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春节过后,水产行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圈里,关于今年新养殖品种推介,最火的莫过于台湾大泥鳅。一时间,宣传台湾大泥鳅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和推介活动也轮番上演,大有"谁养殖慢了,谁将与财富擦肩而过"之意。台湾大泥鳅,作为一个新品种,去年开始广东陆续有苗场涉足,所育苗经过一年  相似文献   

2.
<正>本地泥鳅野生资源逐年下降,养殖陷入种质退化(长不大)、病害增多等困局。这两三年来,台湾泥鳅以"个体大、病害少、生长快速"等优势在大陆一跃成为了明星品种,吸引着众多养殖者纷纷参与到其育苗和养殖的行列中来。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白蕉镇丰洲村的禾丰水产种苗场,去年年底也开始做起了台湾泥鳅苗的孵化和培育。禾丰的特别之处,是专门聘请台湾技术员朱政光坐镇苗场,孵化  相似文献   

3.
<正>台湾大鳞副泥鳅在我地区稻田、池塘养殖已经五年了,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在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相对成熟。起初养殖时,由于没有养殖经验,出现了许多低级错误,下面把走过的一些弯路以及不当之处,分享给大家。一、放苗方面1.起初放苗情况本地区起初养殖台湾泥鳅时,对泥鳅孵化场有可能不懂或者也不太明白,当泥鳅鱼苗规格才1厘米时,就卖给泥鳅养殖户,而泥鳅养殖户也疯抢购买泥鳅鱼苗,当时规格1厘米泥鳅鱼苗每万尾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2014,(10):20-20
<正>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14年6月8日,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水师营满族镇从辽宁引进124万尾台湾大泥鳅"寸苗",放养到小八虎、金三角、崔门三处渔场的38亩池塘里养殖,经过近3个月的精心饲养,目前长势良好。台湾大泥鳅在我市养殖成功,对齐齐哈尔市渔业调整养殖结构,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开辟了一条新路。对养鱼户和消费者都是一个好消息。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泥鳅是近年来台湾地区改良的泥鳅新品种。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进入中国大陆;2013年,台湾泥鳅养殖在大陆特别是广东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无论是鱼塘边,还是网络上,人们都在讨论这个新兴的养殖品种。业内人士预言,2014~2015年,台湾泥鳅养殖热潮将席卷广东并漫延到全国。个体最大的泥鳅品种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养殖密度高、容易捕捞等优势,其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大。目前,台湾泥鳅是市面上个体最大的泥鳅品种。据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鳗鳅,也叫台湾龙鳅、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并非台湾原生种,是1990年左右从大陆进口而来,因为在研究杂交的过程中,亲本的来源已经不可追溯,所以目前来讲只能算是泥鳅的一个间种,没有相关的品种注册。但其在养殖过程中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生长速度比目前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时间,规格可达到12~30尾/kg,表现出极强的生长优势。河北省从2014年开始引进,2015年春季开始进行苗种人工繁育试验,为台湾鳗鳅的推广养殖解决苗种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泥鳅属于大鳞副鳅的一种,四川、浙江、台湾,辽宁等地均有分布。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在生长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台湾泥鳅可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参考养殖品种。近两年来,江阴市月城镇水产养殖园开展了台湾泥鳅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17年的台湾泥鳅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亩产量也比传统的泥鳅品种高,很受养殖户青睐。但是一味地追求养殖效益,养殖密度、氨氮、亚硝酸盐长期过高,容易导致台湾泥鳅发病、死亡。一、病例及症状2017年2月底,位于广西合浦县某台湾泥鳅精养户,养殖面积6亩,水深1米,投苗2个多月。每天死亡200~300尾,已持续5天。主要症状为走边、活力差、呈呆滞的状态,捞起病泥鳅绝大多数有溃疡、烂尾(图见彩中插2)等症状,鳃弓处轻微发黑,体色暗淡,光泽度差。解剖后发现空肠、空  相似文献   

9.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鳗鳅又名大鳞副泥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原分布于台湾岛的浅滩河流,随着近年大陆陆续引进目前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具有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为解决制约河北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苗种供应和苗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放养密度、饲料品种、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台湾大泥鳅(学名:大鳞副鳅)开始进入大陆。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台湾大泥鳅因个体大、长速快等优势迅速成为了大陆新兴的名优养殖品种,养殖热潮从南到北接力掀起。广州市华轩水产有限公司是大陆较早引进台湾大泥鳅亲本开展人工促熟、催产、孵化和育苗的企业。目前,华轩水产已实现台湾大泥鳅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生产和成鳅商品化养殖。近日,该公司总经理张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台湾大泥鳅的养殖有些混乱,为带动鳅业良性发展,华轩水产这两年一直致力于台湾大泥鳅良种良法的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来,由于台湾泥鳅养殖的大面积推广,北方本地泥鳅养殖规模急剧萎缩。北方本地泥鳅主要种类有泥鳅、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黑龙江花鳅、北方泥鳅等种类,这些泥鳅种类肉嫩味美,是台湾泥鳅无法相比的,在本市场比台湾泥鳅更受消费者欢迎,销售价格也要更高一些。因此,本地泥鳅人工养殖前景看好,关键是要掌握其养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正>水产是辛苦的行业,从事水产养殖的,大多是朴实和厚道之人。但笔者经常在鱼塘边走动,业者被坑骗的事件也时有耳闻。广东佛山有一位养殖朋友,花了两万元从珠三角某苗场买回10万余尾"正宗台湾泥鳅苗",不曾想养了两三个月,这些泥鳅长势慢得和本地种一样。头一回买苗就中招买到假货,满腔的热忱被浇湿了一地,而对台鳅美好的憧憬也就此消失。对虾幼体和苗种销售实际数量大大缩水现象一直饱受诟病。以买1000万粒对虾幼体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台湾泥鳅在广东地区养殖水面已达万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这个品种,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本次活动的策划人李洁说。2014年3月10日,由鹤山市龙口镇英杰水产经营部策划、广东通威饲料有限公司主办的"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交流会"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硖石  相似文献   

15.
<正>泥鳅因其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食性广、抗病能力强、价值高等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品之一。"鄱阳湖1号"杂交泥鳅系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杂交子一代,适合于池塘集约化养殖。近几年泥鳅苗种供求紧张,开发泥鳅秋季人工繁殖技术,有利于突破泥鳅繁殖季节限制,增加泥鳅苗种供给。2014年,笔者在江西省东乡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功开展了"鄱阳湖1号"杂交泥鳅秋季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供  相似文献   

16.
台湾泥鳅是台湾水产科技工作者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与普通泥鳅相比,具有适应高密度养殖、摄食旺盛、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势,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水产养殖者追捧和消费者青睐.2012年以来,台湾泥鳅逐渐被大陆少数南方水产企业引进养殖,并迅猛发展.目前,东北地区也有零星引进养殖,但未形成规模.为提高台湾泥鳅的认知度,方便引进养殖,本文对台湾泥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东北地区养殖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养殖已成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的致富新途径。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从台湾地区引进巨鳞副泥鳅苗(俗称:台湾泥鳅)进行池塘养殖获得成功后,挑选部分成鱼培育成亲鱼,在2013年进行人工繁育苗种也获得成功。本文简要介绍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要点。一、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强,最适生活水温在22℃~27℃之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即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一种,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土著品种。"台湾泥鳅"最适养殖水温28℃,容易捕捉,体型长且略扁,尾宽,头小,口下位,马蹄形,头部无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台湾泥鳅"个体大,个体成鳅体质量在50 g以上,部分可达300 g。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被国内少数养殖单位引进,因个体  相似文献   

19.
<正>大鳞副泥鳅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水体中。它在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的泥鳅中属个体大和生长快的种类,是我国目前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大鳞副泥鳅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水产品,市场潜力很大,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名优经济鱼类。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技术还有待于规范与提高,为此2014年6-10月我们在安徽合龙水产养殖科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