规划转向服务于土地持续利用,侧重于对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表达进入到涉及土地系统自身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具体反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土地生产力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土地受外应力作用后在生产力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抵抗外应力的弹性限度更加关注。最后简要评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模糊评判的数学方法对推荐施肥中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多项参数进行了模糊评判研究,并在微机上建立了“SFFE”(Soil Fertility Fuzzy Evaluation System)系统。结果表明:本系统克服了现存的几种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由定性评价土壤肥力走向了定量化。而且可以比较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土壤的实际肥力水平,为推荐施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如为土壤肥力的监测和施肥效益的客观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数量化手段,也为检验推荐施肥的效益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评价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各种评价方法的运用。指出在评价指标选择中,要根据不同药材品种的生长特点和需肥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指标,并须包含肥力指标、环境指标和生物指标。在目前的中药材种植土壤质量评价中,评价方法主要为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应该研究更适于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以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准确。通过动态监测不同时期土壤状况,及时纠正不良的土地利用方式,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各种评价方法的运用。指出在评价指标选择中,要根据不同药材品种的生长特点和需肥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指标,并须包含肥力指标、环境指标和生物指标。在目前的中药材种植土壤质量评价中,评价方法主要为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应该研究更适于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以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准确。通过动态监测不同时期土壤状况,及时纠正不良的土地利用方式,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杨悉廉  齐小燕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65-267,272
在对后效影响因素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进行指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行多因素指标评价,并结合成功度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对土地整理项目后效展开评价,并以安徽省寿县安丰塘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后效评价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董县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18-13020,13050
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影响耕地地力因素较多。该研究以南召县为研究区域,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取得丰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Rs、GIS、GPS和计算机技术,对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图件、资料、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等科学方法,选取浅山丘陵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开展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并就其空间分布及主要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召县31100hm^2耕地中,一至五等地分别占耕地的9.87%、17.12%、22.13%、27.10%、23.78%,这一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该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应用于该县农业生产和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为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在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定性分析项目区三大工程措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基于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选取土壤、地貌、植被、水文和气候为准则层,把土壤pH值、土层厚度、有机成分、坡度、高度、植被覆盖率、植被指数、水源保证率、地下水位和气象灾害频率等10个因子作为目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确定各子因子权重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入可持续性概念,并结合项目区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自然环境效应由基本可持续发展为中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邓立  廖平  魏晋  吴明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8-16870,16932
构建了反映市域研究范围内耕地不安全状况的警情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1999~2010年成都市耕地资源系统的不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警情评价。通过警情分析得出结论:耕地占土地面积比例、有效灌溉面积、中低产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是短期内缓解警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对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和鹤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一般",其中伏山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略高于鹤山。研究表明,所建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技术方法有效可行,对于定量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